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脉 文字丰碑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yoy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 钟启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座巍峨连绵的山脉,由无数峰峦叠错而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构建了这座山脉坚定的走向和不屈的脊梁,巨大的民族牺牲和无数先烈的热血铸成这座大山巍峨奇崛的主峰。而每一个地区的抗战历程,则是这座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着大山的经纬和肌理。
  民族精魂在,砖石不可轻。抗战胜利70年了,硝烟已经散去,回望那座历史的山脉,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精神宝藏,成为当代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2015年金秋,在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读到的煌煌50多万字的《朔州抗日战争史》,就是这样一部由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编著的研究朔州抗战历史的文字丰碑。
  读这部书,收获良多。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的朔州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发挥着极大的战略作用。它是山西省最早开辟抗日战场的地区之一,也是山西最早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区之一。它既是晋绥和晋察冀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中央和晋西北联系绥蒙地区的走廊。《朔州抗日战争史》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这片土地上14年抗战的历史风云:九一八事变后朔州民众爱国救亡活动的兴起;七七事变后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朔州的形成;日军残暴肆虐给朔州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面对侵略者铁蹄践踏家园朔州人民的奋起反抗;八路军挺进朔州深入开展抗日游击战;朔州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严峻形势下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坚持持久战、反分裂反“扫荡”的辉煌战绩……一页页精彩华章,气壮山河。众所周知,山西在全国抗战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师进入山西,开辟敌后战场,并进行三次分兵,实施战略展开,东进南下,创建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而朔州地区就是三大主力师之一的第一二○师重要活动区域,这里曾留下贺龙、关向应等著名将领率部转战抗敌的足迹;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著名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在这里以身殉国,青春碧血洒塞北。《朔州抗日战争史》记载了这些重要的史料,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全书突出一条主线,那就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朔州军民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众志成城,成为朔州抗战的中流砥柱。编著者梳理纷繁复杂的史料,设计了比较合理的宏大叙事的编排框架,将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共14年时间跨度的抗战史内容,划分为七编,每一编下设章、节,记述有详有略,纵横交错,既有某一时段宏观概述,又有某一惨案、某一战斗、某一事件等具体史实的记述;既体现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详述朔州当地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做法。史论结合,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特别是该书第八编,将“抗战时期朔州的著名人物”单独列出,可谓创新之举。这部分内容在全书占比约三分之一,收入为抗日战争做出重要贡献的“本籍”“客籍”人物几百位,每人业绩有几百字的介绍,读者可以看到:历史的天空星光灿烂。正应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哲学判断。此外,本书征集收入历史地图、革命纪念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大量珍贵图片,便于读者阅读时比对思考,能给人留下更直观的深刻印象。
  读这部书,还有些感想。中华民族历来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也讲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那么,如何加强和深化地方党史的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党史国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扩大党史研究及宣传的作用,成为党史研究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课题。就全省抗日战争史研究而言,朔州先行一步,《朔州抗日战争史》的出版,说明朔州市党史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抗战精神提供了生动的教材。读史研史,对社会品格的塑造,积微成著;对民族精神的提升,久久为功。《朔州抗日战争史》厚重的内容,体现了习总书记概括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将在推进朔州市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进程中发挥“文以化人”和凝聚力量的独特作用。史学著作也是有筋骨有温度的,读史增加智慧,著史更需使命。《朔州抗日战争史》的编者可以尝试把该书丰富的内容归类分解,选一些生动的资料做成“口袋书”,让党史进校园进课堂,进行通俗宣传,让历史的沃土育发明日之花。
  读这部书,我的内心充满感动。因为它的编著者队伍“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多是从岗位上退休的老同志,并非专业的党史研究工作者。但他们喜读书善思考,史学造诣颇深。主编李尧曾任朔州市副市长,是朔州文化名人,也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就是这支“超期服役”的小小团队,却团结凝聚了一大批文化学者,干起了修筑朔州文化长城的大事业。近几年来,他们抢救、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料,出了许多成果:出版了朔州文化系列丛书、廉政文化丛书、历史文化研究文集、考古文集、石刻大全、《朔州通史》等30多部著作,约计1600多万字。他们用忠诚和担当、用才华和汗水,打造起一座座文字的丰碑,赢得了大家的钦敬。《朔州抗日战争史》作为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长久以来”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早就列入研究计划。他们希望尽自己的心力,“较为详细地系统地记述朔州抗日战争历史”,“全面而客观地再现朔州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以及日寇残暴肆虐给朔州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可以说,编著者的目的实现了。他们的研究方法也有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一,注意既查阅档案资料,又广泛收集亲闻亲历者的口述资料、学者研究成果、史志爱好者收集的资料等,并运用了全国“抗损”调查最新成果。资料广而博。第二,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同时,对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在不同资料描述中的不同或矛盾之处,采取了“在对比中分析,在分析中选择”的办法。整理详而精。第三,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塞北革命纪念馆的同志“众手奋笔,通力合作”。聚众智慧,合力致胜。
  “千年的文字会说话”。这是一句老话。它强调文字记载历史、印证历史的作用,也包含文字要接受历史检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朔州抗日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是一座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字丰碑。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
其他文献
双亲大人膝下:  儿参加红军有两年之谱,没有回家孝敬双亲大人。现在不知大人身体安康否?又不知家中生活怎样困难?没有种子种田吧!去年腊月间,大人来杨林关会我一次。自(之)后大人回家,儿无一天不思念家庭,以后在后方传信两次,叫我哥哥前来瞿家湾会我一面,兄长没来,不知大人接到信否?孩儿再者(次)写信前来,请双亲大人不必挂念我。我前有点病到医院修(休)息一月有余,现在病体痊愈,身体强壮,精神很好。现在我已
期刊
1936年2月的红军东征,是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东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陕甘苏区在发展中得到巩固。当年与毛泽东一道指挥红军东征的彭德怀回顾评价毛泽东和红军东征时说:“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西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进军山西,扩大宣传抗日主张,从此共产党夺取了抗日的领导权,这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二个伟大胜利。这次,毛主席是以军委主席兼抗日先锋军政治委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一份久负盛名、声震大江南北的报纸,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这就是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的《拂晓报》。  一  抗战爆发后,日军顺陇海路打到开封,国民党汤恩伯部不战而溃,豫东地区连失38座县城,中共中央决定派彭雪枫从竹沟带领游击支队挺进豫东。临行前,彭雪枫建议创建一份报纸:“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只有把全民族动
期刊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打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声威。其中,中共晋东地委下辖的榆次县委领导当地军民为支援这场大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榆次党组织因战争环境,分别按地域设置:在正太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成立了中共榆次县委,它所在的地区习惯上称榆次路东根据地。百团大战发动前,榆次路东根据地军民在中共榆次县委的领导下,在上黄彩村召开了
期刊
肖扬(1913—1944),原名杨树义,乳名百当,字务滋,山西永济人。他天资聪明,成绩优良。1931年从省立运城中学毕业后考入太原师范学校,1933年考入北平宏达学院高中部,1934年—1936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后转入政治系。1936年2月经何锡麟介绍在北大入党。曾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社联”和“民先”。1936年3月—4月曾任北大中共党支部书记,4月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委秘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
期刊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历程中,涌现了无数顶天立地、可歌可泣、令人敬仰的青年英雄,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然而,近些年来社会上时有质疑英雄真实性甚至诽谤英雄形象的声音传出,说“刘胡兰是被乡亲们活活砍死的”,议“邱少云违背生理学”,怀疑董存瑞“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等等,甚至以文娱等形式 “恶搞”、诽谤英雄人物……围绕党
期刊
作为优秀期刊,如何创办一般每年都能出版的那一本增刊呢?若要出版,就须考虑其出版的创新问题和效果问题。若不研究这两个问题,就不可能办出好的增刊,不可能扩大对正刊的正面影响,不可能增加随之而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笔者最近阅读了《党史文汇》的2015年增刊,就十分振奋,感到新鲜,觉得它立意高,思路新,手法奇,效果好,是对创办增刊的一种创新与尝试,对于办好增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故特在此予以推荐。  这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发生的“大跃进”,是党的重大决策。当今不少人认为,大跃进是毛泽东贪多求快、好大喜功、背离实事求是的产物。持此种观点者学界政界亦不乏其人。近来,笔者在认真阅读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主编、出版的《毛泽东传》《毛泽东年谱》之后认为,翔实的史料表明,从总体看,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还是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  大跃进的发生,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
期刊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子女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会激动而流泪的。我虽然是立志报国,为了这天生易感动的弱质,或许是会被私情克服的,所以为补救这劣点,只得硬着心肠,瞒着你俩,走了,我知道,母亲是会因此伤心一场,但是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此而
期刊
从事党史研究工作30多年,经历了从春华到秋实的许多难忘时光,内心始终深藏着一个愿望:走出书斋,寻访革命旧址,实地感受历史洪流的波澜壮阔。近年来,我和爱人利用假期自驾踏上寻访长征遗迹之路。漫漫长征路,两万五千里,该从哪里开启我们的长征之旅?几经考虑,我们长征行的第一站选在了红都遵义。  一座小楼,一次会议  黔北重镇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35年1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