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治疗大体组织反应评级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新辅助治疗大体组织反应的评级(TRG)体系并探讨其在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行新辅助化疗并行手术的30例cT3~4N0~3M0胃癌患者病例资料。将新辅助化疗后大体组织的水肿程度(0~Ⅲ级,依次为无明显水肿、轻度水肿、中度水肿、重度水肿)、手术过程中组织液渗出情况(0~Ⅲ级,依次为无明显渗出、轻度渗出、中度渗出、重度渗出)及肿瘤组织与主要淋巴结区域组织纤维化程度(0~Ⅲ级,依次为无纤维化、轻度纤维化、中度纤维化、重度纤维化)作为核心指标,建立新辅助治疗TRG体系。采用t检验、行乘列表卡方检验法和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辅助治疗后TRG评级与CT化疗效果评价、病理化疗效果评级、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结果

30例胃癌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9.1±9.4)岁。TRG评级为组织水肿程度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1例;组织液渗出情况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例;组织纤维化程度Ⅰ级15例,Ⅱ级14例,Ⅲ级1例。不同的CT及病理的疗效评价间,组织水肿、组织液渗出及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T疗效评价与TRG评级中组织水肿(P=0.012)及渗出(P=0.007)程度有关,与纤维化(P=0.527)程度无关;病理疗效评级与TRG评级中组织水肿(P=0.345)、组织液渗出(P=0.159)及组织纤维化(P=0.207)程度均无关。1例组织水肿、渗出及纤维化均Ⅲ级的患者手术时间为408 min,长于Ⅰ级和Ⅱ级患者[分别为(295.9±40.1)min和(293.1±34.3)min];清扫淋巴结25枚,转移淋巴结4枚,术前CT肿大淋巴结1枚,均少于Ⅰ级和Ⅱ级患者[清扫淋巴结分别为(42.3±11.9)枚和(38.5±18.2)枚;转移淋巴结分别为(7.3±9.1)枚和(8.1±9.7)枚;术前CT肿大淋巴结分别为(1.8±1.6)枚和(2.3±1.3)枚]。水肿、渗出及纤维化Ⅰ级与Ⅱ级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前CT影像上能观察到的肿大淋巴结数、清扫淋巴结数以及转移的淋巴结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术后4例发生肺部并发症,2例发生轻微淋巴漏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不同的水肿、渗出及纤维化程度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TRG评级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指导对手术难易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乌拉地尔减少动脉化静脉皮瓣血流灌注量的机制。方法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选取20只体质量为(25.0±5.0)kg的雄性巴马小型猪,均在上腹部设计动脉化静脉皮瓣,根据乌拉地尔的用药方式随机分为局部用药组及肌注用药组。术后监测两组给药前后的皮瓣血流灌注量与血压,以及术后1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用药前、用药后15 min、用药后30 min,局部用药组的皮瓣血流灌注量分别为(7
目的观察缝合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后感觉恢复情况。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左足1例,右足6例,创面大小5.0 cm×12.0 cm~8.0 cm×18.0 cm。所有病例均有肌腱或骨外露,合并伸趾肌腱断裂4例,肌腱缺损1例,跖骨骨折4例,足趾缺如2例。清创至创面清洁,取修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小腿毁损性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对小腿毁损性组织缺损的7例患者采用CDU检查,发现患肢胫前或胫后动脉外伤性缺如或管腔闭塞。严重污染的创面,在清创后采用VSD处理5~17 d,创面清洁,炎症控制。对清洁创面实施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术,外固定支架固定双下肢,切取皮瓣面积23.0 cm×12.0
目的探讨用改良方法重建感觉的游离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相邻大面积指腹缺损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游离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相邻指腹缺损共10例20指,其中示、中指和中、环指指腹缺损分别为4例8指、6例12指。术中将皮瓣内皮神经近、远两端分别与相邻2手指相对侧指掌侧固有神经端端吻接,术后7周行分指术时解剖、切断皮瓣内皮神经,将两断端分别与相邻侧指掌侧固有神经吻
目的探讨磁共振纹理分析技术在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34例于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于新辅助治疗前(治疗前1天)、早期(治疗开始后第10天)及中期(治疗开始后第20天)分别行3.0T磁共振(MRI)检查。病例纳入标准:直肠镜检查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内,术前病理活检确诊且临床分期为T3及以上或有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的
食管癌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恶性肿瘤。目前手术治疗仍是食管癌综合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食管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手术当中淋巴结清扫的彻底与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食管癌手术中对淋巴结清扫方式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总结,发现食管黏膜下层的纵向淋巴管网及固有肌层的横向淋巴通路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解剖
目的总结管状胃代食管术在儿童多种复杂性食管疾病的应用经验及术后近-中期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入组标准:(1)食管烧伤段长段>2 cm、多段或广泛的食管瘢痕狭窄,并且烧伤后6个月左右。(2)食管肿瘤长径>2 cm,或考虑食管不能保留。(3)重度食管瘘,直径>2 cm或经过3次或以上修补仍复发。(4)长度>2 cm的食管软骨移位,或考虑切除病变食管后无法端端吻合。排除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期刊
目的评估改良剂量的mFOLFOXIRI化疗方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单独三药治疗或三药联合靶向治疗的312例经病理证实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剔除此前接受过完整6个月的辅助治疗(或新辅助治疗)或姑息性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同时剔除一般状态差(ECOG评分标准>2)或2级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