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轮岗制度 提升交流实效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1985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补充配备的重要举措,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立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城市择校难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追求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
  我国十分注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改革要求,把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
  近年来,各地在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也存在着认识不透彻、执行不严格、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政策,使校长教师交流常态化、制度化便被提上了日程。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别从“加快建立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合理确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创新交流轮岗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切实落实交流轮岗工作的责任主体”等多个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各地深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意见已经出台,如何在《意见》的指导下有效提升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效,还需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后,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同事与学生,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优秀的校长教师来到薄弱学校,难免会有心理落差;薄弱学校的校长教师来到优秀学校,难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不是出于主观意愿,而是被动参与,结果不会太理想。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对参与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以及所在学校的师生、家长等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消除大家的负面情绪,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
  二是形成理性共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目的在于均衡配置资源,带动并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但有一点应该明白,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是单纯由校长的管理水平或个别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的,学校文化、生源等各方面的因素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仅靠一两位校长或教师参与交流,就想使学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不现实的。为此,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在轮岗交流时,务必重视所在学校原有的校园文化、办学历史、教学常规等。尤其是校长,不可盲目改变一所学校原有的优秀办学传统,应该合理施行建设性的管理方式,多“建”少“破”,合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三是关注交流轮岗的长效性和合理性。对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人们往往更多关注流动层次、流动范围、流动类型和流动方式,花许多心思探讨“该轮谁、怎么轮、何时轮”,而较少关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后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今天来一个实行一套管理模式,明天换一个又实行另一套管理模式,试问学校如何健康发展?今天的教师使用一种教学方式,明天换一个教师又使用另一种教学方式,试问学生如何适应?所有这些,都应该好好权衡。各地各校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中,必须对校长交流后的工作程序、策略,以及教师交流后的教学方式、进度和时间等,做出合理的安排,谨防交流轮岗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必须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各地要在《意见》的指导下,合理评估当地的实际情况,多关注细节,多关注有关举措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长效性,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分别从学生、教师、案例及流程控制四个维度对当前学者关于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
博士后工作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力推手,做好博士后管理工作对本单位的人才工程和科研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针对单位博士后工作站工作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一些
近年来,吉林省人社厅审计监督工作着力夯实人员机构、监管制度等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创新开展全系统社会保障资金“季度专项审计”,加强党风廉政建
在历来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操作简便、效果较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本文意在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教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