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平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思想政治政治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探索实践平台的特点、功能及注意点,以构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教学 构筑 实践平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此,深化教育改革要着力突破单纯传授知识的主观活动的局限,充分充挥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涉及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在课上以理喻人、以榜样示人固然重要,可又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品德有知理意行诸种,晓理、动情、导行、持恒缺一不可。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弊端,切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身心特征,我尝试从加大社会实践活动与优化校内教学活动两方面,构筑起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平台,已有了初步的进展。
  一、实践平台的特点
  1.自主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教师作为科学和真理的代言人,几乎占据了全部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学生长期处于应付状态,效果远不尽人意。实践平台既有校外又有校内的,学生围绕教材主动参与。学生处于认识与发展主体地位之后有了自主性,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是令人惊喜。
  2.实践性。知识、真理获取的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其效果迥异。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突出抽象的理论体系,伴之以有力的强化,使学校教育与学生逐渐脱离生活,远离社会与自然,偏离了思想政治课的真正价值目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卢梭《爱弥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历亲为,取得改变事物的亲身体验,学习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应用知识,并在实际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造性。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获得知识、掌握真理不求急功近利,不以考虑成绩论优劣。侧重于创造条件与优化环境,给学生以较多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动脑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合作,增长才干,逐步树立起现代人的世界观,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构筑平台应注意的问题
  1.精选并培养实践活动基地。从国有企业、大型合资企业和农业专业户等三方面加以选择,前两者可以企业的一个车间、商场的一个部门为基地。选择的标准则以是否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及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学要求。活动基地要由校方出面与之确定,主讲老师平时就要多与活动基地接触,了解信息动态,捕捉教育时机,使实践活动基地逐步培育得更有教育价值,教育内容随之动态切换。
  2.悉心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育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撒手不管。恰当的指导,包括活动的具体方式、内容和切入点。起初更要详细具体,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包括如何做好活动的准备,如何设计并组织活动,以及如何编写采访提纲,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等,都要给予指导。整个工作量比之上一节课要大出许多倍,辛苦是肯定的,可教育效果却是单纯讲授所不能比拟的。
  3.总结评价活动要及时、有效。实践基地选准了,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了,不重视每一个活动的总结评价,将会功亏一篑。学生的认识应该历经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回过头来去指导自身的再实践。教师还要对整个实践活动作一个总结性评价,对于在活动中有出色表现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活动的成果要在全体学生面前展示,对活动的不足之处还要中肯、实事求是地评说,给活动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构筑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活动的功能
  1.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书本知识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完全知识。实践活动为成长中的青少年逐渐社会化,提供了学习、适应和选择的舞台。学生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多侧面了解社会,认识更多的他人,也更有利于认识自我。《价值规律》一课,我带领学生到一家大型外资超市进行社会调查,观察了解市场价格变化及其原因,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通过了解手机、月饼、mp4等商品流通情况,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表现形式,撰写了社会调查报告。由此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商品经济现象。有位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写道:“这次活动确实有意义,我从心里为自己走向市场掌握理论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2.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活动从准备到开展再到总结,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性很重要的是体现在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动性,让学生始终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实践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实践性强,指导学生走向社会,亲自观察,接触社会,符合青少年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学《我国的政体》一课,我组织学生采访几位人大代表,真切了解人民代表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小组内做了分工:一部分认真阅读相关教材,查阅资料,编写采访提纲;一部分积极联络人大代表,进行采访。在全班总结时,每个组派代表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发掘出来,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3.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个性是在主动实践和广泛的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活动越是丰富,交往越是多样,则个性发展越是充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设计准备,积极参加活动,与众多的各界民众交往,学生个性发展就获得了一个理想的大舞台,有机结合,和谐共振,则学生个性养成就有了颇为理想的社会背景及施展场所。在《集体主义》一课教学时,学生已参加过好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此时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设计开展了“群星闪烁”的主题教育活动。准备活动主要由学生筹备,包括成立筹备小组,布置每人写周记,排练节目,邀请高年级优秀集体代表参加等。在活动过程中,结合本班的运动会为班争光的事例,班组出现的大量好人好事,以小组知识竞赛、歌舞、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学生真切地领悟集体主义的真谛。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个性特长充分展示了出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明白了个人离不开集体,人人为建设集体出力贡献,个人亦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样一个平凡的真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