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处处香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的理解。语文素养只有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才能养成。正如英国的一句谚语:一夜之间可以造就百万富翁,但培养一个绅士需要30年。
  课程标准从人的角度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质素养上,为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作准备。班集体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一切活动都以此为载体。班集体活动几乎自觉不自觉地需要运用语文知识,渗透语文听、说、读、写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教育可以利用班集体建设的渠道来提高教育质量,这样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育新格局。
  
  一、课内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学质量的优劣,人才素质的高低,教学目标的得失,与教学是否较为集中合理系统地为学生创设了立体的参与环境,创造了多元的参与契机密切相关,与学生与教学活动的数、量、质、广度、深度、力度密切相关。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要落实班集体的参与的广泛性。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人人参与,全员参加,不允许有被遗忘者,被歧视者,无动于衷的“冷者”“隔岸者”。通过参与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通过参与体验情感、磨练意志、丰富心理、训练能力;通过参与创造契机,激发创作灵感,提升教学,实现教和学的双赢。这种参与更增强了学生的配合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集体参与的层次性。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主体,教学要承认差异性。立足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不同梯度的疑难问题,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知识能力要求,同一活动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难度系数,需给予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的对待,参与者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专长。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之发挥程度,专注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程度都趋于最佳状态,从而各有所得,各有攀升。这种参与,学生能最大值的发挥能发挥的职能,最后聚会融合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这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怀有人本思想。教师从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更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收购站”。新一代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想,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世界有独特的判断。因此,他们的思想、做法,有时会与教师的观点、想法相左,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现个性,只有在真正地民主的和谐环境中,才能利于班集体的建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更多地是道德品质的渗透,培养学生现代文化价值观念和健全的人格,这对于班集体建设无疑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课外延伸活动与班集体建设
  
  传统语文只有学科课程,在语文教育改革中我们提出应当有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完成,而活动课程则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在课外完成。
  (一)贴近语文教材,创设多姿多彩的活动
  1.诗歌朗诵会:课内课外的、国内国外的、古典现代的都可以,分非群体组形式。2.课本剧展演、改编小说:如《祝福》,戏剧《欧也妮葛朗台》,自编自演自评。3.辩论会:可组织多种形式如分男女生、分甲乙方或按组的形式进行,论题学生自己确立,如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什么是个性”等等。4.语文知识竞赛:可分组,设置分值,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等。5.学术讨论会:学科突出的学生作为主讲,其他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把语文课程内容转化为系列实践活动,融于班集体建设的进程中,自然而然建立了学生中心论,打破学科中心论的局限,不局时空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训练面拓宽,学习内容丰富,人人参与,学习兴趣盎然,语文课程教育特点是加强交往过程中的语境、语感教育,变重文题为重语体,更适于学生会速掌握这门最主要的交际课。
  (二)走出课本,延伸扩展活动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1.制定阶段性班训:结合班集体各时期特点,拟定切实有效的班训。2.写标语:为校园内的各个建筑、各条道路写标语,为校园内花草树木写标语等。3.板报设计:可分组或分男女生进行,使学生能多角度地运用语文知识,使语文综合素质培养落到实处,也满足了班集体“开展活动”的达标要求。4.班级日志:通过日志形式,学生可以宣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心态,日志也可以成为学生交流互通心声的平台。5.个人修养研讨会:可以进行礼仪、保健、交际方面的指导,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具体的文化素质后,通过待人接物在生活中显现出来。
  各种类型的语文教育活动,内容可随新的生活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活动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可长可短,活动方式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变换。
  语文教育不仅仅为完成知识传授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而且要回到人的需要,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现代班集体建设两者互为渗透、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呢?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习得要难得多
期刊
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课堂实效不高。 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高效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有激情,始终是想学生所想,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
期刊
小学生一进入小学就要学习抽象的、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汉语拼音,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而一旦孩子对拼音学习失去兴趣,将会直接削弱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才能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学习复韵母“ao”时,学生已经学了将近一个月的拼音,有一定的经验。上课时,我
期刊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但也有一些教学行为远远背离了新课改的理念,使语文教学华而不实:  一、文章读的少,脱离文本的空泛讨论多  对内涵丰富有深度的文章,草草读过课文便让学生讨论交流再讨论交流,讨论半天还是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一些内涵丰富的文章,仅凭一群十几岁的孩子的知识、阅历是不能通过讨论讨论就能解读透彻的。  二、语言品味的少,一味放任的盲目求异多  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期刊
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  一、在美的朗读中——感受美  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所选的文学作品均是经典之作,各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许多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都是极理想的朗读材料,非读不
期刊
传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简单地背诵,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必须首先解决现今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一、“一刀切”的问题  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学生所作无用功较多。  二、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布置较多  教师
期刊
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 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
期刊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  一、诵读是对小学生诗歌启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口头吟唱的,诗歌中的音乐因素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音乐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音乐美又被称为韵律美、声韵美,表现为押韵、平仄、句数、字数、停顿节奏、双声、叠韵、叠字等语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