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4日,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楼龄的居民楼倒塌,且是触目惊心的粉碎性倒塌,用居民的话形容,就像推麻将,哗啦就倒了。
这起塌楼悲剧绝非孤立个案,2009年,石家庄一座1980年代的二层楼雨中倒塌,17人遇难。同年,宁波一座五层居民楼倒塌。2012年,宁波使用二十余年的两幢楼倒塌。2013年,浙江绍兴建于1990年代初期的四层楼倒塌。
塌楼事件引发了人们普遍的恐惧感,一个叫做“质量报复周期”的词汇开始出现,住建部一位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称,中国的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到30年。按照这个说法,中国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兴土木,这个周期真的要来了。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有一种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紧迫感。全国建筑行业都在进行速度比赛,1984年,深圳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速度成为发展的标志。所以,人们为“质量报复周期”担心,肯定不是杞人忧天。
实际上对于中国的楼房来说,近十几年来的隐患也许更大。新世纪以后,速度被赋予了金钱的意义。建筑商从银行贷到巨款,买下一块地皮,由于利息的沉重压力,就要开始跟时间赛跑。政府审批速度要快,拆迁旧房速度要快,楼房建筑速度要快,销售速度更要快,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利润。地产狂潮也是各类腐败的重灾区,银行违规贷款、政府违规审批、暴力拆迁居民、建筑偷工减料、克扣农民工工资等大量问题出现,房地产业成了一条野蛮生长的产业链,成为官员暴富、商人原始积累的基地,也成为社会矛盾发生的冲突带。各个环节的寻租,侵蚀了大量建筑的质量与使用寿命。
几年前我曾去昌平一家建筑工地,去帮干建筑工的老乡们讨薪,中午一起吃饭时,老乡用筷子指着他们正在盖的别墅群说:“你可千万别买这一片别墅啊。”我问为什么不能买,他们七嘴八舌讲起各种偷工减料,以及人们的敷衍了事,柱子倾斜得用眼都能看出来,还没完工墙就有了裂缝,工头让人把缝抹上应付工程监理。一个老乡说:“我只能保证它现在不会塌。工头整天扣工人的钱,工人给他好好干活才怪。”
老乡轻描淡写的话使我感到恐惧,肯定不会所有建筑都如此施工,但那片别墅肯定不是个案。从建筑工到建筑商,仿佛都有各种怨气与不满,楼房反倒成了出气筒,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少有人真正在乎。对规则的遵守,对生命的敬畏,对职责的尊重,在这里是淡漠的。
中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如今这个底线竟然成了奢侈的标准。法律规定中国的房屋产权为70年,照目前这个倒塌“速度”,房产证没过期房子塌了,也并非天方夜谭。
有资料说,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132年,美国为74年。我在英国居住时,看到建筑工们慢腾腾地干活,一次楼房表面维修几个月完不了工,还曾跟中国朋友嘲笑他们的速度。我居住的那座城市,老城区建筑平均年龄六七百岁,新城区也有了两三百年,房子依然栉风沐雨,忠诚地守护着城市里的居民。比起中国速度的快餐楼房,我承认他们盖的才是真正的房子。
浙江奉化的楼房倒塌,应该使我们吸取教训,重新确立建筑责任终身制,启动庞大的维修基金,对已建房屋全面排查,亡羊补牢尤未迟晚。但更重要的,是反思以往的盖楼模式,把速度降下来,把房子盖坚固,为房子注入灵魂,做到心中有人。
让国民有免于居住的恐惧,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真正的发展,是让民众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有一则墨西哥寓言说,一群人急匆匆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中国,你走得太快了。
这起塌楼悲剧绝非孤立个案,2009年,石家庄一座1980年代的二层楼雨中倒塌,17人遇难。同年,宁波一座五层居民楼倒塌。2012年,宁波使用二十余年的两幢楼倒塌。2013年,浙江绍兴建于1990年代初期的四层楼倒塌。
塌楼事件引发了人们普遍的恐惧感,一个叫做“质量报复周期”的词汇开始出现,住建部一位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称,中国的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到30年。按照这个说法,中国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兴土木,这个周期真的要来了。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有一种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紧迫感。全国建筑行业都在进行速度比赛,1984年,深圳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速度成为发展的标志。所以,人们为“质量报复周期”担心,肯定不是杞人忧天。
实际上对于中国的楼房来说,近十几年来的隐患也许更大。新世纪以后,速度被赋予了金钱的意义。建筑商从银行贷到巨款,买下一块地皮,由于利息的沉重压力,就要开始跟时间赛跑。政府审批速度要快,拆迁旧房速度要快,楼房建筑速度要快,销售速度更要快,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利润。地产狂潮也是各类腐败的重灾区,银行违规贷款、政府违规审批、暴力拆迁居民、建筑偷工减料、克扣农民工工资等大量问题出现,房地产业成了一条野蛮生长的产业链,成为官员暴富、商人原始积累的基地,也成为社会矛盾发生的冲突带。各个环节的寻租,侵蚀了大量建筑的质量与使用寿命。
几年前我曾去昌平一家建筑工地,去帮干建筑工的老乡们讨薪,中午一起吃饭时,老乡用筷子指着他们正在盖的别墅群说:“你可千万别买这一片别墅啊。”我问为什么不能买,他们七嘴八舌讲起各种偷工减料,以及人们的敷衍了事,柱子倾斜得用眼都能看出来,还没完工墙就有了裂缝,工头让人把缝抹上应付工程监理。一个老乡说:“我只能保证它现在不会塌。工头整天扣工人的钱,工人给他好好干活才怪。”
老乡轻描淡写的话使我感到恐惧,肯定不会所有建筑都如此施工,但那片别墅肯定不是个案。从建筑工到建筑商,仿佛都有各种怨气与不满,楼房反倒成了出气筒,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少有人真正在乎。对规则的遵守,对生命的敬畏,对职责的尊重,在这里是淡漠的。
中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如今这个底线竟然成了奢侈的标准。法律规定中国的房屋产权为70年,照目前这个倒塌“速度”,房产证没过期房子塌了,也并非天方夜谭。
有资料说,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132年,美国为74年。我在英国居住时,看到建筑工们慢腾腾地干活,一次楼房表面维修几个月完不了工,还曾跟中国朋友嘲笑他们的速度。我居住的那座城市,老城区建筑平均年龄六七百岁,新城区也有了两三百年,房子依然栉风沐雨,忠诚地守护着城市里的居民。比起中国速度的快餐楼房,我承认他们盖的才是真正的房子。
浙江奉化的楼房倒塌,应该使我们吸取教训,重新确立建筑责任终身制,启动庞大的维修基金,对已建房屋全面排查,亡羊补牢尤未迟晚。但更重要的,是反思以往的盖楼模式,把速度降下来,把房子盖坚固,为房子注入灵魂,做到心中有人。
让国民有免于居住的恐惧,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真正的发展,是让民众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有一则墨西哥寓言说,一群人急匆匆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中国,你走得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