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融入时代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287315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钱松喦的山水画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本文对钱松喦的山水画创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钱松喦的绘画风格特点形成的基础和背景,主要是深厚的传统修养、时代的需要和个人不断的努力探索创新,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红色革命山水体现出新时代精神,发展了山水画的功能。
  关键词:传统   创新   红色   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035-03
   钱松嵒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在20世纪是一位颇具影响的山水大家。他的山水画具有构图稳实,色彩艳丽,笔墨厚重等特点,是中国山水画在新时代政治需要下的改革创新的典范。对他的艺术传承创新之路的研究对我们当代的创作如何探索创新,融入时代反映生活有很好的借鉴启迪意义。
   钱松嵒学养深厚,勤奋创作,个人风格鲜明,他的山水画开创了时代新气派,一扫以往文人画模式化摹写,陈陈相因、文弱简淡的面貌,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写生变化出来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无限生机和时代精神,画面内容十分丰富,田园桑陌、崇山峻岭、云蒸霞蔚、烟雨村舍,江上繁忙景象、无不显出热爱生活亲切接地气的新时代气息。这些作品被称为“钱氏山水”,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全国的艺术思想和画坛风向为之一新,山水画在社会价值上和题材内容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表现技法和审美追求也从传统笔墨、文人情怀转为表现自然风貌和现实生活,山水画带有明显的为政治服务讴歌人民生产生活的作用。当时的文艺思想和方针政策都强调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要以写实具象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懂,看得到自己的生活。并且在当时西方的艺术观念开始进入中国,西方的光影表现、色彩观念在徐悲鴻、蒋兆和等人的大力介绍和积极实践下渐渐影响了当时的一代画家,改良中国画已成为当时的时代任务。画家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没有一席之地的,尤其是后来的文革时期,政治成为悬在每个文艺工作者头上的一把利刃,必须要以积极讴歌人民和社会主义大好形势为创作准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钱松喦没有抵制新的时代要求,也出于对家乡江南的热爱和对祖国自然而然的深情,他自觉随着时代发展转变思想和表现题材,此后很多年一直坚持深入生活写生采风,走遍全国各地饱览大好河山,认真观察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新的题材内容,如《治螟图》《武州河上》《延安颂》《黄山小学》《红城春早》《万山红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精神和独特个人风格的作品,这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作品是特定时期画家勇于突破的精神,他的大幅山水画擅用俯瞰角度的全景式描绘,在大开大合气势雄强的构图中以浑厚的笔墨显示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壮阔博大的境界,小幅小景则质朴生动、意境优美,不拘一格。概括的说钱松喦的绘画有两点成就尤为突出:
  一、重视传统又积极创新
   钱松嵒一生教书育人深研传统又积极创新。他生长在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长期的耳濡目染和临习古代山水《芥子园画谱》使他基本功扎实并对古人的画论有了深刻理解,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都是中锋用笔厚实有力,设色也是传统的花青赭石间以淡淡的胭脂一遍两遍带过,又以良好的文学素养题诗,使画面中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在1915年钱松喦到了无锡求学,并接触到西方的素描色彩知识,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基础。他在中年时期及以后走遍中国的名山大川,不停写生创作,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在他撰写的《山水画的新认识》中谈到了面对当地著名的石灰岩溶洞善卷洞、张公洞写生自己对构图和皴法的灵活运用,画面以非常少见的椭圆构图为主,黑色的参差不齐的山洞并不压抑拥塞,透过山洞大片开阔优美的风景展现出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春色,红色的小房子给人浪漫温暖的感觉,一片桃花林掩映在青山绿水中,远处青山叠嶂却又充满了“人”的气息,山边林立着房屋和电塔,而且一条石阶小径由画面下方通向人烟处,行人正往画面热闹处走去,一派祥和生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欣欣向荣迹象。对洞的表现方法不再是传统的皴擦点染,用笔根据溶洞的特点浓淡相成自由变幻,体现出对前人皴法的精研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他的创作既继承了传统又向前发展,融入自己的手法又融入生活,积极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最终形成新的时代特色,将雅逸简淡优美的中国画改变成热烈崇高壮美的风格,是将艺术理想追求和时代背景相统一的巨大创新。
   综合来看,以1950年为明显分界,钱松喦的绘画创作由传统开始积极接轨现实,这之前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传统山水画的风格,注重骨法用笔,构图布局富于变化,山水的画法继承了传统的勾皴点染笔墨方法。作为画面中精彩的点景之处,如桥舍舟楫,访友坐谈,一派文人的闲适情境。加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画面中题跋诗词,完全是传统山水画的诗情画意。例如《雪景山水》《草堂诗侣》《农乐图》《二泉图》中画面布局多以中景为主,近景概括而远山虚淡,皴法沿袭了传统的披麻皴、折带皴、荷叶皴、斧劈皴、直擦皴等多种皴法,刚柔相济,章法布局及点景人物还是古人访友坐谈的笔墨情趣、文人格调。而1950年之后的创作,如《快乐的暑假》《江南春》《渔家乐》《扬子江上》等面貌变化明显,取材和笔墨技法上都具有新时代的气象,各种树木的皴擦表现手法可以看出是写生得来,形成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特征。而传统的笔墨和雅逸的气质也没有再延续,新的表现方法和笔墨和同时期的山水画一样,处于探索新的语言时期,不再反复叠加用笔多遍渲染,用笔直取,粗重有力,显得直率简洁。画面多采用俯视角度写实的描绘自然风光和新时期的建设工程、生活场景,画中的人物也变成当代耕作或建设者和阳光积极的人物形象。着色上以淡墨为主,施以浅绛赭石,树木常常重墨勾勒后以花青淡墨渲染。而面对江南的旖旎风光则以浪漫鲜明的曙红等表现桃花灼灼绚丽灿烂,以大面积的绿色铺染田畦,并采用西方的观念略加倒影渲染,将一派祥和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以紅色题材创作彰显时代精神
   钱松喦一生创作了很多以红色革命精神为主题的作品,对于革命圣地绘画,钱松喦是一个开创性的典型大家,在他的众多创作中这些歌颂红色政治的创作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开拓意义。例如《红岩》《梅园新村》《韶山春晓》《延安颂》《黄洋界》等等,这些红色主题的作品是画家以真挚的感情写生,并将同一内容反复再调整,以成熟大气的布局和新的色彩观念安排主题,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情感和感染力。其中作为代表作的《红岩》以新颖大胆的构图将革命圣地红岩村放置在画面的上方,突出了它令人敬仰的崇高的感觉,左边安排黑色的几棵树掩映衬托。用非常震撼的朱砂勾勒山石的结构,再以大面积红色敷染山体,很有力地营造革命的气氛,突出了主题,整幅画不仅气势壮观而且倾注了画家一腔热情的爱国情怀。值得一提的是钱松喦在创作这些红色政治题材的作品中并不是出于只为服务政治需要完成任务,而是自觉的选择、接纳和热爱。在当时的那个特色的时代背景下,红岩村成为大众心里的一个政治丰碑,所以对它的歌颂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反响和认同,钱松喦创作了一系列以此为内容的作品,在摸索中艺术语言臻于成熟,它不仅体现了画家锐意求新的艺术修养,还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与浪漫主义高度融合,为传统山水画如何与红色政治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开辟出一条道路,成为歌颂新时代革命精神的典范。由此引发了当时的创作思潮和风气,以致同时代的画家们都热情致力于红色题材和革命根据地主题的创作,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等都成为画家们热衷的题材,也成为传统山水画转型改造的契机、转折点,闲适简淡的文人山水图式开始积极入世,以新的发展思路反映时代,以昂扬的新时代精神赞美新生活,此后的山水画以及人物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走进生活表现火热生活场面接地气的画面语言成为那个年代的标识和主要题材,由此可见当时《红岩》的巨大影响力。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山水画也能和时代紧密接轨,反映出政治性。作品主题要和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用独特的画面形式和精炼的语言来创新求变是艺术创作不变的规律。
   后来钱松喦的一系列红色政治色彩的创作延续了这样的处理手法,例如《井冈山》《遵义》等作品,思路和艺术方式都以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为指导思想一以贯之,构图形式和象征意义的高大苍翠的松柏使画面气势庄重,而且以红色渲染树的外轮廓,远处的山脚、山顶边缘一样有红光环境色的烘托,歌颂新中国的意旨明显,以写实的方法将遵义会议的两层红色的房子居于画幅的上方中央,和《红岩》的艺术手法一样醒目稳定又有主观感受上的崇高浪漫主义理想处理,符合当时的时代审美要求,虽然那个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撇开政治性因素,钱松喦的创作仍然是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和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履生.一代名师钱松喦[A].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钱松喦[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黄浩然,盛诗澜.仰钦奋彤笔 挥洒曙光中——论钱松喦的艺术观及其创作[J].书画艺术,2011,(04).
  [3]徐伟.纵情笔墨绘时代中国——新山水画大师钱松喦艺术历程探析[J].美术界,2013,(10).
  [4]马鸿增.外在机缘与内在基因的契合——范例:“山水画推陈出新的样板”钱松嵒[J].国画家, 2005,(01).
  [5]孔祥东.溯本求真 笔墨常新——钱松喦的艺术历程[J].荣宝斋,2009,(01).
  [6]刘毅.研朱三百斛 先起画朝晖——论钱松嵒山水画题材与风格之关系[J].荣宝斋,2012,(05).
  [7]谢春池.在中国山水画中徜徉——观赏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作品有感[J].福建艺术,1995,(04).
  [8]吴小报.丹青难写是精神——钱松喦人物画浅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9]蔡宁.醇古腴润蕴豪气 冶繁以简呈华滋——记学者型山水画家庄利经[J].改革与开放,1999,(02).
  [10]周安庆.苍茫浑朴 大气磅礴——“新金陵画派”名家魏紫熙国画艺术鉴赏及其作品市场行情评析[J].收藏界,2012,(11).
其他文献
摘要:蜡染是指将蜡作为防染介质涂画在织物上,通过染色与防染而得到纹样的工艺技术,是我国常见的手工印花工艺之一。现代蜡染是从传统蜡染中发展而来,是对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现代蜡染践行人文主义精神,是以蜡染的工艺手段进行创作的新型艺术形式。艺术蜡染突破了原有装饰工艺的范畴,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对比传统蜡染,画面的色彩更加丰富,使用的材料更加多样,创作的手段更加自由,最终的表现更具感染力。本文对
期刊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创造出了不同的文明。山东民歌是广大山东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创作出来的,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东地区的民歌有很多种类,其中风格最为鲜明且分布最广的就是小调类型的歌曲了。小调是山东民歌的典型音乐类型。《沂蒙山小调》在山东地区传唱广泛,也是山东民歌的典型代表之一。因此,本篇文章对《沂蒙山小调》进行相关研究,进而对其曲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央视出品的众多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都成为了难得一见的“爆款”。本文通过对《经典咏流传》这一案例在节目形式内容、传播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其获得广大观众认可的原因,并对中国传统诗词音乐化传播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浅见。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 和诗以歌 音乐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古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昭示着古代文人对天地宇宙的深入探索与不懈追求。明末琴家徐上瀛著《溪山琴况》一书,其中共包含了二十四个审美范畴即二十四况。本文着意于对第九况即“雅”况进行解读,从“古乐新奏”、“黜俗归雅”及“琴之大雅”三方面阐释“雅”的内涵,最终求得古琴艺术中的高雅之音,臻于对中正而和的美学精神的追求。  关键词:古乐 新乐 雅俗之辩 中正而和  中图分类号:J605
期刊
摘要: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埃及壁画中的“正面律”与分析立体主义在艺术特征上面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都采用了对视觉原型进行重新组构的表现手法,并且追求画面的几何秩序。而表现方式的背后又隐藏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表现所见与表现所知的关系从未被澄清。本文在图像学的视角下,从描述、分析、解釋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对埃及壁画中运用的“正面律”与分析立体主义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正面律 分析立体主义 图
期刊
摘要:古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远在古时就已从我国传入亚洲的一些其他国家。文章以知网上的成果为主要线索,从伽倻琴、雅托噶两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筝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伽倻琴的研究最早,与雅托噶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筝,在研究上有一定的区域性。  关键词:古箏 伽倻琴 雅托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00
期刊
摘要:本文在定义“无用之物”及分析其作品艺术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研探“无用之物”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挖掘其背后牵涉的哲学内涵与人文情感,进而剖析创作主体的思想表达及“无用之物”的美学精神和价值存在。  关键词:“无用之物” 艺术再创作 人与物 人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175-0
期刊
摘要: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学以大胆丰富甚而奇异的想象力,表达着独特的心灵情感和意识。我们的文学创作,要写出这种情感和意识的“真实”,要将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状态、人文意识、心灵情感整合起来,最终作为完全自然处理过的唯一整体被理解,跨越一切的奇特想象力或许是其关键。  关键词:想象力 民间文化 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退休后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在中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还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 老年人 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14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舞属于中国舞蹈文化中的新舞种,对于舞蹈人才有着极为苛刻的筛选要求,并且对于艺术有着本真的追求。应用科学方式有效融合古典文化元素,是当前古典舞教学的重要课题。根据古典舞的本身来分析其含义,发现古典并不是仿古或者是循古,而是指继承传统与不同历史时期典范的舞蹈,以及现代人们创作具有典雅且古朴风格的舞蹈。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整理出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以及古典舞作品,在此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