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现时艺术家已抢过建筑的领域,把空间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空间艺术的本质,结合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建立了装置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共通性。文章通过艺术家杨起的艺术作品“带屋顶的两个木板房”这个装置艺术的空间创造,解构了中国传统建筑刚柔相济、阴阳合德的哲学理念。装置艺术借助于与游戏般的轻松,以一种宁静安逸的方式表述着中国传统哲学理念。
关键词:阴阳;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新装置主义
作为德国当代艺术界的一名杰出的华裔艺术家,杨起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汲取了中国和德国哲学的给养,融会了东方和西方诗歌与文学的内涵,在德国当代艺术中别具一格。杨起长于将绘画、新媒体和装置结合在一体,以多元空间的创造形式,传达他的特殊个人艺术语言,表现他哲理的、观念的和富有文学性的描写。对此,我们可以从去年10月杨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空间装置“黑色的和白色的房间”中,解读到他在作品中充分展示出的中国情结。
杨起先生的“黑色与白色房间”在展览中十分惹人注目。方方正正的黑色与白色的类似房屋建筑的空间、方正的八仙桌、方正的凳子、方正的柜子在展厅中安安静静地存在着。白色和黑色空间后分别循环放映着山脉和水流动的影像画面。这件装置,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像艾未未、张永和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建筑师、少数从事前卫艺术的艺术家以及极少的地产开发商开始的建筑的新实验——一种来势不弱的被称为“建筑的新装置主义”的艺术。艺术家们通常寻求建筑文化的共性,然后通过某些文化共性,运用各式各样的技术、艺术、材料、物体,将常态的空间、常态的审美、常态的功能“异化”形成一个新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空间、审美都是“异样”的,然而“异样”可以通过文化的共性来平衡。因而,在“新装置主义”作品中,文化共性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是流淌在作品中的血液,用文化来尊重空间、尊重城市、尊重生存环境是“新装置主义”的主要观念。装置和建筑都有空间处理,都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装置艺术和建筑共同在“空间”的名义下实现转换和合并。但是装置所创造的环境促使甚至迫使观众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所有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将人类心理空间和物化的空间更直接地融合在一起。在杨起先生的装置作品中,就抽取了若干元素,以静态的和强烈的视觉色彩对比,让观者去深思。
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品味杨起先生的作品,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装置作品却暗含了很多令人思索的符号。白色——山脉——阳刚静止之像,不仅要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韵味;黑色——水——柔美流动之形,不仅要秀丽、婉约,也要同时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山环水抱必有气”,作品让人很容易想到古徽州的建筑风格。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也正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所体现出的和谐思维,传统文化中讲求的精髓——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即人与自然融合。这一审美特征,与西方古代建筑对阳刚的强调与夸张、对崇高理念的追求适成对比。将这种中国古代的道家和阴阳家的自然观融入建筑创作中的还有日本著名建筑师六角鬼丈。他认为:运动的媒质是缤纷的光和涟漪的流风;静止是运动突然停顿的空间,在一片寂静的房间,会有无数变化瞬间的定格;空间是物质的媒介,也是建筑的灵魂,是一段活动的通道,也是一篇运动的风景。1杨起先生在他的装置作品中,也以中国传统建筑中刚柔相济、阴阳合德的哲学理念,以新装置主义的形式,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理念的思考。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中则体现为建筑与自然的相近、相亲、相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张人类应当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违背超越自然规律。
杨起先生在他的这件装置作品中一再扩展了他的绘画的空间,他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以一个小型的三度建筑空间传递出来,同时将其在展厅里作为实物,以此征服观众。中国人传统居住生活是以交流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居必有山,住必伴水”,注重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与相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2,“竹”不是简单地指竹林,其实是园林、庭院生活的指称,所以中国传统居住观念是宁可过清贫的日子,也不能放弃庭院生活。庭院生活对家居生活充分必要,将公共与私密空间,动与静区域恰到好处地分隔过渡,内外融合,这种人性化的舒适生活方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黑房子和白房子在结构上有着中国传统住宅的特点,住宅建设讲求一个“和”字,即强调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和”。宅居外部环境的选择,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是至为关键的。“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3建筑物应该与自然共生,就像植物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一样。装置中的山水影像意味深刻地传达出这样的理念。我们站在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前,体会的不仅仅是一位华裔艺术家的中国情结,也不仅仅是新装置主义这种前卫艺术带来的一个让绝大多数人说不清、看不懂的世界。或许我们可以从蕴含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哲学理念里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对话。这或许也是现时艺术家抢过建筑的领域,把空间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空间艺术的本质,结合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建立了装置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共通性……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2001年8月2日
2.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3.《黄帝宅经》
关键词:阴阳;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新装置主义
作为德国当代艺术界的一名杰出的华裔艺术家,杨起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汲取了中国和德国哲学的给养,融会了东方和西方诗歌与文学的内涵,在德国当代艺术中别具一格。杨起长于将绘画、新媒体和装置结合在一体,以多元空间的创造形式,传达他的特殊个人艺术语言,表现他哲理的、观念的和富有文学性的描写。对此,我们可以从去年10月杨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空间装置“黑色的和白色的房间”中,解读到他在作品中充分展示出的中国情结。
杨起先生的“黑色与白色房间”在展览中十分惹人注目。方方正正的黑色与白色的类似房屋建筑的空间、方正的八仙桌、方正的凳子、方正的柜子在展厅中安安静静地存在着。白色和黑色空间后分别循环放映着山脉和水流动的影像画面。这件装置,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像艾未未、张永和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建筑师、少数从事前卫艺术的艺术家以及极少的地产开发商开始的建筑的新实验——一种来势不弱的被称为“建筑的新装置主义”的艺术。艺术家们通常寻求建筑文化的共性,然后通过某些文化共性,运用各式各样的技术、艺术、材料、物体,将常态的空间、常态的审美、常态的功能“异化”形成一个新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空间、审美都是“异样”的,然而“异样”可以通过文化的共性来平衡。因而,在“新装置主义”作品中,文化共性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是流淌在作品中的血液,用文化来尊重空间、尊重城市、尊重生存环境是“新装置主义”的主要观念。装置和建筑都有空间处理,都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装置艺术和建筑共同在“空间”的名义下实现转换和合并。但是装置所创造的环境促使甚至迫使观众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所有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将人类心理空间和物化的空间更直接地融合在一起。在杨起先生的装置作品中,就抽取了若干元素,以静态的和强烈的视觉色彩对比,让观者去深思。
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品味杨起先生的作品,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装置作品却暗含了很多令人思索的符号。白色——山脉——阳刚静止之像,不仅要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韵味;黑色——水——柔美流动之形,不仅要秀丽、婉约,也要同时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山环水抱必有气”,作品让人很容易想到古徽州的建筑风格。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也正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所体现出的和谐思维,传统文化中讲求的精髓——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即人与自然融合。这一审美特征,与西方古代建筑对阳刚的强调与夸张、对崇高理念的追求适成对比。将这种中国古代的道家和阴阳家的自然观融入建筑创作中的还有日本著名建筑师六角鬼丈。他认为:运动的媒质是缤纷的光和涟漪的流风;静止是运动突然停顿的空间,在一片寂静的房间,会有无数变化瞬间的定格;空间是物质的媒介,也是建筑的灵魂,是一段活动的通道,也是一篇运动的风景。1杨起先生在他的装置作品中,也以中国传统建筑中刚柔相济、阴阳合德的哲学理念,以新装置主义的形式,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理念的思考。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中则体现为建筑与自然的相近、相亲、相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张人类应当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违背超越自然规律。
杨起先生在他的这件装置作品中一再扩展了他的绘画的空间,他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以一个小型的三度建筑空间传递出来,同时将其在展厅里作为实物,以此征服观众。中国人传统居住生活是以交流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居必有山,住必伴水”,注重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与相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2,“竹”不是简单地指竹林,其实是园林、庭院生活的指称,所以中国传统居住观念是宁可过清贫的日子,也不能放弃庭院生活。庭院生活对家居生活充分必要,将公共与私密空间,动与静区域恰到好处地分隔过渡,内外融合,这种人性化的舒适生活方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黑房子和白房子在结构上有着中国传统住宅的特点,住宅建设讲求一个“和”字,即强调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和”。宅居外部环境的选择,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是至为关键的。“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3建筑物应该与自然共生,就像植物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一样。装置中的山水影像意味深刻地传达出这样的理念。我们站在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前,体会的不仅仅是一位华裔艺术家的中国情结,也不仅仅是新装置主义这种前卫艺术带来的一个让绝大多数人说不清、看不懂的世界。或许我们可以从蕴含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哲学理念里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对话。这或许也是现时艺术家抢过建筑的领域,把空间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空间艺术的本质,结合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建立了装置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共通性……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2001年8月2日
2.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3.《黄帝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