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垒砌的村子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0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嵩溪村像个开明大度的老人,尽管历尽沧桑,依然面目慈祥让人温暖。
  知道嵩溪之名,是在前几天。一个叫小朱的年轻人,他是个头脑活络的生意人,又是一个旅游公司的老总。他喋喋不休地向我介绍嵩溪的人文景观,说那是一个不同于一般景区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用石头垒砌,他觉得那些石头有温度,会让人感觉温暖。他发了有关嵩溪的链接给我,洋洋洒洒一大篇,看得人头昏脑胀。但我还是被吸引了,还是被打动了。
  根据导航,我们来到了位于浦江的这个小山村。路很好,山很美,坡上开满了各式花。一条山路在半山腰前行,村庄在路边的谷底。隔着车窗向外望去,一大片石墙青瓦的老房子,涌入眼帘。我们在路旁一个比较空的停车场把车停了下来,我们不知从何处进入村口。踌躇间,一个推着小孩的年轻妈妈笑着问:“从杭州来?”“嗯”我们异口同声。“你们从左前方公交站牌那一直往下走,可以慢慢游览”。年轻妈妈始终微笑着,推车里的孩子也一脸可爱的笑容。
  顺着一条小巷慢慢走,经过一些不需要任何刻意雕琢的角落,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是一篇美文。一条溪流流过村子,只看见几个缺口,而每个缺口都是一道天然的风景。这条溪流,被村里人叫做暗溪,溪水清澈明亮,甘甜爽口。在所有的缺口处,总是能够让人发现许多感动,哪怕是一棵草一株树,它们全部都生活得悠然自乐,生机勃勃,该开花的开花,该结果的结果。在这些缺口中,有一个地方让我的思绪飞扬了起来,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幕景象来:在一个夏日的黄昏,一对情侣从溪流缺口的石头台阶上,慢慢走进溪流之中。旁边石头垒砌的房屋基坎上,长着一些开着红花的野草。暗溪里有供人坐的石条,不一会这对情侣坐到了石条上甜蜜缠绵起来。溪水长长,爱情绵绵,就像这嵩溪古村,地老天荒。
  嵩溪村的空气里布满了浓浓的石头味道,仿佛那些石头垒砌的老房子、溪坎、路面晒了整天的太阳,或者经历了许多天的阴雨,而呼出来的气息。村庄里安静得只听见流水的声音,我不知道这个村庄里住着多少人,看见的只是一些散漫的游客,偶尔一两个当地老人。我不知道这么大的一个古村,人们去了那里,谁也不知道谁去了哪里。对于嵩溪古村,我一点也看不深,更不要说看得透彻。我当然看不透彻,我唯一看得见的就是那些石头垒砌的墙,坎,路面。但我觉得嵩溪古村,既然有这么久远的遗存,当然有它流传至今的理由。我对它的了解,或者对它的认识,仅仅从书本、资料、百度上得来的一点,或者仅凭这一次的匆忙,显然远远不够。
  一路悠闲,嵩溪村在我眼里尽显苍老、安静,古朴、闲逸,仿佛是一个在春日里晒着太阳的老人,眯着眼睛温顺地躺在群山怀里。但我发现我的想法有点偏颇,到了接近村口才知道我们一直是从里往外走。越走越觉得嵩溪有的并不仅仅是古老、安逸。青春、灵动照样在这里活跃,眼前一带绿水在石头布满的溪流里欢腾跳跃。没有枯藤,几棵老树倒影水中,新芽嫩綠,青春再现。一排排的石头房子,配上溪边石头垒砌的岸,溪流成了手机拍摄控们的最爱,一幅幅图片被制成美篇、抖音,传向亿万人的眼眸。
  或许是嵩溪古村的风景让人留恋,又或许是某个神秘因素。在浏览完村落时,停在停车场的车子没了电,不能启动。正在我们万般无奈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旁边一个小卖部的年轻老板娘微笑着走了过来。问了情况,让我们别急。她拿出手机打了个电话,对我们说有人会来帮我们。不一会,一个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骑着电瓶车,车上载着一个大电瓶,也是面带笑容,来到我们面前。没有客套,手脚麻利地帮我们发动了车子。我们万般感激,不知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想给点钱当做报酬,那中年男子笑着连忙推辞,说,家门口的事,应该的,你们玩得开心就好。
  都说铁石心肠,石头在人们心里一直是冷血的象征,但在这里好像是个例外。在嵩溪古村,这个用石头垒砌的村子,我感觉到的不光是石头有温度,山、水、草木、老房子,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让人产生亲近感。尤其这里的人们,好像都是我远方的亲戚,自然想着经常来走动走动。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第2期
其他文献
清晨,我悠然来到荷花池畔,刚踏上鹅卵石径,一团黑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从石阶上“啪”的一声跌入水中……  何许物种耶,如此神速?  带着满腹狐疑,我悄然迈上径道,透过柳丝向荷池台阶上一瞧,一块黑乎乎的家伙,原来是一只老鳖,像一块黑锅铁,正支着前腿在石阶上晒盖。我端量了它一会儿,老鳖像有灵性似的,慢慢从壳里伸出脖子也端量了我一会儿,做出随时逃跑的架势。我轻轻地打了一声口哨,老鳖便一侧身翻入水中,雖不如
期刊
滇越铁路线上四大车站之一的芷村火车站,像个过度劳累而又饱经沧桑的百岁老人,精疲力竭地酣睡在滇南蒙自城东南的大山深处。  多年前,我耳畔就不止一次萦绕过有关“芷村火车站”这个地名,也很想到这个隐没于大山腹地的火车站,去一睹那些浸洇着无数中国劳工血汗和泪水的法式建筑,去观瞻百年米轨铁道失去鲜亮和生气的颓废败相,去臆想滇越铁路和该站此去经年的热闹与辉煌……只是,机缘一次次擦肩而过。  这年深冬,一个寒气
期刊
暑期,去市里参加骨干教师诵读培训,午间歪在座位上打盹儿,不知谁冒了一句“下午是牟晓明教授的讲座”,这个熟悉的名字立刻惊醒了我。师范毕业30年了,这个名字仍记忆如新。  那一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在盐场小学工作。有一回,在市区的路上碰见过牟老师一次,有十多年了。在那之前,听一位同学说他身体有些小恙,还到上海去看过病,每天都骑自行车去单位上班。但匆忙之下,我不敢冒昧,看到他是康健的,气色也不错,便安心道了
期刊
那年,女儿十岁。  女儿不知从哪个小朋友那儿得到了几只蚕苗儿,从此,那个装了黑线头般细弱的蚕苗儿的纸盒子,就成了她课余时间里的珍宝。分分去喂食,秒秒去看它。但是,蚕食桑叶,众所周知,可钢筋水泥筑就的城里,上哪儿去找桑叶?所以,从她抱着纸盒进家的那一刻,我们一家三口就开始为桑叶难觅发起了愁。好在小朋友在赠蚕时附赠了几片桑叶给她,够它们吃几天的。  蚕宝宝日渐成长,食量亦日渐其增。从此,骑着车子去乡里
期刊
这次,生活这把手术刀动真格了,怕是实在看不惯灵魂和肉体这对情侣。  只听得电闪雷鸣,他们就彻底断离割裂了,来不及喊疼。世界开始变得好吵,闹钟歇斯底里地叫个不停,夜半夜猫的哀嚎,老树突然骨折的闷声脆响,菜市场里因一块钱引发的咆哮,电话那头中年妇女对薄情丈夫的控诉,一辆保时捷一路丢下的叫嚣……千军万马在凌晨三点奔腾。  世界好吵,捂住耳朵,大哭一场。一只猫走来走去,很着急的样子,扎在一堆书里疯狂地翻找
期刊
春天来了,南方和北方都开始了生命的孕育,只不过,北方比南方更羞涩一些。  夏天来了,南方和北方都开始忙着地里的活计,只不过,南方比北方更早熟一些。  秋天来了,南方和北方都忙着收获果实,只不过,北方比南方更渾厚一些。  冬天来了,南方和北方都想歇一歇,南方飞花,北方落雪,南方梦着漫天的雪,北方想追满山的花……
期刊
7月中旬,星期一下午下班时,我看见一只鸟儿在大门前的小台阶上,在玻璃窗子前飞来飞去,想飞过玻璃窗,归入林中。因为是透明玻璃,鸟儿好几次向前飞,向前撞,总是飞不出去,真是应了“鸟儿飞玻璃,有光明无前途”的笑话。我小时候在大巴山里的乡村长大,童年时代和小朋友们套鸟儿、爬上树掏鸟蛋,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野趣,所以,一直喜欢鸟儿、钟爱鸟儿,常常观察鸟儿从头顶上飞过,飞入林中,藏在绿叶里,一个人享受愉悦。因此
期刊
广州的“后花园”从化区,群山绵延,是广州老城区的大靠山。  那一天,在去五指山景区的山路上,我结识了在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工作的平哥。后来,我应平哥之邀去该公园游玩,我独自在公园内骑上自行车沿着水库绿道行驶,享受那难得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享受那一份自然而然。  平哥很好客,下班后带我去他家参观。他家位于公园附近水库旁山坡上,一幢两层房子,共500多平方米,与大伯家人各住一半,房前有大院子,能遙
期刊
不成套的书或者残破的书,似乎都可以称为残书。逛旧书摊,能够买到品质好又成套的好旧书固然是很令人高兴的事。目前,很多城市很难看到旧书摊了,而我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西街,却遇到了几处旧书摊。  店面不大,但店内外挂着、摆着、堆着的都是木雕构件、石刻等各种各样古董与旧书,真是琳琅满目。里面坐着一位穿着比较守旧的店主,与店面、街道很和谐。喜欢淘书的我,看到有旧书古籍,欣喜若狂。我在店里找到了一本
期刊
柴桥头,是矾山人回家的路标。  矾山位于苍南县西南部山区盆地,因盛产明矾而得名,素有“世界矾都”之称,是浙南历史最悠久的矿山集镇。新中國成立前,矾山老街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三百六十行应有尽有,繁荣景象誉称“小上海”。1951年始,老街对面一大片田地建设为新街,古路下、白岩等地的人们开始陆续迁出在此安家落户。一条矾山溪分阻并影响了两边人们生活和工作,矾山先辈从清代始造的石头的磴埠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