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爱情会成为头牌菜?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份征稿启事说起……
  
  1. 7~8万字拍案叫绝的长篇浪漫书稿,古今皆宜,俏皮活泼、缠绵悱恻都行。
  2. 手稿(字迹一定要工整)、打字稿一律收,E-Mail稿亦可,为免寄丢,请记得来电询问。
  3. 海外投稿或作者想转战舞台,都竭诚欢迎。
  4. 绝对禁止抄袭、转译……诸如此类之不道德行为。
  5.一经采用,我们将以超快速度通报外加放鞭炮!
  这是现在网络上的一份征稿启事。如果剔除特别强调的“爱情”因素,实与一般小说类的征稿无异。
  人们常说,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是人生很重要的部分。所谓文学反映人生,也就意味着:爱情元素不是文学的全部,却是文学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含有出色的爱情叙说,甚至可以说,精彩的爱情元素,可以为小说增色,更是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人们不也常说,爱情和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谁可以说已成经典的《傲慢与偏见》、《飘》,以及去年红极一时的《暮光之城》不是爱情小说呢?爱情小说,从广义上讲,或许是所有小说中的最大宗。然而吊诡的是,爱情小说,在中文世界里有时被称为言情小说、罗曼史小说,学术上通过这种称呼的区分,意图进行雅与俗、深度与浅薄的切割;曾经与现正致力于此领域的出版者,某种暧昧不明的态度,也在在反映着这种主流价值观下自我矛盾的心理。
  本文无意厘清这种定义上的模糊,更不希望对各式爱情小说作优劣、雅俗之批判。因此,这里着眼的是作品中爱情占主要部分的当代中文小说,笼统称之为“爱情小说”,同时保留言情及罗曼史之说法,以方便某部分行文。
  以下,首先参照维基百科中关于爱情小说的介绍,回溯中文爱情小说的流变过程。
  
  中文爱情小说发展小史:从无版权到有版权,从引进到原创
  最早的白话文爱情小说,可追溯至民国初年出现的、后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其中以张恨水为代表。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下,这派作品被批评未能反映当代社会,也欠缺时代气息。然而茅盾曾评论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1946)以此看来,若从文学发展的贡献上说,言情之作实非无足轻重。
  1963年,琼瑶发表她的第一部小说《窗外》,获得热烈回响。这位独领风骚几个世代的“言情教母”,至今共有64本著作问世,是当代爱情小说中产量相当可观的作家。尤其借助改编为影视作品,琼瑶的影响力延续了近半世纪。
  香港作家如亦舒、岑凯伦等写作的爱情小说,则在1970年代末开始风靡。
  1980年开始,大量的英文爱情小说被翻译为中文在台湾出版,主要由林白出版社、希代出版社和骏马出版社发行,初期皆为无版权版本。林白出版社的创办人林佛儿在接受访问时回忆出版爱情小说的机缘,说:“有一次到美国,观察到很多人在车上或公共场所阅读罗曼史小说,且在美国,出版量大到可以依质量分ABC等级,服务不同需求的读者,每周有很多新书上市。于是我开始请人固定以最快速度翻译,只要美国一出版就买回翻译,后来也开始培养作者,比照某种固定的故事公式与高潮,创出各种类型故事。从一周一本,到一周四本的惊人速度在出版。而且一开始还未跟租书店合作,后来是因为发现好看,租书店就都跑来。”
  1990年代初受到“612大限”(即1993年台湾地区通过的“著作权法修正案”,自此台湾翻译外版书必须取得原书授权,无授权翻译书和非法盗印逐渐在台湾消失)的影响,间接造成台湾本土爱情小说作家的崛起,较出名的包括席绢、于晴、左晴雯、叶小岚、宋思樵等。以出版言情小说为主的出版社亦应运而生,例如禾马文化、新月文化、飞象出版社、松果屋出版社、由林白出版社转营的狗屋/果树出版社等。
  这段时期的台湾爱情小说中的佼佼者,也是继琼瑶之后,在大陆风靡一时的作家作品,被大陆出版商戏称为“冰淇淋文学”。席绢曾在受访时表示:“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写的是文学,大家根本不要把我写的小说当文学。言情就是言情,让人毫无压力地阅读,读完就忘记也没关系,高兴就好。”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年在台湾罗曼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希代出版社,曾在1980年代末,以发掘张曼娟为始,创造了“小说族”现象。希代的前发行人朱宝龙当年接受访问时曾说,当时书市的文学书籍里,知名作家的作品约占60~70%,新作家的作品很少见,而且知名作家的作品几乎都在少数几家文学性出版社,他觉得这是一个空档,可以有计划地发掘和培养新作家。希代让六位得过学生文学奖、甫出校园一、两年的女作家集体出书,创造出一番畅销风潮。这群作家创作题材,几乎都以“都会”为背景、以“爱情”为主轴。“小说族人”之一林黛嫚曾撰文指出,在当年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仍然泾渭分明的主流评论界眼中,这批新兴的都市小说皆被归类为“通俗文学”,一概以轻蔑态度拒斥。
  “小说族”现象发生在台湾解严前后、纯文学逐渐没落之时、本土罗曼史兴起之前,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线慢慢消弭,这夹缝中的短暂风潮似乎透露出一种承前启后的气象,也开启了由书商、市场行销者和消费者构成的新的消费机制的形成。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来出现的校园文学、都会文学皆可从这里看出苗头。这是文学发展使然?或是时代使然?
  随着社会思想开放、网络的蓬勃发展,爱情小说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除了一般的爱情关系描写外,还加入科幻、奇幻、恐怖、情色等元素。1990年代末,《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从网络红到纸质,“轻舞飞扬”成为两岸青少年中最热门的ID。最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总是最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小说中的爱情模式,只是恰好回应生活的变迁而已。
  大陆的爱情小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走着类似于台湾的模式,从无版权到有版权,从引进到本土兴起。从席绢、痞子蔡开始,当两岸的通俗爱情文学风潮得以同步后,大陆业者也开始发掘本土的爱情小说作者。有大陆业者表示,大陆爱情小说的兴起,是以郭敬明等为代表的青春文学的出现为标志。
  
  所谓“雅俗”的背后
  
  历史谈完了,我们来谈爱情小说中的核心——爱情。也许还是不得不谈及爱情/言情/罗曼史小说这种不同称呼背后的含义。这其中隐含着,爱情元素所占比例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水准。若是爱情以外有家国、有人性、有非爱情的情感,就较容易进入水准以上;纯言情是排斥在主流以外的。是否可以反过来说——回到文章开头,“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这种对纯言情的贬低,也即对“爱情至上”的贬低?
  谁较会“爱情至上”?当然就是爱情小说的主要读者——女性。据统计,2006年美国出版6,400部罗曼史,总共销售13.7亿美元,占全美所有书籍销量的26.4%,读者群以中年已婚妇女居多。而在本世纪初,台湾每个月出版200本左右的言情小说,每本销量2000至10,000册不等。据台湾业者介绍,目前台湾爱情小说的主要读者群涵括从十几岁的学生到五六十岁的家庭主妇。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言情小说的边缘地位,正反映了女性阅读在主流市场被轻忽的程度。
  若说所有创作均需从生活中来,那纯言情小说被斥为脱离现实,这究竟是否成立?这实为从未真正翻阅过言情小说的论者可置喙之处。这让人不得不怀疑,爱情+女性,才是它受责难的关键吧。而某些出版者的暧昧态度,或可解读为:恋爱谈完了,我们来谈正经事。
  若说出版是作者、读者、出版者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那所有针对爱情小说的是非争论背后,也许都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在保守与前卫、正统与背德的拉锯中,这个时代在捍卫怎样的爱情道德?爱情在人性面前又经受怎样的考验?
  是怎样的爱情,被挑选出来喂养人们的爱情憧憬呢?不过,或许正如有的读者表示:“无论是文学小说还是言情小说,我要的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出版者最关心的也许是,什么是“好看”的,或者仅仅是“好卖”的爱情故事吧。
  
  女人对于爱情的推崇,天然地,让女性成为爱情小说读者群的大宗。
  
  这是一种硬性的市场需求。
  故事公式的不断复制,便可创作出满足这种市场需求的“基本款”作品。
  
  不过,琼瑶阿姨的作品也好,“外来和尚的”《暮光之城》也罢,还有无数网络上流传的爱情小说故事,归结到底,作品里的爱情基本款是相同的。可为何在“基本款”相同的情况下,却有大相径庭的结果:有的作品风靡全球,有的却如过眼云烟?如何在爱情小说“基本款”之外,创造出让读者追捧的作品,创造出让读者认同的作家品牌?
  
  以下出版商的分享或许提供了一些可能的原因和思路。
其他文献
Text_(大陆) Photo_中信出版社 Design_Phil Mattson亲爱的鲸鲸:  我还深深地记得,那个晚上,一口气看完你的《失恋33天》——豆瓣上第一部日记体小说。我在你的书里,认出了自己在某时某刻的某个身影。  你用一支会笑会刻薄的笔,写失恋的眼泪和苦痛;你写失恋的“失”,更写失恋的“得”——《失恋33天》像一束温暖真诚的灯光照进读它的人的心里。你说,就算是漫天乌云,乌云背后仍然
期刊
2000年,他被称为“新人”——短篇小说《绑架》获得“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人生因此打开一条通向崭新世界的道路。  而十年后的今天,尽管他很不情愿,但媒体仍然叫他“悬疑天王”——他以惊人的速度和激情写作,接二连三地发表长篇小说,至今已经出版十六部;他的小说,总销量已经突破600万册,连续六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畅销记录”;目前的悬疑作品已经有三部被改编成电影,最新的《荒村公寓》即将于8月份上映
期刊
马赛是法国第一大港,在法国都市中排行第二,历史极为悠久。旅行马赛首先使人想到雄壮的《马赛进行曲》:  “万声都欢呼亲爱的自由,我对你高歌可消愁,你能够打破弱者的囚牢,再回到幸福和快乐优游……”  据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一片紊乱,革命成败未卜,马赛派出五百名年轻的志愿军前往声援,雄壮的军歌表现出推翻帝制、争取自由正义的决心,一时士气大振,革命宣告成功,《马赛进行曲》也成了法国的国歌。  驰名远近的
期刊
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民生领域造成的巨大变化,相信没有人不晓得。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学说,或资本主义社会所相信的中产阶级理论,似乎都告诉了我们:大陆的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亦应已随之变化。  在许多地方看,确实如此。现在若再把当年讲的那一套拿出来,主张大炼钢、打麻雀、批孔扬秦、又红又专等,大家可能都要觉得那是发神经了。  但思想的事,也并不那么容易说的。像翻书般,立刻幡然改途,旧的
期刊
“单亲家庭”在学术上通常被定义为“父或母因离婚、丧偶、未婚生育或收养而且和十八岁以下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单位。2008年,台湾地区离婚及丧偶人数达到240万人次,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而所有单亲家庭中,有45%是单亲爸爸(简称“单爸”),可见单亲状况,已非女性独有。  东吴大学社工系教授王行与中华单亲家庭互助协会合作,在感恩基金会的赞助下,于2008年初开展了“男性单亲家长生命叙说与社会实
期刊
并不是只有湖南卫视才会创造“超女”。  爱情小说的写作天空,  也有星光熠熠。    琼瑶、亦舒、席绢、张小娴……   她们不是“天外飞来”的“大明星”,   成名,皆有迹可循。    从八十年代港台爱情小说明星影响大陆,   到2006年起大陆“新言情运动”“反攻”台湾,  这背后是作者自身魅力的展示,  更是出版社精心耕耘的结果。    华语言情小说从繁荣到式微,  未来如何深耕市场?  《书
期刊
在十九世纪末新艺术运动,德国有一位版画家马克斯·克林格尔( Max Klinger ),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虽然他和“维也纳分离派”克里木特等人都是好朋友,不过他的作品并未受到他们的影响,具有一股独特的神秘氛围,怪诞的表现方式,成为后来表现主义的先驱。不管是作为油画家、雕塑家,还是间断性的藏书票作家,克林格尔的创作都是“标志性的”。Leningen·Westerburg侯爵说:“无论是克林格尔的敌
期刊
她说,在写作的时候,她是沉溺的。  沉溺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完美的爱情和永恒的谎言。  沉溺的,是对于美好的向往和对于苦痛的乐观。  书写爱的使者,她用书写诠释爱情,许读者一个美好。    十六岁,你初尝爱情,在她的小说里,你读到憧憬。爱,仿佛是焰火夜,浪漫、绚烂、夺目。  二十五岁,你经历过一些爱情,在她的小说里,你感受到欣喜、失望、无奈与无能为力。爱,仿佛是大海,我们是溺水的人,沉溺在波浪中
期刊
2006年,80后青年作家一草,加入北京博集天卷图书有限公司,在他的策划下,该公司推出了“纸上偶像剧”系列图书。在当时图书行业出版书籍多是分散、打游击的状态下,以书系出版女性言情小说系列,“纸上偶像剧”很快便以其鲜明的特色及有效的推广手段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精准提炼传播诉求点    策划人一草在进入出版行业前,曾是偶像剧编剧。他借鉴“偶像剧”创作的方式进行“纸上偶像剧”系列图书
期刊
这位在写作界初出茅庐的作者,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书写爱情,并轻易虏获人心,这样的文字非常具有魅力和潜质。    第一次在香港报纸头版刊登广告的作家;第一次在地铁站张贴作家广告;甚至到后来,第一次在地铁站设立自动售书机。有几个作家能有此殊荣?    张小娴刚在《明报》写了一年多的专栏、完成一篇小说连载时,香港皇冠总经理麦成辉便注意到这位在写作界初出茅庐的作者,他觉得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书写爱情,并轻易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