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类媒介特征与使用满意度关系调查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次以“地区白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视频类媒介的全面对比分析,并且首次使用“用户满意度量表”考察视频类媒介的使用情况,将多屏媒介放在同一特征变量下进行横向对比,创新地考察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多屏视频类产品中的应用。在对白领人群进行抽样调查之后,对获取的330份样本进行了交叉分析,考察了白领人群的视频类媒介使用行为。对整体媒介使用满意度进行了因子分析。其次,对比三种视频媒介使用的满意度发现,电脑媒介满意度最高,手机/平板电脑次之,而电视媒介垫底;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三种视频类媒介在使用时长、使用动机、付费意愿和功能使用等方面的不同行为特征。再次,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视频类媒介的使用偏好、重要性程度与使用时长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使用满意度;媒介使用动机与需求;多屏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6-0030-03
  1  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互动营销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网络视频作为网络广告增长最快的领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手机、平板、PC越来越多的媒介促成了网络视频业的蓬勃发展。
  广电行业,作为传统视频领域的老大哥,在直播频道运营多年之后,不可避免的面对着网络视频的冲击,用户开始大量流失。三网融合给了广电行业新的发展契机,台网分离的政策推进、全网全程的技术改造、点播内容的海量集成、运营公司的先后崛起,都促使着广电行业的逐步转型,诞生了IPTV、互联网电视等一系列新型的视频类业务形态,为把用户留在电视机前作出着持续的努力。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必然将随之变化,尤其是对于文化的需求与消费。白领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年龄、学历和收入水平较普通网民有优势,所以在消费观念、消费形态和品牌认知等方面有一定特殊性。同时,作为几大媒介争夺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对于媒介消费的意愿如何?
  随着三网融合的加速推进,以及多媒体多终端的渠道拓展,用户对于视频内容的需求正在不断变化。在多个屏幕之间,用户的媒介使用满意度究竟有怎样的差异?多种媒介使用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从平台的整体用户来看,23~40岁左右的白领人群是重点目标受众,视频媒体应该如何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进行视频类产品的策划及分发?深入的研究这些课题,对公司未来的策略布局,产品打造,甚至对于行业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前文已经基本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视频类媒介的使用者,同时以地区的白领人群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问卷过程中,对其使用视频类媒介的行为特征及满意度情况进行多项指标的考量。
  本文使用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进行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目的编制了一套结构性的问题,并由被调查者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独立填写,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汇总整理,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有益的结论。
  综合考虑调查精度和费用、时间的要求,我们初步确定回收的有效样本量为300人。根据已有的网络调查回收率不高的经验,需要投放的在线调查问卷数量为500份以上。
  截至数据回收日9月31日,本次调查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332份。通过对无效记录的进一步删除工作,本次调查最后保留的有效问卷为330份。
  3  视频类媒介使用行为的调查分析
  3.1  视频类媒介使用行为的用户特征分布
  3.1.1  性别特征
  电视观众中,男性比例是女性比例的3倍,而在手机/平板的视频使用中,女性占到70%,男性仅占到30%。在这两种不同视频类媒介的使用中,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比例呈现反差并倾向明显。这与两大终端用户自有的性别特征吻合,电视整体用户中,男性比重较大,而智能手机用户中女性比重
  较大。
  3.1.2  年龄特征
  在总样本中,23~30岁的人占到了8成,在符合此次调研对于“白领”的年龄界定的情况下,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也确实是视频类媒介收看的主流人群。可以看到,在“电脑”媒介的使用过程中,23~30岁群体更是占到了绝对的主流地位,达到88%。而在电视人群中,31岁以上人群占到总人数的超6成。可见,电脑媒介视频观看人群更偏年轻化,而电视媒介使用人群更为老龄化,这与现实中两个媒介的整体使用年龄倾向相符。
  3.1.3  婚姻及家庭特征
  在总样本中,未婚人群超6成,成为视频类媒介的主流人群。在电脑及手机/PAD端的婚姻及子女情况分布与总样本较为接近,电脑媒介的适用人群中未婚量略微偏多,超7成。但在电视端的使用人群中,“已婚有子女”的比例剧增,与未婚比例持平,占到43%,可见,“电视”还是一个非个人的视频类媒介终端,更适合于全家共享而非独享。
  3.1.4  收入特征
  从总样本来看,月收入5 000~10 000元的白领人群成为视频类媒介使用的主流人群,这也与白领的主流人群特征较为吻合。电脑视频的使用人群与手机/PAD人群在收入特征上较为相似,也与主体样本保持一致的趋势。但同时,电视人群中,月收入10 000元以上的占到了50%,与其他两大媒介终端呈现较大差异,这也与电视媒介人群相对老龄化的特征有关,说明电视媒介的用户消费潜力
  巨大。
  3.2  视频类媒介的使用习惯特征
  调查发现,白领经常使用的视频类媒介由多到少依次排序为:电脑(46.06%)、手机/平板(45.45%)、电视(8.48%)。而其中电脑与手机/平板之间的使用比例小于1%。其中以电视作为主要视频类媒介选择的仅为8.48%,可见,大量的白领人群已经向移动及互联网媒体转移。   4  白领三大视频类媒介对比分析
  4.1  视频类媒介的使用时长
  从视频类媒介的整体使用情况来看,每天使用1~2小时的白领最多,整体占比44.8%。每天收看3小时以上视频节目的白领仅占被访者的4.7%。可见对于白领人群来说,他们对海量节目内容的消化能力并不强,过多的视频内容资源反而会造成其选择的迷茫程度。从三屏的对比角度来看,电脑的整体使用时长最长。在1~2小时的主流收视区间内,三屏的表现非常平均,仅有不足1%的差异,但在3小时以上的收视人群中,电脑的使用率占到了绝对的优势,占到了80%。电脑作为私密性较强,同时观看体验也相对较佳的视频类媒介,对于白领的粘性更强。
  4.2  视频类媒介的使用动机
  在关于收看视频节目目的的调查过程中,被访者主要还是基于“娱乐消遣”这一目的,“了解最新新闻”位居第二,可见用户还是希望通过收看视频节目来放松身心而非学习。由于电视媒介的特质以及长期的用户习惯培养,在“看直播等实时内容”方面仍具备绝对优势。
  4.3  视频类媒介的付费意愿及消费潜力
  在三种视频类媒介中,电视的付费意愿最为强烈,在所有每月在10元以下付费历史的被访者中,电视媒介的付费人群占到35%,每月在10~35元使用行为的电视用户占73%。随着电视高清化的步伐加快,电视终端对于视频内容的享受更佳,加上作为全家共享的视频类媒介终端,白领对于电视媒介的视频内容消费意愿更强,或者更愿意为了电视视频内容而付费。互联网大量的免费视频内容资源的泛滥,可能也是用户在电脑或者手机/平板终端上的付费意愿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每月消费超过35元的被访者中,电视的受众人群比例最低,仅占15%,而手机/平板的受众人群占比61%。手机/平板由于其支付的便捷性,用户习惯的养成等,在价格敏感度上最低。同时,电视媒介的视频产品定价,在10~35元之间较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付费心理。
  4.4  视频类媒介的交互功能使用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双向互动电视的普及,用户开始更多的主动进行视频内容的选择性收看。当视频类媒介将主动权交还至用户手中的时候,他们真的愿意使用吗?社交类与视频内容的结合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吗?从对白领的调研来看,电视媒体的交互性功能使用率最低,62%的被访者从没使用过电视上的交互功能,这也说明,电视作为一个非私密化的视频类媒介终端,更多的用户仍然将其作为一种后仰式的媒介去享受,而非真的过渡为前倾式的交互类媒介去操控,视频本身的画面体验更能吸引用户。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和讨论,本文对三大视频类媒介的用户使用行为做了全面的比较研究,从多角度探索了媒介自有特征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用户行为现象,具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本章将进行全面的总结,阐述在视频类媒介环境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实践检验情况,提出关于视频类媒介扬长避短,互为融合的探索性建议,同时展望未来视频类媒介可能的发展趋势及运营策略。这是我们在本章中重点讨论的
  内容。
  5.1  白领三大视频类媒介使用情况
  使用时长方面:视频类媒介作为一种必需的媒介消费品,融入到了白领生活的各个方面,有75%以上的人已经无法离开视频类媒介,超过68%的人每天都会使用视频类媒介。这说明未来视频类媒介还将有着更为广泛的用户群体和发展潜力。
  使用动机方面:视频类媒介已经越来越多的作为一种家庭娱乐的中心而存在,大部分人都将“娱乐消遣”作为了消费视频类媒介的首要目的。
  付费意愿方面:在中国,免费的视频媒介使用习惯已经养成多年,因此超过8成的被访者均认为不愿意为了收看额外的优质视频类内容付费。当然,也有少量愿意付费的人群,在三屏中,电视媒介付费意愿强烈。
  功能使用方面:搜索与下载是用户最为常用的两种与视频类内容相关的交互功能。除此之外,在跨屏使用方面,最主要的目的以及使用最为频繁的功能便是社交分享。
  5.2  白领三大视频类媒介使用行为
  从视频媒介特征的不同因素对视频媒介使用偏好、重要性程度和使用满意度的影响来做整体的调研分析,结果表现为:白领人群对不同类型的视频类媒介的消费偏好与该类型视频媒介的重要性程度正相关。白领人群使用不同类型的视频类媒介的消费时长与该类型视频媒介的重要性程度同样呈现正相关。用户认为某一类视频媒介的重要性越高,其对于该类型视频媒介的消费时长也会更长。
  因此,对于白领来说,视频类媒介的消费偏好越高,某一类视频媒介对于用户的重要性越高,同时其消费时长也越长。这一相关性的分析结果,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阐述,用户对于媒介的偏好影响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使用行为的结果也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于媒介的偏好程度,从而影响下一次的用户使用行为。
  同时,结论还发现,白领人群使用电视端的视频媒介的使用满意度与电视的屏幕尺寸正相关,电视的尺寸越大,用户的使用满意度也会越高。但同时电脑和手机/平板的屏幕尺寸与使用满意度却并未呈现相关性。电脑和手机/平板作为个人化的视频媒体,可能存在屏幕尺寸的满意度边界,屏幕越大,重量越重,便携性也会越差,因此并非屏幕越大,满意度就一定会越高。
  5.3  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用户视频类媒介的使用行为及现状为突破口,对其使用与满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初步建立了研究模型,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鉴于国内视频类媒介的发展仍处于探索与融合阶段,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证研究的结论,本研究提出建议和意见,供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参考。
  白领视频类媒介使用行为对三屏融合未来发展的启示如下。   现如今的视频类媒介环境下,谈论最多的便是三屏融合。随着社交电视、互联网电视的诞生,三大视频类媒介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融合的趋势。但是这种融合,是否是一种简单的渠道打通,或者视频类内容的多终端复制。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探索的问题。
  社交电视,将社交分享这一用户跨屏最为常见的行为融合在了视频播放的同一屏幕下,是否就能减少用户的跨屏行为,从而将用户“垄断”在一块屏幕之下?事实证明,用户的行为习惯决定了每一块屏幕使用目的,社交分享这类强互动的功能,用户更希望能够通过手机/平板这类移动终端来实现。
  现如今OTT(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等新兴业务的诞生,如雨后春笋般投放市场的“盒子”战争,也开始越来越多的暴露出了与用户需求相悖的弊端,泡沫开始逐渐消退。因此,未来真正的三屏融合,应该是发挥各自屏幕的特质,例如,电视终端突显高清,甚至4K等清晰度、收看流畅度等方面的优势,并在新闻、专业评论类等具备高公信力的内容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而手机/平板充分发挥“移动”和“交互”特质,提供“可下载可便携”的视频内容资源,同时与电视、电脑的视频内容进行同步的分享与联动,并提供“短、平、快”的视频类内容信息,满足用户对碎片化信息的了解。这才使得所有终端都能各展所长,实现真正的三网融合。
  5.4  后续研究展望
  下一步需要针对我国具体的媒介市场特点,结合视频类媒介的研究成果,为业内人士及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可操作的参考建议。此外,由于三屏融合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对于用户视频类媒介使用动机及满意度的相关理论支持也有待进行一步的完善。下一步的方向是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并将其应用在后续的研
  究中。
  参考文献
  [1]任芬.新媒体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新解[J].青年记者,2010(3):35.
  [2]夏冰.从栏目互动到媒体互动[J].新闻爱好者,2009(8):186.
  [3]康彬.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J].新闻知识,2011(01):30-32.
  [4]汪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J].今传媒,2010(8):77-79.
  [5]蔡巧怡.使用与满足:手机娱乐化动机及其影响[J].今传媒,2011(2):88-89.
  [6]李思屈,王珂.交互传播模式下的受众偏好[J].现代传播,2008(1):55-59.
  [7]陆小华.分享平台:新媒体的核心运作模式[J].新闻记者,2007(1):13-15.
  [8]车永波.全媒体搜索:全新的媒体传播模式[J].新闻战线,2010(3):79-81.
  [9]杨亚萍.数字媒体及其传播模式研究[J].甘肃科技,2009(11):65-68.
  [10]李京丽.媒介终端化与终端媒介化[J].新闻界,2008(1):78-80.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于是媒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了现代新闻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新闻编辑业务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以传统媒介作为载体,所以必须通过讨论新媒介融合的趋势,来探究新闻编辑业务变革和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 新闻;编辑业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9-0148-02  通过分析
期刊
摘 要 2014年4月27日,“美拍”闯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美拍”的诞生满足了人们对于自我暴露的需求。在新兴的网络时代,“美拍”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与新颖的传播角度去引发人们的交流,并在交互行为中寻找到自己的需要。从“美拍”的受众情况来看,“美拍”满足了人们对于自我暴露的需求,也响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释放自我个性、主动参与信息传播的心理。  关键词 美拍;自我暴露;使用与满足  中图分类号 G2
期刊
摘 要 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的感知体验主要依赖于视觉和听觉,从这个角度讲,声音设计与录制工作在电影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据支柱的位置。电影的声音制作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过程,它像一个由多个数字芯片组成的复杂电子系统,所有芯片必须协调统一,协同工作,才能创造出具有良好音质和完美声音效果的电影作品。  关键词 细节;录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4-0
期刊
摘 要 在杂志广告中,女性多被表现以姣好的容貌和完美的曲线,相对忽视表达了其社会属性。在当今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在广告中女性的种族和职业特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西方的模特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显著的区别,具体的特征也会被链接到不同的产品之中。而在职业特征方面,具体的职业倾向表现的较少,但时尚、干练的职业女性形象被更多广告创作者所应用。  关键词 杂志广告;角色;女性形象;种族;职业;多
期刊
摘 要 塑造良好的博物馆形象有利于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博物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博物馆形象的树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媒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对塑造良好的博物馆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辽宁省博物馆为例,试图分析大众传媒对树立博物馆形象所起的作用,同时探讨如何利用大众传媒的平台塑造良好的博物馆形象。  关键词 博物馆形象;大众传媒;社会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 本文结合政务微博的传播特征,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新浪微博“@南京发布”作为个案,探究南京政府部门利用微博传播城市形象的做法,为南京城市形象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针对政府部门如何利用微博构建与传播城市形象,从注重运营技巧和原创性内容,以及设置话题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城市形象;微博;南京发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
期刊
摘 要 随着网络文化越来越快的发展,新媒体也逐渐代替传统媒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电影营销市场的传统体制和格局,各种新媒体的营销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替代了计划经济时代电影市场的传统营销模式。本文主要以《人在囧途之泰囧》为例,以话题营销、口碑营销和多渠道整合等新媒体营销的手段,介绍21世纪的数字媒体在电影营销中扮演的角色与新媒体营销在电影营销市场也开创了新的局面。  关键词 电影发
期刊
摘 要 伴随知识经济到来,互联网科技得到极大发展,衍生出更多的视频网站,以满足大众需求。从当前互联网综艺节目发展看,为迎合大众需要不仅视频网站层出,各类互联网节目也受到大众热议,推动互联网综艺节目多元化时代的到来。2014年爱奇艺自制节目《奇葩说》一经推出席卷整个网络,成为我国互联网综艺节目发展标杆,本文以《奇葩说》为例,对未来互联网综艺节目多元化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关键词 互联网综艺节目;多元
期刊
摘 要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栏目《你好,明天》的原创博文和网友评论为研究样本,解析“两个舆论场”对“中国梦”的呈现和阐释。研究发现,两个舆论场对“中国梦”的阐释认同与差异并存;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所呈现的“中国梦”内涵采取了协商式的解读方式。  关键词 中国梦;新媒体;人民日报;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9-0036-02  2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中国选秀节目从“超女”,到“超级星光大道”再到“中国好声音”歌唱类的选秀节目关注度之高,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观众在文化娱乐上的选择,也代表了当下的一种价值取向。我国选秀节目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从山寨到模仿各类选秀节目都出现在观众的视野,我国选秀节目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本文由《中国好声音》入手,来探析中国选秀节目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 《中国好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