看电影也能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开始时,生物学老师伯奥曼先生告诉我们:“在这一年里我打算教会你们如何看电影。”
  看电影?我们又不是学文学、写剧本,为什么要学怎样看电影?班上没有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太怪了!
  在侏罗纪公园里学习DNA
  在我们开始学习灵长类动物进化课程的第一个星期里,我们看了两场电影:一场是冗长的推理纪录片,另一场则是个真正的电影片《薄雾中的大猩猩》。虽然说不上多有趣,但这两部电影起码都和我们正在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后来,我们又看了《侏罗纪公园》,这部投入了大量资金的科学幻想电影,血淋淋而又充满幻想,在伯奥曼先生的生物课的基因和DNA教学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看科幻片,给生物学习更多想象空间
  我们在伯奥曼先生课堂上看的最后一场,也是最出格的一场,是一部名字叫做《震动》的电影,并不怎么出名。说起来还真巧,这部片子我至少看过两百遍。
  故事很离奇,它发生在一个只有14个人的小镇上。这个小镇名叫普尔非科逊,坐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中,片里的两个主角,瓦林提纳和埃瑞尔开车到镇上找工作,但镇上的人很奇怪地一个个死去。后来,他们发现,原来在地下住着几个巨大的酷似蛆蜕的怪兽。我第一次看时,把它们叫做“地龙”。地龙看不见东西,但听力却特别灵敏,而且可以在地下的泥土里“爬”如飞。地龙的智商很高,很快就学会如何“与人斗智”……
  整个故事,讲的就是小镇上的几个人在断了外援后,怎样与怪兽斗智斗勇的、扣人心弦的详细经过。
  刚开始我认为,这个片子既与基因沾不上边,又同进化无联系,甚至和生物学也关系不大,电影里有个搞地震研究的准科学家(正在写论文的研究生),出现过几个地震仪的镜头,只能算是部科学幻想片。
  但慢慢的,我逐渐想通为什么伯奥曼先生让我们看这部影片了:这几个“地龙”的来龙去脉,影片没有交代。既然是科幻片,这不是给基因、进化等等生物学的领域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吗?
  重复看一部好片,不断挖掘细节
  再来看看伯奥曼先生出的试题,看你能答出几道?
  1.电影中的小镇的名字叫什么?
  2.小镇在哪个州?有多少人口?
  3.埃瑞尔姓什么?
  4.瓦林提纳和埃瑞尔的公司叫什么名字?
  只看过一次这个电影的人,很多问题绝对答不出。谁会去注意那些很不起眼的细节呢?比如瓦林提纳和埃瑞尔的公司的名字从来就没有人提到过。只是印在他们开的卡车的门上,整个镜头只出现了不到30秒钟。
  老实说,实在是很幸运,我对这个电影的熟悉程度连我自己都吃惊。听说要考这个电影,我的牙都要笑掉了。全部考试共90道题。班上的平均分是50-60分。猜一猜我得了多少分?89分!伯奥曼先生说,这个考试他已经搞了多年,我的89分是最高分,至今还没人能打破这个纪录。
  这就是伯奥曼先生的“看电影法”——不断重复看同一部好片,不断去挖掘那些隐藏的小细节,串起通往真相的线索。而这就是关于生物的学习——不厌其烦地和细节打交道,才能揭开那些曾被自己忽略的谜团。其实,伯奥曼先生在授吾以渔啊!
其他文献
让一个新生父亲挥泪斩掉自己的爱好、压抑住觉得孩子麻烦的心声,悲痛地投身到育儿大业里来,其实不算解决问题,只是压制问题。  让一个新生父亲兴高采烈、义无反顾地主动变身奶爸,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不是心理学的大牛,只能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实践心得。  我的办法是,尽量让自己变得“中二”一点。  所谓“中二”的定义,众说纷纭。就我个人的理解,是随时随地脱离现实陷入幻想。比如说面对徐徐开启的电梯,伸出手
期刊
11月了,本月及上两个月,编辑部接到最多的读者来电,是关于“入园”的事。  我是深有体会的,9月份,女儿终于以3岁7个月的“高龄”入园了。现在的幼儿园真是进步挺大,女儿的幼儿园,会让家长跟着孩子“试读”一个星期。孩子们都很嗨皮,尤其是快4岁的的女儿,多么渴望和小朋友社交,在幼儿园又打滑梯又追逐嬉戏,晚上做梦都在嘿嘿笑。更夸张的是,放学时老师往外撵她,她死死掰住门框哭着不肯走。保安大叔弹着帽子上的灰
期刊
你在心里感谢过孩子么?感谢他们生命的神奇和给你带来的惊喜。如果你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那孩子也认为你的养育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被邀请参加过一个救助仪式,参加到一半就离席了。他们让被救助的孩子们和救助人合影,并拍下被捐赠时的画面,孩子们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搬来扭去,别别扭扭。我没有办法忍受孩子们的自尊被这样随意践踏。第二天,他们还在网站上公布了这些照片,以及孩子们的姓名和被救助的金额。  参加过那个救助
期刊
《感恩:成功花朵的快乐种子》中说:那些在生活中有感恩之心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力和满意度要高出很多。  在感恩这个问题上,家长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第一种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倾尽全力满足孩子的需要,有的甚至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孩子长大后,从来不知道关爱父母、关爱他人,有的甚至一直向父母索取。父母觉得非常委屈:“我们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到头来孩子却这样对我们,真没良心!”还有
期刊
问:快8个月的男宝宝站不稳是怎么回事?查过骨密度,正常!  问:我家宝宝6个月零10天,趴着时基本是脸贴床,撑不起胸膛来,现在自己都放弃了,直接肚子撑地,手臂往后摆,像架飞机一样,也不会翻身。竖着抱也是这样。一让他趴着就哼唧,越来越倒退了。有人说,这孩子有问题。吓哭!  问:我家宝贝6个月就开始拖着俩腿爬了,现在9个月了,也没进步,爬行时肚子不能离地。我想让她多练习,就经常在前面放她喜欢的玩具,她
期刊
假如你正坐在公交车上,又假如现在是下午放学时间,那么你一定会看到如下熟悉的一幕:一群放学的孩子一拥而上,每个孩子后边,都跟着一位保驾护航的老人。这个时间,座位往往是紧俏的,假如出现“多余”的屁股,那么站着的一定会是老人。我经常细细打量这些老人,他(她)的样子看上去很有些“悲壮”:肩背书包,一手拿水壶,一手拿零食;眼睛呢,则脉脉注视着那位“小皇帝”或“大公主”。我不禁想,如果上帝再给老人一只手,他(
期刊
刚进幼儿园,强强妈就嘱咐老师:这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您多费费心。强强妈是做生意,没大有空管孩子,爱吃不吃,不吃也饿不坏。这样摔打惯了,强强对吃饭也没啥兴趣,长得又黑又瘦不说,连做个课间操都有气无力的,走两步就得歇着,“我累了”是他的口头禅。这样下去可不行,老师开始给他喂饭,一边喂一边和他聊天,这法可真奏效,强强每次都能吃一大碗。可总喂也不是办法呀!老师琢磨着,能不能让孩子自己吃,她光陪聊。一试,还
期刊
小泥每一个时期总会冒出令我哭笑不得的举动,有一天她开始动不动就跟我“告状”:奶奶背后说你这当妈的太宠孩子了;爸爸昨儿盯着电视里穿比基尼的女人发笑;学校的小朋友太坏了,只会要求我带零食到学校,自己却从来不带零食跟大家一起分享……这时候我就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喜欢抱怨,眼里只发现不好的东西,所以传递给孩子的只是负面情绪?  大人在“做坏事”的时候总会自我解脱,告诉自己这么做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和孩子一直
期刊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是天,是地,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与这个世界建立关联的可靠桥梁。孩子全然地信赖成人(尤其是父母),没有丝毫的保留。唯其如此,一旦成人(尤其是父母)食言,对孩子来说,可不仅仅是失信这么简单……  无心之过,让孩子很受伤  朋友家有个不到3岁的小男孩。某次,正巧赶上小男孩感冒。妈妈在家照顾了孩子两天。第三天,孩子的状况有所好转,加上单位有急事,妈妈便将孩子交给外公外婆照看,自
期刊
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习惯,让孩子习惯于去做该做的事。要想孩子成绩好,真正能学到东西,最好是让孩子乐意而又自信地把功课快速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起学习能力。这得看家长是不是愿意付出很多来帮助孩子。  孩子成绩不好时,有不少孩子会说他们的爸爸妈妈没耐心,家长也爱说自己没有耐心,其实缺乏的是方法。家长若是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相信孩子的学习效果,是会对孩子有耐心的,也会让孩子相信通过努力,就能学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