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北山彰武松嫩枝嫁接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86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接穗选择、嫁接时间、接穗保存时间等方面,在高海拔地区对彰武松嫩枝嫁接技术进行了相关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嫁接时必须选择粗度适宜的健壮接穗和无病虫害的砧木;根据拉萨地区气候特点和温度对产生愈伤组织的影响,嫁接时间应选择在5月底—6月初;接穗保存时间与嫁接成活率呈负相关,应缩短运输和保存时间,提高嫁接成活率。
  关键词 拉萨北山;彰武松;嫩枝嫁接
  中图分类号 S7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3-0113-03
  Abstract The twig grafting techniques of Pinus densifloravar var.Zhangwuensis were studied in high altitude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scion selection, grafting time and preservation tim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grafting, strong scions and rootstocks withou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with suitable thickness must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callus production in Lhasa, the grafting time should be chosen at the end of May and the beginning of June; the preservation time of scion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urvival rate of grafting, so the transportation and preservation time should be shortened and the grafting time should be improve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rvival rate of grafting.
  Key words North mountains of Lhasa;Pinus densifloravar var.Zhangwuensis;Twig grafting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十分脆弱,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1]。由于拉萨地区受高原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海拔较高、寒冷等特殊环境条件的制约,人工造林难度较大。拉萨北山地区位于拉萨城区北侧,地处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突出的生态地位,但该区域受特殊的环境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灌草植被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与退化现象较为明显。在国家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背景下,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紧抓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人工造林是增加植被盖度,丰富植物种,扩大森林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2]。随着西藏“树上山”“河变湖”“绿色围城”、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项目的实施[2],全市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人工造林使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有效调节和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目前,有关西藏人工造林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育苗、引种、栽培技术以及造林技术[2-4]等方面,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拉萨地区引种造林新技术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根系发达,抗旱抗旱、适应性强,
  在拉萨适应性引种造林成功,并开始大面积推广的实际情况,以及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var var.Zhangwuensis)生长快、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等特点[5],选择樟子松作砧木,彰武松为接穗,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开展针叶树彰武松嫩枝嫁接试验研究,研究彰武松在高海拔地区的生长特性,探讨彰武松人工引种造林新技术,增加拉萨地区常绿针叶树种,并为拉萨周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树种选择和大面积推广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吉苏村,地理坐标为91°06′17″E,29°43′29″N,地貌以中高山峽谷为主,海拔3 820 m 以上,坡度多大于10°,坡向以南坡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均高。该区气候属典型的藏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7.5 ℃[6],年均日照时数约3 000 h,年均降水量约400 mm,年均蒸发量约2 100 mm,无霜期133 d[6-7]。试验区旱雨季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多为夜雨,盛行河谷风。土壤以山地灌丛草原土为主,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土壤颗粒组成较粗,质地以砂壤土和砂土为主,土壤多砂、砾质,土壤pH 为6.8~8.1,多呈碱性、弱碱性,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较低[8-9]。
  1.2 材料
  1.2.1 接穗选择。
  接穗为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珍稀沙地植物园引进的彰武松,树龄为10年,树势生长旺盛、枝叶繁茂、树干笔直、无病虫害,以树冠外围中、上部带有生长点的嫩枝作为接穗。采集的接穗顶芽完好,长度以15~20 cm为宜。
  1.2.2 接穗保存、运输与贮藏。
  接穗的保存、运输与贮藏是影响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采集后的接穗应及时做好保存、运输和贮藏工作。此次嫁接,接穗从陕西榆林运往西藏拉萨,3 000 km的长途运输,若接穗保存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接穗试验的成效。在长途运输中,箱子均匀地隔层放置冰袋和冷冻矿泉水,使其箱内温度保持低于4 ℃,并用塑料袋密封,以确保接穗不受高温影响。运送到目的地后,及时存放在4 ℃冰柜中贮藏[10]。   1.2.3 砧木选择。
  供试砧木为 5~6年生樟子松定植苗,是从陕西榆林引种栽培,在拉萨北山造林地生长良好,无病虫害,株高100~120 cm。
  1.2.4 塑料条选择。选用聚氯乙烯嫁接塑料,剪成长35 cm、宽1.5 cm的长条,待绑缚嫁接接口[11] 。
  1.3 嫁接方法
  1.3.1 嫁接时间。嫁接时间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因素之一。不同地区其嫁接时间均不同,掌握试验地嫁接繁殖的最佳时间是提高成活率的保证。根据樟子松生物学特性和拉萨地区的气候特点,5月底—6月初,拉萨地区气温在22~27 ℃,此时有利于嫁接伤口的愈合,且嫁接成活率也较高,因此,5月底—6月初是拉萨地区彰武松嫩枝嫁接的适宜时间。
  1.3.2 嫁接方法。
  针叶树嫁接可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劈接法、舌接法和短枝接等多种嫁接方法[12]。该研究彰武松嫩枝嫁接采用成活率较高的髓心形成层贴接法[13-14]。其优点是接穗的髓心和砧木形成层接触面较大,易紧密吻合,砧木整个切面几乎都产生分生组织,接穗的髓线细胞和髓的薄壁组织也在愈合中起积极促进作用[14],加速穗砧愈合,提高嫁接成活率。
  1.3.3 试验样地。
  该试验嫁接区在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吉苏村中央财政推广项目区,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均相同,在造林栽培区选取生长健壮的50株樟子松作为砧木进行嫁接试验。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砧木与接穗的亲和性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砧木与接穗的亲和性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因素之一。彰武松是赤松和油松的天然杂交种,樟子松为欧洲赤松的变种,二者均具有赤松的遗传性状,亲缘近,亲和性强,嫁接后,穗砧两者切面愈合与接合的能力强,接穗砧木与切面间的愈伤组织内容易分化形成连接砧木与接穗的维管束,嫁接苗也容易成活。
  2.2 保存时间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接穗保存时间是影响彰武松嫁接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冰柜保存时间的长短与嫁接成活率相关,接穗保存时间越长,成活率越低。接穗采自低海拔地区的陕西榆林,运输到高海拔地区的拉萨市时,由于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接穗自身内部组织发生微小变化。调查分析可知,接穗保存4 d时间内,对嫁接成活率影响极小,而保存时间超过5 d时,嫁接成活率有了下降趋势,超过6 d,嫁接成活率下降趋势更加明显,保存时间越长,成活率越低,保存第10天时,嫁接成活率仅为61.2%。在高海拔地区采用针叶树嫁接繁育苗木和造林时,所采集的接穗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嫁接。
  2.3 不同规格接穗嫁接成活率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规格的接穗其嫁接成活率不同。对于从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实验林场采集的接穗,根据粗细程度分成3个规格,即Ⅰ(0.50~0.80 cm)、Ⅱ(0.81~1.20 cm)、Ⅲ(1.21~1.60 cm)。在试验区进行嫁接,选择8个区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不同规格接穗嫁接成活率有所不同,其中接穗规格为Ⅰ、Ⅱ、Ⅲ的平均成活率分别是88.79%、91.61%、94.65%,接穗规格为0.50~0.80 cm,嫁接成活率最低;接穗规格为1.21~1.60 cm,嫁接成活率最高。
  接穗的粗度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因素之一[11],从田间试验来看,要提高嫩枝嫁接成活率,选择接穗时,尽可能选择粗度为1.21~1.60 cm的接穗,或者选择粗度为0.81~1.60 cm的接穗,较粗的接穗自身储存的营养充裕,生长旺盛,可以快速形成共同的形成层,有利于嫁接成活。在植物生长季节进行嫩枝嫁接时,穗、砧形成层细胞都在不断地分裂,在切削伤口表面产生愈伤激素。此后在愈伤激素的作用下,刺激穗砧伤口周围细胞及形成层细胞加速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薄壁细胞充满了接穗和砧木空间,并互相连接,这时新的形成层逐渐分化,向内分化新的木质部,向外分化新的韧皮部,穗砧双方木质部导管和韧皮部筛管连通,达到全面愈合,成为新的独立植株。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接穗规格。
  嫁接愈合程度受接穗和砧木粗度的影响。较粗的接穗,其生长旺盛,自身营养充裕,愈伤组织细胞分生能力强。从拉萨地区彰武松嫩枝嫁接试验分析,要提高嫁接成活率,在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选择的接穗与砧木相对较粗,其粗度为0.81~1.60 cm。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必须选择与砧木嫁接部位粗度相适的接穗。在低海拔地区针叶树嫁接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环境条件的限制,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解决。
  3.1.2 嫁接时间。
  时间选择是嫁接成活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15]。通过多年的针叶树嫁接试验分析,一般针叶树嫩枝嫁接最适宜的时间是在5月下旬—6月中上旬。嫁接过早,接穗和砧木内部组织发育不完全;过晚,因气温过高,不利于组织愈合的产生[16]。研究表明,温度在15~35 ℃时能产生愈伤组织,温度在25~30 ℃时愈伤组织生长最快。考虑到拉萨地区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嫁接选择在5月底—6月初进行。
  3.1.3 接穗保存。
  在长途运输中,如何保持接穗的新鲜和活力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11]。此次嫁接试验接穗采自陕西榆林,到达西藏拉萨,由于路途遥远,运输时间長。运输过程必须在保温箱低温环境中进行,即在放置接穗的保温箱中隔层放置冰冻矿泉水、冰袋和接穗,尽可能减少接穗水分损失或出现高温现象。运达目的地之后,接穗必须立即放入4 ℃的冰柜中进行保鲜储藏,抑制接穗萌动,待嫁接使用,并组织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嫁接。
  3.2 结论
  3.2.1 接穗规格。彰武松嫩枝接穗嫁接成活率差异较大,为了提高成活率,嫁接时,必须选择粗度适宜、生长健壮的接穗。   3.2.2 嫁接时间。时间选择是提高嫁接成活率的关键,温度在15~35 ℃时能产生愈伤组织,温度在25~30 ℃时愈伤组织生长最快。嫁接过早或过晚,由于气温高低的变化,都会影响愈伤组织的产生。根据拉萨地区气候特点,彰武松嫩枝嫁接选择在5月底—6月初进行。
  3.2.3 保存时间。嫩枝接穗保存时间与嫁接呈活率呈负相关。存放时间越长,嫁接成活率越低。此次嫁接试验采用的接穗来自陕西榆林,属于长途运输的接穗,不宜长时间存放,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应增加嫁接技术人员,短时间内完成嫁接试验。
  参考文献
  [1]罗怀斌, 杨帆.西藏人工造林主要树种选择[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31(3):27-29.
  [2] 张翠叶.拉萨市造林绿化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藏科技,2013(7):37-38,44.
  [3] 大普穷,张昆林,叶彦辉,等.西藏拉萨市工程造林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初探[J].西藏科技,2010(5):13-15.
  [4] 旺加.浅谈西藏植树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西藏科技,2017(3):70-71.
  [5] 孟鹏,李玉灵,张柏习,等.沙地彰武松与樟子松苗木抗旱生理特性比较[J].林业科学,2010,46(12):56-63.
  [6] 赵金龙,冷从斌,周建洪,等.拉萨北山地区人工造林绿化树种选择初探[J].林业建设,2019(1):24-29.
  [7] 米玛次仁,普布次仁,旦增尼玛,等.拉萨南山和北山土壤物理性质分析[J].吉林农业,2015(6):68-69.
  [8] 罗红,普布顿珠,朱雪林,等.西藏人工造林作业区土壤肥力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5):1507-1514.
  [9] 罗红,吴建普,边巴多吉,等.西藏人工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7,54(2):421-433.
  [10] 夏成财,王纯华.樟子松嫁接育苗速生丰产浅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5):179-180.
  [11] 杨涛,刘喜东,王强,等.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因素[J].西北农业学报,2014,23(7):191-196.
  [12] 李德玉,龙作义,李雪,等.嫁接方法对红松异砧嫁接苗木质量的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10(1):9-10.
  [13] 陈晓阳,沈熙环.林木育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 史文中.彰武松嫁接繁殖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13,42(3):44-45.
  [15] 杜景升,侯林,孙仲序,等.嫁接时间与管理措施对側柏袋接育苗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1993(2):17-19.
  [16] 谭健晖,杨章旗,覃开展.马尾松嫁接种子园树体修剪试验[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3):134-137.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为筛选适宜沿江高沙土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抗玉米新品种。[方法]以焦点玉1303、浚单20、苏玉23等8份玉米品种及苏玉29(对照)为供试材料,研究其在沿江高沙土地区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结构、抗逆性等生育特性。[结果]各品种全生育期均短于对照,其中浚单20的全生育期最短,为118 d;苏玉41产量最高,为9 363.9 kg/hm2,焦点玉1303次之,为9 308 kg/hm2,较对照分
期刊
摘要 以采自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加玉乡卡布沟的红皮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茎尖剝离,获得脱毒苗,并建立快繁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红皮马铃薯组织培养不同培养阶段的适宜培养基分别为分化培养基:MS + 6-BA 0.3 mg/L+ NAA 0.02 mg/L;继代培养基:MS + 6-BA 0.2 mg/L + NAA 0.05 mg/L;生根培养基:MS + IBA 0.2 mg/L。
期刊
摘要 以淮河支流洪河为例,选取驻马店洪河西平五沟营—塔桥乡河段,开展河流污染物降解系数室内测定试验,并将室内试验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五沟营—塔桥乡河段降解系数kCOD平均为0.139 6 d-1、kNH3-N平均为0.086 9 d-1、kTP平均为0.123 5 d-1;与国内类似研究结果相比,淮河支流驻马店洪河河段水体的COD和氨氮降解系数处在平均水平之下,应严格控制整个流域
期刊
摘要 采用绿色育种理念和现代选择与鉴定技术,以中国农科院引进材料P236(19)为母本,以新培育的自主创新的中间材料长治02-6502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出高产节水多抗小麦新品种长麦6789。在2015、2016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组区域试验中,长麦6789两年平均产量为7 723.5 kg/hm2,比对照中麦175增产5.7%。该品种株型紧凑、杆壮抗倒、多抗广适、灌浆快落黄好,于2017年12月
期刊
摘要 蒸谷米具有高营养价值,加工品质好,出饭率高,易储藏等优点。 介绍了蒸谷米水稻,同时提出针对性的机械化绿色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环境,栽培方式,品种选择、处理,田间管理、防治,以及收獲贮藏等方面,旨在为蒸谷米水稻栽培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蒸谷米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 蒸谷米;水稻;栽培技术;绿色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3-003
期刊
摘要 在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净水区分别挂养河蚌和栽种浮床植物,研究不同模式的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经济成本相似的情况下,河蚌挂养去除氮磷效果优于浮床植物,浮床植物增加水体溶解氧和降低COD效果好于河蚌挂养。  关键词 河蚌挂养;浮床植物;水质净化  中图分类号 S96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3-0095-02  Abstract The water
期刊
摘要 在延迟播期的栽培条件下,研究播种密度对叶芥不同品种株高、开展度等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对紧凑型品种(A2)株高、开展度、单株质量的影响较小,对开展型品种(A1)产量、株高的影响小,但开展度和单株质量均显著下降;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叶芥产量增加,紧凑型品种(A2)在低密度区增产率比开展型品种(A1)低,但在高密度区增产率比开展型(A1)品种高。在延迟播期的情况下,紧凑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辽宁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以期改善其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法]通过生态足迹法,计算和分析辽宁省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2017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为4.583 27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95 24 hm2/人,出现生态赤字3.988 03 hm2/人,且化石燃料能源日均消耗量呈增长趋势。[结论]针对辽宁省生态问题,结合其污染环境治理现
期刊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混配除草剂对多年生杂草苣荬菜的防除效果。[方法]田间设置不同施药剂量的3种混配除草剂,测定除草效果。[结果]75%二氯吡啶酸SG+20%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以140 g/hm2+500 mL/hm2、160 g/hm2+400 mL/hm2施药对苣荬菜的株防效分别达86.59%、84.80%,对苣荬菜的鲜重防效达95.03%、97.05%;75%二氯吡啶酸SG+10%苄嘧磺
期刊
摘要 就云南某猪场采用狐尾藻处理养殖污水技术的处理效率及狐尾藻营养含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经过6级狐尾藻生态处理池后,养殖污水的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7.28%、98.36%、96.99%和94.64%,其出水水质明显优于国家养殖废水排放标准(GB 18596—2001);狐尾藻粗蛋白含量为18.75%~21.28%,粗脂肪含量为2.85%~3.65%,磷含量为0.2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