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医家陈逊斋籍贯考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p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逊斋是民国时期福建籍中医名家,现有文献中对其籍贯记载不一,通过查阅发表的期刊、书籍,寻访陈逊斋散落著作、族谱,走访陈逊斋后裔等方式对陈逊斋籍贯进行调查考证,确定陈逊斋(哉),名广诚,籍贯是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上洋村,属上洋颍川陈氏第二十二世,非长乐江田南阳陈氏裔孙,更非陈修园七世孙。为下一步陈逊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组寡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小血管,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系统。儿童AAV罕见,肾脏受累程度较成人更严重。肾脏病变严重程度和疾病严重活动程度是影响儿童AAV长期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血浆置换极大地提高了AAV患儿的预后。早期诊断、准确评估病情以及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对改善AAV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
膜性肾病(M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膜性肾病(PMN)在儿童并不常见,但为导致儿童终末期肾病的原因之一。针对M型磷脂酶A2受体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的抗体不仅见于成人PMN,亦可见于儿童和青少年PMN,为诊断和监测儿童PMN的有用指标。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已成功用于治疗成人PMN,还可能对儿童PMN有效。
昆布始载于魏《吴普本草》,原名纶布,《名医别录》始以"昆布"为本药正名收载之,一直至今。现今药用昆布,其原植物来源为海带科昆布属植物海带或翅藻科鹅掌菜属植物昆布。早期古本草所载的昆布主产于东海区域、朝鲜一带。今之海带主产于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昆布(鹅掌菜)主产于浙江、福建。昆布除食用外,更多作为药用,药用历史达2 000多年。
期刊
1949—1959年间,中医界在探索"针灸科学化"道路过程中,对经络学说的认知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初期"去经络化"、中期"巴甫洛夫化"和后期重回本原。经络学说的学术地位亦随之沉浮。这一变化受到当时外部环境和学科生命力的共同影响。在经过学界一段时期的摸索和实践后,经络学说重获重视,成为今日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慎食卫生会的成立基于改良国人饮食和卫生习惯的出发点,随着时代变迁介入了更为宽广的公共卫生领域,其宗旨为"改良食品,研究卫生,俾免病苦而登寿域"。慎食卫生会提倡素食,开办了素食馆;鼓吹"剪发不易服",掀起了沪上剪辫风潮;参与防控上海鼠疫,调和华洋冲突,推动华人自主检疫;劝戒纸烟有益于国民健康与减少贸易逆差。
1952年,受当时全国推行的"组织疗法"启发,民间科学爱好者俞昌时提出"鸡血疗法"。1959年,此疗法被当成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重要苗头而得到支持。在随后几年,上海市静安区有关领导组织一批研究人员和多家医院先后进行了"鸡血疗法"的动物试验、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鸡血疗法"在此期间也得到广泛传播。可1965年的专家会议却以不安全和远期疗效不佳为理由给予"鸡血疗法"基本否定的结论。
神农为传说中农耕的创始人、医药的发明者,神州大地流传了许多有关神农地域文化相关的记载及传说。通过综合梳理相关文献记载,并引证近年来的出土资料新证,对神农与荆楚文化的渊源作一探究,发现神农氏的传说,在中国大陆西方和南方都有流传,恰好与农业的起源相对应。近年来湖北、湖南地区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和简帛文书,证实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文化发达,并非传统印象中的蛮夷之地,神农与荆楚文化之渊源颇为深远。
1918年开始的席卷全球的大流感,中国也未能幸免。《申报》上关于中国1918—1920年流感流行的报道显示,这场瘟疫前后3次在中国肆虐,至少涉及京津沪3市及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14个省份多个地区。其中,第一波疫情报道集中在1918年的6—7月,病情较轻;第二波集中在10—11月,症状加剧,患病死亡者明显增多,尤以浙江宁波、绍兴、嘉兴等地疫情凶险为最,北京、安徽、河南、湖南、上海等
通过丝绸之路,中医对于以印度医药为主体的西域医学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吸纳。通过对敦煌医药文献以及传世医籍的分析,按"理、法、方、药"4个层次,分析和评判中医对于印度医药在不同方面的接纳程度和接纳机制,认为中医学对印度医药的吸纳在"理"的层面"局部渗透","法"的层面"无所吸纳","方"的层面"取己所需","药"的层面"重新定义",总体特征是"本我之道,用彼之器"。
《宋史·方技传》以时间为顺序,采用叙事方式,载录方技人才多以星历占候、律历五行、医学、道术者共42人。其中善医术者25人,其内容丰富,史料详实。本文通过《方技传》医家传记内容,对载录25位不同类别医家的分科、贡献、奖惩等生平史事进行整理探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医家的职业生涯状况,对了解医家在宋代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