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地区某县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gcz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嘉兴地区某县农村为研究对象,对农村污水处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当前以化粪池为主的处理方式不能满足农村污水处理的需要,应对各种污水源头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农村污水;处理方式;调查;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5-236-02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也日益严重,地面水质类别基本上为IV~劣Ⅴ类。农村污水作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源头,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对农村污水治理的呼声也提升日程。
  为摸清农村污水现状处理情况,为下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做准备,笔者对嘉兴地区某县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表格填写和现场走访、问询的方式,历时3个月,共涉及9个镇(街道)的90个行政村,涵盖人口约29万人。
  1农村地区污水特点
  (1)农村生活污水分布较为分散,污水产生量少。该次调研对象为90个涉农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内部有大约20~30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多临河而建相对均匀分布在行政村内,单个自然村农村户数从几户到几十户不等。这种分布格局决定了农村污水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污水的集中收集。此外,由于当地工厂企业较多,村民很多就近在企业上班或外出打工,呆在自家房屋时间较短,生活污水产生量相比县城主城区少。
  (2)农村地区存在数量众多的污水点状排放源。该调研对象地处杭嘉湖地区,私营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分布较多小工业区、工厂和企业。它们产生废水和生活污水具有分布广、流量大、排放周期性明显等特点。此外,目前该县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分散的农户集聚在一起,这也会持续产生新的污水点状排放源。
  (3)部分乡镇养殖业较为发达,持续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根据调研统计资料,目前该县有3处较大规模养殖牧场,此外在农村地区分布着上百家的小型养殖场。上述养殖业产生的废水有机物、氨氮等含量超高,且废水量较大。
  2农村污水处理现状
  根据调研资料,笔者对该县农村污水处理现状进行了分类汇总,具体如下:
  2.1现状农村(分散分布)生活污水处理方式
  近年来该县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建设完成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所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建设单户型三格式化粪池,主要用于对农村的户厕改造。这种处理方式构成了该县生活污水处理的最主要方式,占农户污水处理量的90%以上。但是由于化粪池基本为砖砌结构,村民对自家化粪池极少进行清理,部分农户甚至将化粪池井盖直接用混凝土封死,防止臭味的散发,导致污水大多通过土地下渗至地下水环境中,污水处理效果较有限,对周边水环境造成污染。
  (2)建设联户性大型化粪池。该技术的原理与单户性化粪池相同,处理效果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大型化粪池收集污水范围为整个自然村或其中一部分农户。这类化粪池容积较大,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后通过排污泵就近排入水体。以上污水处理方式在该县仅有少部分案例,不具有普遍意义。
  (3)化粪池+厌氧生物膜池+土地处理。该技术是在现有化粪池后面增加一座厌氧池,通过在厌氧池内填充生物填料强化厌氧处理效果的一种厌氧生物膜技术。此外,在厌氧池周边覆土种植植物,利用土地土壤中栖息的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土壤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该类型处理方式大多在近年开展的村庄整治过程中建设完成,存在于数量不多的试点村落里。
  (4)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在5个行政村共建设了7套该类型处理设施,总设计能力135 t/d,受益农户311户,共计投资约560万元。该技术目前主要用于新建设的美丽乡村,能源采用电能或太阳能,核心工艺是污水-初沉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排放。该技术在正常情况下出水水质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或二级标准,是目前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效果最好的一种处理方式[1]。但该项技术户均投资偏大,不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2.2新农村污水处理方式
  对于在建的新农村,农户聚集程度较高、便于污水的收集、且靠近城镇的周边,一般推荐污水就近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系统,实际调研后的污水处理情况如下:
  ①房屋在建设时已配套较为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周边有现状城镇污水管道经过,污水能够纳入城镇现状污水系统。②房屋在建设时内部已配套有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但周边没有现状污水管网,污水无接入的条件,污水通过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排放水体。③房屋在建设时内部已配套建设污水管网,但没有建设化粪池等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放水体。上述②和③两种处理方式,在周边污水管网配套完成后即可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在目前新农村的比例为57%。④新农村内部未建设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装置为单户型的钢混结构化粪池,污水经过化粪池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水体。⑤社区内部未建污水收集管网,每户房屋后设置有砖砌化粪池,化粪池长时间不清理,污水多通过下渗进行处理,该处理方式在新农村的比例为29%。该县新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如表1所示。
  2.3工厂、企业污水处理方式
  该县农村地区分布着数量较多中小型企业,该次调研共对2个乡镇16个行政村的311个企业污水排放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调研数据可知,位于农村地区工业园内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通过园区配套市政管网就近接入城市污水系统。而对于大量零星分布的企业,其规模一般较小,企业员工数量在5~50人之间,除个别排出生产废水的企业按照环保要求自建污水预处理设施外,大部分企业污水通过化粪池简单处理后就近排入水体。   2.4畜牧养殖废水处理方式
  目前该县有3处较大规模养殖牧场,生猪保有量均在万头左右,日均产生废水总量百吨以上。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牧场均对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了厌氧发酵等相关预处理,在水质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后排入城市管网进行后续处理。
  此外,该县有大量规模较小的养殖户,生猪存栏量在几百头到上千头不等,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的农村地区。这些养殖户尽管单户生猪量有限,但生猪保有总量是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数倍,达到10万头以上。由于养殖户数量多、户均产生废水量少,环保部门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养殖废水一般经过简单的厌氧沉淀后就直接排入环境中,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排放对周边空气及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介绍,结合调研过程中获取的信息,笔者认为该县农村污水处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污水治理缺乏资金支持。农村污水作为面源污染,对其进行系统治理需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其社会、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投入意愿不强。作为排污的个体,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不愿主动承担污水治理的费用。
  (2)农村污水治理存在多个管理部门,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降低了农村污水治理的效果。从调研中了解到,农村地区污水治理由于排污对象不同,管理部门也不尽相同。其中农户生活污水由县农办和农机部门管理,而企业排污由环保部门管理,养殖废水由畜牧局及环保部门管理,而新农村生活污水则由乡镇和县污水公司管理。目前各部门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开展相关污水治理工作,资金来源渠道来自系统内部拨款或补助。但是农村污水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和资金才有可能最终得以解决。
  (3)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多样,污水治理效果不明显。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污水治理本身是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作为管理者缺乏对技术的甄别能力,容易为完成任务而仓促上马项目,造成选用污水处理技术的不适用;另一方面,农村污水治理“重建设、轻维护管理”,导致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多因后期缺乏维护管理而处理效果下降,最终被闲置。此外,工程验收后缺乏对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的后续监测,无法对其实际处理效果做出有效评估,也影响了该技术后续的推广及应用。
  (4)农村生活污水未能做到应纳尽纳,污水处理率低。农村生活污水包括卫生间洗浴污水、厨房排放的污水及洗涤产生的污水,但目前该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般只针对卫生间排放污水,像洗涤用水,村民很多采用地下水,洗涤过后直接泼洒庭院或通过沟渠进入水体,厨房污水也大多直接排放。这部分污水未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肆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5)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应重视其他污染源的同步治理。从调研情况可知,该县的部分乡镇畜牧养殖数量较大,而1头牲畜产生的污染物相当于6~7人的排污量[2],在这些乡镇,相对农村生活污水,畜牧养殖废水是主要的农村地区污水污染源头。此外,企业产生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在整个农村污水中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上述污水目前均未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如果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仅限于生活污水处理,忽略这些重要的污水污染源头,可能会本末倒置,抓小放大,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4小结
  通过分析认为,该县农村污水排放及处理仍处于无序状态。农村污水处理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整体上仍限于化粪池处理等初级处理方式,出水水质无法达标排放,对周边水环境造成持续污染。
  为改善水环境质量,建议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包括企业污水及养殖业废水在内的农村污水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
  划。地方政府部门作为农村污水治理的主管方,应统筹协调各方意见、整合各渠道补助资金、明确建设资金来源及运营主体,建立起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3]。同时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及良好的用水习惯,并逐步完善污水收集末端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
  参考文献
  [1]
  彭举威,汪诚文,付宏祥,等.分散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1):28-30.
  [2] 刘晓玲,吴晓波,沈敏燕.关于浙江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4):225-226,291.
  [3] 李冠杰,范子燕,王郅强,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污水治理责任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1):78-81.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了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使用的免疫副反应情况,调查了广西部分地区2012~2014年使用8个疫苗生产厂家的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副反应情况,并对不同年度、厂家,不同类型疫苗的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度的副反应情况呈下降趋势;不同疫苗厂家生产的疫苗对应激反应有一定的差异;活苗和灭活苗的副反应差异显著。若要降低免疫副反应,防治人员的素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全面做好免疫前的准备工作,
期刊
摘要  [目的] 弄清湖北江夏某猪场保育猪发病的原因。 [方法] 通过临床解剖、病原分离鉴定和生化鉴定,对病猪的致病菌进行鉴定。[结果] 确定为该猪场猪发病是由猪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该菌对小鼠的毒力较强。药敏试验试验表明,该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及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结论]该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对猪舍进行消毒,用敏感药物对健康易感猪群拌料和饮水,对发病猪可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关键词猪;奇异
期刊
摘要  [目的]为山丁子种源选择和家系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牡丹江地区4个种源24个半同胞家系山丁子幼苗的叶片生长和苗高进行了分析。[结果]在显著性0.05水平下,4个种源山丁子叶长、叶宽、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柄长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4个半同胞家系山丁子在叶长、叶宽、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柄长指标上差异显著;4个种源的苗高差异显著;24个半同胞家系的苗高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从叶片指标来看,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索pH、温度、光照、饵料密度4种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实验生态的控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单因素环境因子的梯度,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研究轮虫在不同时间段的摄食和滤水效率。 [结果] 在4种环境条件下,饥饿状态下的萼花臂尾轮虫在起始3 h的摄食率和滤水率均最高(P<0.05),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期刊
摘要  [目的]寻找克螨特用于水生动物斑马鱼病虫害防控的安全浓度。[方法]通过室内急性毒性测定试验,设置7个克螨特浓度梯度来检测其对斑马鱼的致死情况,从而计算其半致死浓度(LC50)与安全浓度(SC)。[结果]克螨特对斑马鱼在用药96 h后的LC50为0.909 mg/L,置信区间分别为0.876~0.943 mg/L。克螨特对斑马鱼的SC为0.091 mg/L。[结论]该研究为克螨特杀灭斑马鱼寄
期刊
摘要采用区域对比分析法,利用2014年8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ZQZ系列自动气象站雨量数据以及作业用弹量等信息,对2014年云龙、松华坝、清水海、柴河、大河水库实施常态化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各大水库2014年人工增雨平均相对增雨量18.75%,作业用弹量和相对增雨量呈正相关。  关键词常态化人工增雨;区域对比分析;增雨效果  中图分类号S4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  麋鹿重引进是中英两国政府合作的一项伟大工程,大丰麋鹿自回归以来,逐步克服了水土不服、难产率高等难题,种群数量已由39头增至2 818头。随着麋鹿种群的发展,大丰麋鹿主要生活区内的生境特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植被在不断退化,甚至出现了某些植物在区域内消失等反常现象。大丰麋鹿种群的增长与生活区主要采食植物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 Spreng)的长势呈负相
期刊
摘要  [目的] 提高粗毛羊的繁殖率,增加牧户和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方法]应用绵山羊双羔素(睾酮3羧甲基肟·牛血清白蛋白),对滩羊、藏羊、蒙古羊、哈萨克羊和大尾粗毛羊进行免疫注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滩羊试验组产羔率提高19.51%,差异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藏羊试验组产羔率提高33.87%,差异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蒙古羊试验组产羔率提高14.33%,差异显著(
期刊
摘要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双赢,根据自然保护区调整准则,于2014年对盱眙县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分区进行了调整:保护区总面积调整为33.41 km2,比始建的少7.59 km2;划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分别为3.52、12.47、11.89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分别为12.63%、44.73%、42.64%。调整后湿地保护区的功能得到加强,并有效减弱了人为活动的干扰,更
期刊
摘要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概念源于解释异体排斥和相容现象,现已拓展为与抗感染以及所有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群。在鱼类中由于其高度的多态性,使其在结构、功能、多态、表达及抗病性等方面备受关注。对鱼类MHC及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提高鱼类抗病性的育种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  关键词鱼类; MHC; 基因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