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者拥有不朽的名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33e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在众多热播的革命题材的电视剧中,《江塘集中营》选材独特,表现手法细致,人物塑造血肉丰满。除了活着的英雄值得人们记忆和尊敬外,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遇难英雄,更值得人们永恒的铭记。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此。
  [关键词]:《江塘集中营》就义 英雄 不朽
  “死亡之隶属于生命,正如诞生一样。”这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在诗人的笔下,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生命的诞生和死亡都应该是从容而理性的。然而有一种死亡,它所体现出来的或者无辜、痛苦或者悲壮、沉重的情感却是不能轻易诉诸笔端的。
  这就是人类在战争中的死亡。不是个体生命的自然消逝,而是成千上万个生命的血流成河。这些淋漓的鲜血浸染了历史,让今天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人们在一次次翻动沉重历史大书的时候,都不能轻易越过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2005年是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2006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在众多弘扬革命主旋律的电视剧中,扬州电视台、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以及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26集电视剧《江塘集中营》,今年在国内众多电视台热播,引起不小的反响。该剧被誉为“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同时也入围2006年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候选行列。
  有战争就有死亡,战争在记载着敌我双方残酷血腥对抗的同时,也振聋发聩地记录着抗日英雄的不屈灵魂和忠贞情怀。《江塘集中营》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以很少被涉及的南京浦口集中营为选题,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大肆掠夺和非人道虐待战俘的罪行,再现了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中国军人与侵华日军的殊死搏斗。在《江塘集中营》这部剧中,除了贯穿全剧始终的几个主要人物如新四军特遣支队政委秦瑞、国民党39师参谋长康有根、日军指挥官伊田秀男塑造得性格饱满、有血有肉、形象生动外,另外该剧一个非常精彩独到之处在于,对于剧中几个英雄人物的牺牲场景设计得都很到位,符合人物个性。这样的效果正如明代金圣叹所说的“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能作百十来笔用。”正是因为有了全剧对这些英雄人物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牺牲含义的渲染和刻画,使得全剧始终充满着革命的激情,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崇高感受。
  
  肖占魁之死——英雄末路、壮志未酬
  
  《江塘集中营》描写的是在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如何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团结友军,共同对付日军的故事。大规模的战争场景并不是这部电视剧反映的重点。
  肖占魁,国民党第39师师长,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优秀指挥官,一位智勇双全敢打敢拼的中国军人。在林家埠恶战中,由于叛徒的泄密,导致国民党39师的指挥作战图泄密,失去了与新四军的联系,最终被日军围困。
  “生存还是灭亡?”哈姆雷特的终极追问将肖占魁推到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折不弯”这些都是中国人讲究的忠义准则。坚守阵地,结果必将是面临着全师覆灭的厄运:向敌人投降,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是最为人们尤其是为军人所不齿的行为。肖占魁把他属下的官兵视为手足兄弟,为了保存兄弟们的生命,肖占魁经过艰难而痛苦的抉择,最终选择了放下武器,投降。
  这样的行为出乎国民党39师官兵的意料,也出乎观众的意料。因为在以往的影视题材中,很少有反映中国军人向敌军集体投降的情节。剧中有士兵对肖的不理解甚至辱骂,剧外也有观众的叹息。肖占魁这个在敌军眼里也算是神将的人物似乎也不过如此。正所谓“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肖占魁在此时作出的让步,表面上是消极的,但是这个决定的作出却是需要大勇气和大境界作为底气的。剧中肖占魁有两段对话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名抗日军人真正不屈的精神和智谋:
  其一,肖占魁在决定投降后,对39师参谋长康有根说了这么一段话:“我死后,由你来接替我领导。你要领导39师的弟兄们活下来,只要能活下来,我们和小日本的事就没完。……兄弟们的生命就在你手中,任何时候,你都必须冷静。”
  其二是肖对新四军的喊话,“……我打了败仗,丢掉了军人的荣誉,我是个混蛋,我是个罪人,但我们都是中国人,看在39师弟兄们生死存亡的份上,你们放下武器吧!”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肖占魁的“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为了保存有限的兵力,不做无谓的牺牲,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向敌人发起反击。在被俘后不久,肖占魁就被日军枪杀了。但他的这个信念一直贯穿全剧始终,最后国共两党在集中营里团结协作,共同歼灭了日军,炸毁了码头和集中营,这个结果正是回应了肖占魁在之前作出的决定。
  李幼斌主演过很多军人,他身上的军人气质是无可比拟的。他扮演的肖占魁师长虽然在整部剧中戏份不多,但是却是剧中一个亮点,一个不可缺少的灵魂人物。自始至终,肖占魁眼神里的坚定和执着、刚健的背影以及铮铮的热血誓言。都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肖占魁应当能作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英勇抗敌的国民党军官的一个缩影。
  
  骆家良之死——孤胆英雄、赤子之心
  
  在剧中,国民党39师连长骆家良并不是一个观众心目中正统意义上的英雄。他脾气火爆却又爱憎分明、英勇杀敌,虽然身上似乎还有一些痞气,但在面对日军的时候,却表现了一个中国军人刚正不阿的骨气。这个人物在剧中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
  剧中有几个情节能很好地表现骆家良的性格特点。当肖占魁宣布投降决定后,他不愿投降,带领手下的士兵冲进指挥部,大声质问肖,并且举起冲锋枪对着屋内一片扫射。当说到为了守住村口阵地,他失去了100多个弟兄的时候,眼泪已经在他眼眶里旋转。最终他还是遵守了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放下了武器。
  在被俘后,骆家良又作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在被押解到集中营的路途中,他喜欢和被俘的国民党女上尉搭讪;他认定是美国驻中国军事观察员弗兰克劝导肖占魁投降的,想要暗杀他;当遇到日本士兵侮辱中国女战俘时,他又挺身而出。
  在江塘集中营里,他暗暗喜欢上春花上尉却不敢表白。当日本士兵在一个深夜又一次想要集体强暴中国女战俘时,被骆家良发现,放火烧了房子,最终骆家良被日军绑在木架上。日军指挥官伊田秀男以杀死全部战俘相威胁,要求被骆家良暗暗喜欢上的春花上尉亲手打死他。此举一方面表明日军的残暴,另一方面也给骆家良的死更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骆家良作为一名抗日军人,其热血情怀和赤子之心跃然荧屏,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抗日英雄形象。
  英国小说评论家巨·M·福思特把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分成两种,一种是扁平人 物(flatcharacter),另一种是圆形人物(roundcharacter)。扁平人物是按照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并非真实的人物,近似一种“概念”。圆形人物则有复杂多面的个性及真实的思想感情,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不同的反应。
  小说人物的创作是如此,而影视剧人物的创作更是如此。在以往很多革命题材的影视剧中,如果是“坏人”便是坏到极致,十恶不赦;如果是“好人”,则是“高、大、全”,几近圣人。这样的人物塑造是简单类型化的,缺少打动观众的力量。在《江塘集中营》中,除了骆家良,还有马金龙,都是性格复杂,难以用一言二词就能概括的人物,正是有了这些也会“犯错误”的英雄出现,全剧才显得真实可感。
  
  弗兰克之死——人道主义、国际情怀
  
  弗兰克是个美国人,在家乡有大片的庄园,有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但他为了援助中国人民抗日,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战场上。
  弗兰克作为一名美国军人,既感性又理性,既天真善良又嫉恶如仇。在随时可能牺牲的战场上,他依然随身携带着心爱的口琴和妻儿的照片。他分析战争形势准确理性,显示他良好的军事素养;但他却又天真地相信日军能善待手无寸铁的中国战俘,和日军首领讲国际公约,最终遭到毒打。弗兰克在日军大肆屠杀虐待战俘的时候仰天长啸,咒骂日军的暴行。弗兰克和中国人民虽然属于不同种族,拥有不同肤色和眼睛,汉语说得也很生硬,但他的眼里却常含泪水,他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江塘集中营里,弗兰克和中国军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对付日军。在发现了日军可能使用生化武器时,弗兰克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帮助日军掩盖事实,这样他便能求生,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要么就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向全世界揭示日军的卑劣而残暴的行经。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弗兰克信仰真理,尊重中国人民的情感,面对记者最终说出了真相。而弗兰克最终被敌人用竹签钉死在十字架上。当悠扬而哀伤的口琴声响彻在集中营的上空时,弗兰克纯净而高尚的灵魂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土,而中国人民也必将铭记这位将同样滚烫的鲜血抛洒在中国土地上的国际战士。
  在战争中,因为有了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的卑劣行径的衬托,使得战场内外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互相援助和支持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如同喷薄欲出的朝阳一样熠熠生辉。二战期间,德国纳粹肆意迫害、并欲灭绝犹太民族。逃出欧洲的犹太人痛苦地发现,畏惧于希特勒淫威之下的整个世界几乎均冷酷地对他们关上了大门。惟有在中国上海,一扇小门对他们敞开。消息传出后,在短时间内,世界各地共有五万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正直、朴素、善良的上海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五万犹太人的生命安全。二战结束后,五万犹太人几乎全都离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了以色列复国后的第一代开国元勋。
  弗兰克、白求恩,还有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外国友人,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都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们用生命唱出的《国际歌》将永远回响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心中。
  
  贺秀庭之死——满腔忠诚、铁血丹心
  
  也许没有人愿意把“战争”和“孩子”联系在一起,但是当每一次战争来临的时候——不管是昨天,是今天,在亚洲,还是在欧洲——孩子们都无从“豁免”。
  在本剧中,有一个孩子,他的出现如同他的名字——小鸽子一样,预示着光明、和平和希望。小鸽子的命运是和新四军老兵贺秀庭联系在一起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小鸽子如同一只失去依靠的小鸟一样,随时面临着折翅夭折的命运。是贺秀庭用自己并不宽阔的胸膛保护了他,保护了他,也就意味着这个老兵以自己单薄的身躯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希望。
  在戒备森严的集中营里,老兵贺秀庭把已经千疮百孔的新四军军旗缝在被褥里,视同自己的命根子;在断粮挨饿的日子里,贺秀庭自己宁愿挨饿,也要保护好小鸽子:在被日军威胁要杀害他唯一的侄子——五儿时,他依然心向组织,岿然不动,与敌人巧妙周旋。在被集中营里其他人误解为叛徒时,他依然忍辱负重,坚守组织的秘密。因为日军特务的挑拨离间,一向被贺秀庭钟爱的侄子五儿也误解他为叛徒,以至跳江自尽,悲愤不已的贺秀庭在与敌人的搏斗中被日军打死在自己的同胞面前。直至临死的最后一刻,贺秀庭都没有向同胞们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说出自己内心肩负的组织的重任。这样的一位老兵,没有英气逼人的气魄,有的是中国人民朴实、坚韧的品质,有的是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他拯救并以生命相保护的小鸽子终于等到了胜利的一天,并以崭新的精神状态飞向了自由,以此可以告慰无数像老兵贺秀庭一样长眠在地下的英烈了。
  在这部剧中,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英雄倒在了日军的枪口之下,人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被埋在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以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他们的身躯融化在共和国的土地里面,滋养着今天人们的生活。
  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化的社会里,或许有很多人喜欢看战争片是因为可以获得感官的刺激,但是昨天还不曾远走的历史告诉我们,告诉今天在享受和平雨露的孩子们,战争不是游戏机里任意摆布的棋局,也不是科幻世界里的强弱争斗,更不是好莱坞大片里那虚拟的壮观场面和不菲的票房收入。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个体的生命从来就不是自生自灭的,那些为了捍卫正义、捍卫民族利益,为了他人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他们的灵魂是不朽的,犹如宝石,并不夸口年代的久远,却闪耀其片刻之间的光芒。
  《江塘集中营》这部剧独辟蹊径,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斗争,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度被误解的国民党将士的形象,并让观众们永远铭记为共和国的缔造和兴盛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们!他们将拥有不朽的名誉!
其他文献
[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语境中语言与语义,尤其是“潜势意义”之间的关系。由语域,语旨和语式构成的语域分析能看出语言功能的实现。本文以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为工具,通过对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一则电视访谈节目的语旨分析,来说明访谈参与者在对待“谁是恐怖主义分子”的这一话题时是如何将自己的真实观点传达给观众的。[关键词]语旨语气系统情态系统潜势意义    理论概述    韩礼德(Hallid
期刊
[摘要]池莉以婚恋,家庭为描写对象的系列小说真实客观地表现了当代世俗社会存在的婚恋现状。分析作品,探寻作家的创作意图;避免世代文人编造的众多爱情美梦给人们生存以错误导向,带来家庭婚姻无谓的痛苦和绝望;引发人们对爱情婚姻进行深入的思考。[关键词]池莉小说 婚恋现状 创作意图  池莉是上世纪80年代成名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展现了平凡而广阔的生活场景,深入开掘了人性和生活的本质,引起了文学
期刊
[摘要]适应表现自己和创新艺术的需要,闻一多表现了对于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契合点的无止境的追求。他发现中国传统诗歌含蓄蕴藉的美学风格与西方象征主义神秘的美学特点的内在相通,从而完成了对新诗抒情方式和美学风格的民族化建构。[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现代性民族性闻一多蕴藉神秘民族化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诗坛上,欧化之风日盛,盲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一件事情,但在这种盲目欧化的狂潮中,闻一多
期刊
[摘要]本文力图从符号学的角度解析意大利到导演乔塞普·托纳托回家三部曲之一的《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背景,道具,人物等符码,进行涉及边界性的惶恐,以及工业化都市新传奇等问题的阐释。  [关键词] 船 罗兰·巴特 叙事语码 烟 边界 异世界 传奇  1900,挥别了堂吉诃德的长矛,带着瘟疫般蔓延的世纪病的余温,以及可能不那么虚妄的企望,人类进入第三个千年。这些都是导演在《1900的传奇》(又译《海
期刊
[摘要] 由著名作家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电影《茉莉花开》自公映以来,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当下文艺界,小说和影视携手、作家和导演“联姻”已成普遍之势。作为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较之小说,《茉莉花开》在题旨、基调、风格等方面皆有改变。  [关键词] 题旨 风格 基调 改编的得失  著名作家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被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搬上了银幕。当下文艺界,小说
期刊
[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856--1939)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对我们进一步阅读和理解《哈姆雷特》大有帮助。本文将这两位巨人的思想通过
期刊
[摘要]本文从城巿社会学角度出发,运用人类生态学、消费社会学、城市符号互动理论、媒介社会学等理论,探讨《手机》作为中国第一部城市化电影所表现的城市生活方式。《手机》是一种符号象征,是社会分层的标志。它给社会主体带来利益时也带来压力。  [关键词]城市性 生活方式 异化 交易  手机是当代城市社会的象征。手机是一种工业化产品,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手机》反映的是中国城市化进
期刊
[摘要]《喜福会》(1989)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沉默和打破沉默是《喜福会》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本文试图运对该书中反复出现的压迫性沉默加以分析,以此来揭示《喜福会》的沉默主题以及在沉默中所体现出来的勇气与力量。  [关键词]谭恩美 压迫性沉默《喜福会》    一、谭恩美和《喜福会》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AmyTan)是继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之后美国华
期刊
[摘要]电影营销能够造就出其不意的娱乐体验效果和巨大的市场价值,整合营销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显示出日趋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电影业的现状,借鉴美国电影市场的整合营销手段,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些营销手段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影营销 整合营销品牌衍生产品    引言  作为创意文化产业首要的载体,电影总是成为占据媒体最新最快的话题,它甚至可以比一部成功的电视连续剧创造更广更长的社会效应。比如《十
期刊
[摘要]1、我们为什么要动择几亿去拍一些可怕的电影怪物呢?如果用相同的钱去支持电影,我们是否也会像韩国一样,用电影产业富国强民呢?2、在国内独立发行的利润分配原则通常是制片人和发行人各得50%。这个原则跟主流制片厂三七开分配原则最大的差别是在于,从中扣除的费用比例不同,预付费也是平均分摊。  [关键词]数字媒林 原生态 独立制片人  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各种传统媒体已经数字化。包括数字摄影、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