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空相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uotr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历经变化,而佛教艺术也在千年的发展当中逐渐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质上是遵从印度无佛像传统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来表现佛陀的形象,称为无佛像时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信众开始将佛陀以人像造型呈现并供奉,之后佛造像延及菩萨、罗汉和各类高僧大德,这一形式一直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演变,以适应各国的需要。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佛教艺术所蕴含的内容十分豐富,举凡寺塔、石窟、佛画、藏经、版刻、金石文物、佛教文学,种类繁多。中国佛画,据载始于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他见西域僧人康僧会带来的佛像,将其临摹入画。以他的功力与成就,使佛画之名,冠绝当时,史称我国佛画之祖。曹不兴的弟子卫协。继承乃师,擅长佛画,当时被称为画圣。而画圣卫协的弟子,便是大名鼎鼎的顾恺之。由此可见,无论哪朝哪代,中国士大夫阶级与在野的文人墨客都十分看重宗教,并有意发扬宗教艺术来教化众生。在当代,李唐居士便是这样一位佛教艺术的继承者与变革者。
  笔者与李唐居士交往20多年,他对绘画的痴迷令我赞叹,中国画讲究笔墨的凝练,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而李唐自少年始即潜心临摹宋元古法,并走访名山大川,师法自然,广取博收。30多年的学习与研究成果凝聚豪端,他笔下的山水、人物、翎毛、走兽样样精妙,在上世纪末就已蜚声画坛,作品在市场上也是供不应求。当我们都在期待李唐进一步开拓市场的时候,他突然有一天和我说起他心中的宏伟计划,他发下誓愿要绘制三百高僧像赞,这个决定既让我惊讶又让我赞叹。放着大好的市场不去运作,反而退隐江湖以苦行僧的方式实施一次笔墨修行,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这以后,我们在各种展览上见不到李唐的身影,他一下子人间蒸发了。10年后,他的《三百高僧像赞》终于完成,填补丁中国佛教绘画的一项空白。这一成就的取得背后隐藏着太多众人不得而知的辛苦和艰辛,10年里,他行程万里,遍访名山古剎,拜谒当代高僧大德,很多像赞都是几易其稿,反复创作而成。他这一壮举得到佛教界人士一致称颂,对于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为他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也被他这份虔诚深深的感动。
  今天,李唐居士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盛名的佛画艺术家,他的佛画内容不再局限于佛像与佛家经典故事。他把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图式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完整艺术理念。佛家主张“诸法空相”,法不拘泥形式,只要心中有法,便处处皆法。
  (责任编辑:尹翌)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人民将铜镜的起源归于黄帝轩辕,南朝祖冲之所著《述异记》有载:“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不过,这大多是古人对神话传说的崇拜所致。郭沫若认为“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既称为监,以銅为之则为鉴……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这大概是铜镜的真正来源
期刊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使许多文物流落到了废品收购站当废品处理,尤其像铜、铁、铝等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一般都回炉熔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项工作就是去废品收购站捡宝。从废品堆里拣选出珍贵文物,在我国不乏其例。珍贵如国宝级文物宝鸡博物馆的何尊、首都博物馆藏的簋中之宝——班簋,都是险些葬身熔炉被幸运发现而重见天日的。全国各地博物馆等文物部门通过这项工作,抢救了相当数量的文物,丰富了
期刊
三、生活用器  生活用器最为丰富,数量也最多。生活用器又可分为饮食器、酒器、挹取器、盥洗器、承盛器具、家俱、燕器等。承盛器具中的漆案(图26)纹饰精美;家具中的折叠床(图27)设计巧妙,收展自如;燕器中的梳篦雕刻非常精细(图28);竹扇的编织工艺真让人叹为观止,堪称一绝。  战国漆器之中注重生活实用的器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器物制作的特点是轻巧美观实用。漆器中的生活实用器具髹饰的非常精致,甚至有
期刊
铺首衔环是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它既有权势象征的意义,又有装饰的价值,主要被表现在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画像石、墓门棺椁以及建筑的门上。或铸、或雕、或刻、或制。  青州市博物馆藏的铺首衔环,多出土于墓葬之中。有的在棺椁之上,有的是随葬器的构件或装饰,有的则在画像石门扉之中,这些铺首的用途不同,被赋予的内涵也各异。无论何种用途,铺首被赋予的驱邪禳灾的美好寓意作为共性是一直存在的。铺首衔环
期刊
祭蓝釉的产生  祭蓝釉瓷器源于元末的景德镇,明、清两朝以及民国乃至如今都有烧制。纵观祭蓝釉瓷器,其胎体多洁白,釉随着不同时期所使用钴料的不同,通体呈现出不同光亮的蓝色。  景德镇制瓷工艺在元末明初这一时期,逐渐从原先以施草木灰为主的透明釉(二灰釉)、整窑烧制青白釉瓷器(影青瓷)为主,向施各种金属矿物釉料、烧制金属矿物釉瓷器过度。各种金属釉瓷器烧制的成功并顺利发展壮大,主要原因是青花瓷器出现后,改变
期刊
河北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崇祯青花八方罐(图1),口径10.5、通高38厘米。器身主题纹饰绘一只身体肥硕的大象,作站立状,头向左侧弯曲,象鼻下垂,扭捏之态尽显。周围几个胡人或在祈祷,或在进行洗象的准备工作,佛陀立于旁,作双手合十态,余处配以花木、山石、祥云等。  该罐原命名为“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八方罐”,主题图案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表达了人民大众祈盼太平盛世的心愿。笔者认为该罐所绘图案应
期刊
一、卫天霖生平及其艺术特色  卫天霖作为我国油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在留日归国后发展了印象主义绘画,并倡导油画本土化。袁运甫曾评价其“坚定地站在发扬优秀的民族艺术的立场上,以宽宏而又敏锐的胆识,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勇敢地面对西方艺术的挑战,舍伪取真,以建立新的独具现代东方特色的艺术风范为己任。”①  卫天霖,字雨三,1898年8月22日生于山西省汾阳县。汾阳城乡民间艺术兴盛,卫天霖自幼在充满民间艺术色
期刊
玉器是良渚文明礼制、神权与信仰的重要表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出土,并为当时人重加利用。如1986年苏州严山玉器窖藏出土过6件良渚玉璧,同时伴出半件良渚玉琮,有明显的割据痕迹,可能“是作为玉料重新开割后一起入藏的”。湖州杨家埠汉墓、汉代朱乐昌墓都出土过玉冠形器,应是墓主生前所用之物(图1)。宋明时期,良渚玉器不仅时有出土,也被著录在中国现存最早的玉器专著《古玉图》中,并深涉生活与礼制领域,如海盐
期刊
砚台是中国传统的书写与绘画用具。唐代以降,伴随优质砚材的不断被发掘,实用性能逐渐不再是品评砚台优劣的唯一标准。文人气韵的充分展现、艺术魅力的飞跃提升成为收藏家们追求佳砚的不二选择。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可谓近代北方文物集散交流的中心。因此,数目众多的传世文物汇聚津门,许多佳作珍器也不断丰富了如今天津博物馆的藏品体系,其中古砚类文物名逾遐迩,享誉中外,成为馆藏文物的一大特色。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古砚主
期刊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记录和见证了中华文明史,直到近代才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砚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景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件石砚是现存最早的砚台实物。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丰富起来,石砚、瓦砚、瓷砚、玉砚、金属砚、漆砂砚等,品类多样,异彩纷呈。以端石制砚始于唐代,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端砚工艺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