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卫星物联网主动安全防御技术研究

来源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进程中,数据的安全是电网安全的核心,保障物联网数据从采集、传输、整合到应用全过程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文章提出了一种电力物联网标识公钥生成算法,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安全性分析.基于电力物联网标识公钥生成算法,文章提出了电力物联网主动安全防御体系,该技术可以使国网电力卫星物联网从安全接入部分到卫星链路传输部分都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更好地抵御卫星数据被恶意攻击,实现卫星及终端指令安全防劫持的功能.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了电厂目前使用的气动调节执行机构当中的弹簧机械式定位器、电-气转换器的工作方式,以及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智能升级改造方案,应用于各类型的气动执行机构的升级.
传统气象预报更新速度慢、精准度较低.将新型技术应用于电网微气象防灾中为防灾减灾实现精准化、全方位提供了可能.主要分析了新型技术在电网微气象防灾中的应用,从无人机技术、高精度预警系统、气象传感监测技术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内陆地区特别是山区,大尺寸风机在运行和停机时都会受到结冰问题的影响.低温环境给叶片乃至整个风机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单就叶片而言,低温环境所导致的叶片结冰问题、材料及结构性能改变的问题、载荷改变的问题等,都需要有更优秀的解决方案和更细致的设计考虑.主要针对目前风电领域的一个全球范围的难题,即低温环境的叶片结冰问题进行分析.
变压器是管控变电站整体稳定运行的关键设备.以水电站流域内的变电运行冷却标准为设计规范要求,结合技术规范和技术要点,开展符合技术评估操作思路的方式,应重视加强变压器散热水平,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催生了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风光发电通过逆变器并网,不具有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导致高比例风光发电的接入降低了系统的惯量水平,且其出力的大幅波动和不确定性,都给系统频率安全带来了新问题.为此,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惯量控制技术和惯量需求评估问题开展综述研究.从惯量的定义出发,分析惯量与频率变化的关系,明确了惯性响应与频率响应的区别及联系.针对基于逆变器并网的虚拟惯量技术,按照控制模型的外特性进行区分,给出了虚拟同步机的控制原理,并总结了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在风电与光伏方面的
氢能是清洁零碳、长期存储、灵活高效的二次能源,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首先分析了氢能的特点,阐述了氢能产业链上游氢气制备、中游氢能的储存运输及下游应用的发展情况;然后分析总结了国内外主要国家及地区的氢能产业布局、示范项目开展情况及国家政策;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开展氢能研究的方向及建议.
鸿蒙是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该系统能够同时满足全场景流畅体验、架构级可信安全、跨终端无缝协同以及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要求.对系统架构、应用程序开发的环境配置及重要功能组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来验证了应用程序开发可行性.
分布式终端接入数量的增加、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会给终端通信网带来较大冲击.文章首先分析了终端通信网现状和电能质量感知问题,然后针对性地提出终端通信网络架构,并介绍其具备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终端通信网智能感知关键技术,主要有大规模终端高效接入技术、终端通信深度覆盖技术以及终端雾状通信技术等;其次,研发智能采集终端,搭建配电网电能质量监测平台,对配电网电能质量进行在线监测;最后,对5G通信技术在电能质量中应用进行了展望和探讨.文章终端通信网架构及智能感知关键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配电网电能质量感知能力,满足
传统网络和事件触发的通信方式无法满足音视频网络、远程控制、无人驾驶等应用对低时延、高可靠、确定性的要求.时间触发通信通过预先规划链路资源实现数据转发,保障周期性数据流确定性传输,在航空电子、车辆互联、工业控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文章首先研究了事件触发通信和时间触发通信的工作原理,横向对比了事件触发通信和时间触发通信的性能指标;然后对不同网络下的流控技术进行归纳和总结,重点对时间敏感网络(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TSN)中5种流控技术进行分析;讨论了时间触发通信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如何将电力物联网中多样化的任务动态、合理地部署在边缘节点,实现任务的高效执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传统的方法往往采用静态、组合优化的方法进行服务部署,然而该方法不仅效率较低,同时也无法实现动态的资源调度.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动态资源调度方案,并提出值分解的方式来提升算法的效率.通过实验分析可以看出,提出的算法在不同场景下都可以取得最优的执行效率,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