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全 把一小块棉花做到极致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后的李建全要做国际马拉松比赛里领先的中国面孔,也要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棉时代』,但跟马拉松比赛一样,每年进步一点点就是这位实用主义企业家的座右铭。刻意放慢的扩张速度,想要保护的也是最初那份极致。
  李建全 稳健医疗集团董事长、总裁,2009年成立全资子公司“全棉时代”(全称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用全新的经营理念生产销售医用级全棉生活用品。
  稳健集团食堂的餐桌上摆放着家常小菜,还有一大碗被员工称为“稳健招牌”的蛋炒饭。用餐前,李建全叫人撤下了用来喝汤的小碗,因为可以“少洗一只”。话不多说,就着冰啤酒,李建全将两碗饭一扫而空,放下碗筷,赶着开下一个电话会议的他匆匆告别。
  身为“五零后”,他自称依然“血气方刚”,证据是曾经赤膊在零下十五度的莫斯科河上跑步,让路边的俄罗斯人都瞠目结舌。而在杭州出差的间隙,他来到西湖,沿着湖滨跑了12公里。雷厉风行是李建全习惯的速度,就算是长跑,他也要“在速度上最领先”。而他所带领的稳健医疗集团,某种程度上也开启了专业医用等级产品在民用消费领域里的新篇章。
  在香港以及内地各大一线城市的高档商圈,“全棉时代”专卖店随处可见,但你似乎很难把这个“细致体贴”的品牌,与眼前侃侃而谈的“硬汉”联系起来。用李建全的话说,做一个医用转民用的品牌,和长跑的道理一样,目的都在于“超越”和“转变”。
  更高,更快,更强
  五十年前,不折不扣的“农民”李建全显然无法预知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企业家,当时的他只对自己手头的工作有“不小的野心”:无论插秧还是割谷,他都要是最快的。农活表现突出的李建全,因为读过书,在村里一位语文老师怀孕休假时被临时选去填补空缺。这跨界看起来有点另类,但李建全胆子大,接手了。1976年,村里选拔初中代课老师的会议上,语文老师被钦点给一位资历最深的老师。懂点英语的自然成了英语老师,而最容易教的数学则竞争者济济。李建全在对手还在谦让的30秒内举手自荐,从此摇身一变成为数学老师。就像干农活时对胜利天然的渴望一样,李建全开始没日没夜地自学初中数学,不久所有公式就熟稔于心。到后来,那薄薄的一本教材根本满足不了李建全的胃口,他找到“老三届”内容更深的数学书给学生们补课,凭着一股蛮劲,使村里应届考生的数学成绩在整个区里排名第二。
  但外面的世界仍具有无比的吸引力。李建全跃出“农”门的想法透着一种执拗的自信:“就算只是让我出去扫厕所,我也能扫得比别人更好。”在他看来,走出去至少意味着有更多机会“找到一个不错的女朋友”。三年之后,学生升入高中,李建全自学考上省城的大学。从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前身)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医药进出口公司,成为一名外销员。1988年,由他一手做大的科室被压缩,上升空间变窄。而当时,下海的浪潮席卷着包括李建全在内的每一个人,已经36岁的李建全意识到创业的紧迫性,于是他主动递交辞呈,南下珠海。他利用国营医用敷料企业的经验组建贸易公司,开始向国外出口医用敷料。在两个日本合伙人近乎苛刻的扶植下,公司靠着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很快走向正轨,并成为行业内出口第一。
  就像《中国合伙人》里穿着皮夹克开着奥迪的成东青一样,李建全也经历过对快速累积的财富无所适从的状态。能开名车、能住豪宅,作为“先富起来的一批”,李建全迷上了一项“享受”:按脚,渐渐演变成每周有两三个晚上都在脚底按摩中消磨掉。慢慢地,已“坐稳行业头把交椅”的李建全猛地意识到:“脚再按下去,不是个事儿了。”珠海相对有限的资源和安逸的生活状态,让李建全心生警惕。相比之下,毗邻的深圳相当不同。李建全决定将厂址迁往深圳。刚到深圳时,琳琅满目的优秀企业让李建全感觉很挫败。深圳人都充满干劲,从不放慢脚步。于是,李建全找回了自己身上曾经的不甘人后,运动取代按脚成为李建全的习惯。
  生意场上的赛跑
  5月18号,在世界最大的瑞典Goteborg 国际半马拉松比赛上,李建全是64000名参赛选手中难得一见的东方面孔。当天的成绩是1小时58分钟,“比去年慢了17分钟”,李建全对此很不满意,因为他计划每年都要进步一点点。在李建全看来,运动更大的意义更在于达成目标。根据李建全的经验,90%的人都会有运动惰性,目标设定则比单纯依靠意志坚持有用得多。“如果没有报名马拉松比赛,我一定不会保持每星期的跑步训练。”李建全说。第一年参赛后,同行的朋友开始叫饶,劝李建全隔一年再跑,尽管他也筋疲力尽,但还是催促朋友立马报名了第二年的比赛。
  李建全相信一句名言:“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把跑步做到极致的方法就是以大大高于常人的速度跑整整两小时,每次跑完后出的汗都能湿透两条大浴巾。在稳健集团内部也流传着一个著名的赌注,李建全和80后的儿子打赌,如果他能在集团内部组织的爬山或长跑比赛中赢过自己,奖品就是一辆跑车。身边的同事也收到过他的“挑衅”,赌注是百万奖金。但至今,李建全的全胜纪录还没被打破。
  关于跑步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2004年,李建全走访欧洲考察全棉的制作工艺,看中了其中一家意大利公司的水刺生产技术,想买下他们的设备。当时,对方的中国销售总监是个叫“毛金贵”的意大利人,能跑80公里的马拉松爱好者。已经跑了几年的李建全打算利用这一点拿下谈判,他邀请毛金贵到深圳。安排的行程其中一项就是跑梧桐山,早有“预谋”的李建全想,平地跑不过,跑自己的山头总有优势吧。行进到后半段,李建全拼命加速,毛金贵因为不熟悉路线不敢跟上,就因为这样,后者被远远甩开。这场暗战,以中国选手早意大利选手5分钟到达终点作为结束。跑赢了,谈生意就有了话语权。技术授权和设备轻松拿下,俩人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作为回敬,毛金贵后来也安排了一次慢跑阿尔卑斯山之旅,2小时的路程李建全跟得很吃力,不过他强调:“我可是一步都没被甩掉。”
  实用至上
  “把不简单做到极致是伟大”,这是那句名言的后半句。作为面向医院生产医用敷料的制造商,却选择从专业医疗领域转向民用消费,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销售医用级全棉生活用品的公司,这个举动,在当时无疑是把无变成有的不简单之事。起先,李建全的生意是给医院提供纱布、绷带等各种医用敷料。但面对的是医院采购人员,而不是真正使用产品的人。那个时候,已经做了十几二十年的医用敷料的李建全一直在尝试做一种没有线头的纱布,他在2004年就开始研发了“全棉水刺无纺布”工艺。在李建全看来,这根本就达不到“为真正有需求的人”服务的基本要求。于是,他萌发了从专业医疗领域转型到为普通家庭服务的民用消费的大胆念头。结果医疗市场对这项新工艺并不买账,顺势而为,他将此工艺运用在家居用品及母婴产品等消费品上,“全棉时代”由此诞生。   跟众多活跃在公众视线内的企业家相比,李建全相对低调。他的微博粉丝只有三万多人,跟那些动辄数百万粉丝大企业家相比差得很远。但李建全觉得,技术上“用全棉替代化纤、无纺代替有纺的核心技术生产出的高品质产品”才是企业价值的体现。2003年SARS肆虐,市场上有不少商家将口罩以高价卖出,但李建全的口罩只售五毛。为了防止中间商投机,李建全甚至缩小销售渠道,只卖给政府指定的几家医院和药店,并且每个月以成本价售给香港医管局,这期间,公司损失达千万。2008年汶川地震的当天,李建全正在上海出差,得知消息后立即吩咐总部同事把所有用得上的医疗用品加班打包,自己找空运连夜送往灾区,以实用为最大目的。
  李建全的选择,是把一块小小的棉花做到极致。不同于生产传统纸巾需要砍伐树木,全棉工艺要求的棉花给环境带来的只有增值效果。棉花生长对环境要求低,是高产量植物;棉花也是保持水土的最佳植物。企业转型的偶然选择无形中就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这一点李建全很是骄傲。后来,他将棉花全面应用到了寝具、卫生用品以及服装各个产品线,其产品填补了众多生活用品运用全棉材质的空白。“全棉时代”至今仍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专业医疗背景的全棉高端生活用品品牌,在一部分群体中,它已经成为了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跟规定自己每年进步一点点的马拉松比赛一样,这位“目标的奴隶”对“全棉时代”的规划稍嫌保守:继续扩张已有的53家实体店面,在未来的三年内,仅仅争取多开10家不到的新门店。刻意放慢的扩张速度,想要保护的也是最初那份极致。
  [对话李健全]
  全棉即环保
  记者:把“全棉水刺无纺布”的工艺从医用转民用,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说最初的决策是失误的?
  李建全:因为用全棉水刺无纺布的工艺生产出的产品主要是针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药典,规定一定要有经纬密有纱织,所以,我的水刺无纺布在法律上不合法。我完全没有想到,我满腔热血做出这么一个好的技术,却无法在目标市场投入医用,当然这算一种决策失误,但是我的最终目标是“无纺”代替“有纺”,就不仅仅是医疗市场,一开始便有民用的目标。全棉水刺无纺织的专利技术在三十多个发达国家都注册了,当然技术好并不等于经济上的收益,但我个人对这项技术充满信心,因为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生产效能。我们集团现在的亏损,主要亏损是在全棉时代。我为什么还要做“全棉时代”呢?坦白说我只卖“大卷”多好,但是卖大卷,很多人在欧洲、美国都打的不是我们的牌子,这就是不做品牌的痛苦,处处受制于人。
  记者:你对“全棉时代”这个品牌的愿景是什么?为什么前期宣传相对比较低调?
  李建全:之所以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是因为我们考虑到自己的布点不够多,我知道“全棉时代”这个产品的唯一性,目前国际上面也没有看到一个公司完全跟我们走一样的路。我始终觉得做品牌不能那么急功近利,实际上我们在中东、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那里,当地品牌是没有竞争力的,大部分是欧美品牌主导市场。和这些品牌一起,第一,能够帮我们提高身价;第二,我们品牌的价格竞争优势更明显。因此,我们的品牌处于优势地位。到发达国家去竞争,我们就处于劣势地位。兼并,肯定是我们发展壮大过程中一定会走的一条路。就现在情况来说,我们在研发和创新上的投入,在行业内是首屈一指的,这些开发实力和创新实力是将来我们占领国际市场的基础。我认为“全棉时代”的核心,就是在产品上做到极致,我相信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全棉时代对中国人听起来、说起来都将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品牌。我们中国有个标志性的“全棉时代”,就像法国的LV,日本的无印良品。做“中国人的全棉时代”,是“全棉时代”的最高境界。
  记者:你自己也说过“全民环保不是一句口号”,但毕竟在商业领域以环保赚钱,会不会觉得立场有些冲突?
  李建全:做企业,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选择,决定了未来的选择。我为什么选择做“全棉时代”,首先因为它环保,我们不是要刻意地说“我们在做一项伟大的环保事业”,去作秀栽多少棵树,只需要保证原料是棉花就够了,因为棉花的优势就是保持水土,水土不流失就不会沙漠化,比起栽树,不是简单得多,也更有价值吗?我做“全棉时代”,用简单的棉花把不是沙漠的区域保持绿色,这是可以做到的。需要的棉花越多,种植也就越多,吸收的二氧化碳自然也越多。很多行业固然有生财之道,但却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创造的社会价值极少。虽然创立三年以来,“全棉时代”还在亏损,但是赚钱不是我们最核心的目的。人人知道棉花好,但真正坚持做这个产业的没有几个,它的艰难之处就在于,坚持会让你丧失很多赚钱的机会。我愿意放弃这种机会,因为我真正想做的事,是用全棉替代化纤,用无纺替代有纺,达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其他文献
王刚 王刚应该有一千万个。作家王刚应该最少有一千个,编剧王刚应该最少有一百个。作家编剧王刚可能有十个。而同时获得台湾中国时报小说奖及台湾金马最佳编剧奖的王刚可能只有一个。我就是最后的这个王刚。  你说你最近去了纳帕山谷,我可以想象:租了白色的车,还敞着篷,纳帕的路很好,美国加州蓝天白云,你又开得飞快。其实很为你担心,爸爸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年轻时,爸爸以为自己除了爱自己以外,不会爱这个世界上任何人
期刊
袁铁坚 本为大学教师,却投身商海,参与和主持了华侨城集团大型旅游综合项目—深圳东部华侨城以及云南昆明华侨城相关项目从立项、策划到建设的全过程。去过世界的不少地方,大多与高尔夫有关。  于高尔夫而言,北京是一个巨大的、充满诱惑的、无比精彩的大舞台。首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大都市……这些金灿灿的城市名片,让北京成为中国高尔夫运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似乎是情理之中,理所当然。  因此,环北京地区(包
期刊
张翔海把攀登雪山当成了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在穿行一座座险峰的冒险征途中,他寻找的不是刺激与愉悦,  而是对生命的挑战,对自我的认同。  “因为山在那里!”  1924年,当《纽约时报》向英国登山家George Mallory提出“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的疑问时,他这样回答道。在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句话依然被无数的登山者视作金玉良言。  張翔海的下一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珠峰。这是他第一次对珠峰发
期刊
王受之 设计理论家,曾著有《世界现代设计史》、《流行时尚史》等。近年为人所关注的是他针对中国建筑与城市的新鲜发言,并且因为和王石等大牌地产商的合作,他所着力推行的新居住理念正在得到实践。  我1987年曾经在费城附近的一家州立大学教书,费城交响乐团是世界当时最好的交响乐团之一,教员中好多都买了年票,演出季节每个星期六都自己开车,到费城市中心一家意大利餐馆吃晚饭,之后听交响乐。当时的指挥和音乐总监是
期刊
拿起吉他,李曦文艺范儿不减当年。他认为,自己应该尚算合格的设计师和酒吧歌手。然而穿上西装,他不再否认自己的企业家身份……  李曦的宝马X5稳稳地停在了解放西路的魅力四射酒吧门前,最先踏出车门的,是他脚上那双花哨的Christian Louboutin,而身上却是一套商务正装。跨过而立之年,李曦的成熟除了烙印在事业和生活上,也被他穿在了身上。  打包纽约娱乐文化  十几年前,当李曦还就读于康奈尔大学
期刊
西闪 别人称呼他作家、评论家、独立画家,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身体与精神双重意义上的个体劳动者”。这个劳动者在各种观念间穿行,举重若轻,谱出了一曲《思想光谱》。  与中产阶级比例下降的事实形成对照,中产阶级的观念反倒成了时代的“云意识”,甚至可以用“意识形态”这样的老词来替换。英国历史学家E.P.汤普森曾经说,当一些人因为共同的经验,一起感受到他们有别于他人的共同利益,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阶级就
期刊
生活在一个物质过剩的年代,人们常常被建议:开大车,住大房—成功人士的选择。但在早已经历过经济飞速发展过程的欧美国家人士看来,“小”似乎已经成为更多热爱环保、反对铺张、崇尚简约的精英人士共同的选择。  Think Small  “我们的小车不再是个新奇事物了。不会再有一大群人试图挤进里边。不会再有加油生问汽油往哪儿加。不会再有人感到其形状古怪了。事实上,很多驾驶我们的‘廉价小汽车’的人已经认识到它的
期刊
激夫、许展鸿、谢逸豪—他们同样拥有对艺术的执着和热忱,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追逐着他们理想中艺术的最高境界。他们代表的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岭东地区艺术家们的群像。  激夫  原名陈锦雄,广东岭东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著有《激夫诗集》、《激夫篆刻》、《激夫书法集》、《激夫画集》、《潮人雅联集》等。  许展鸿  原名许典鸿,广东省美
期刊
Josef Hoflehner  摄影师和旅行家,1955年生于奥地利。其摄影作品多展出于全球的艺术画廊,亦是藏家眼中喜爱的藏品。他的作品为拉夫·劳伦、美国富达投资集团 、法国最大的商业银行集团之一Societe Generale、美国电话公司等收藏。  不经意掠过一幅幅Josef Hoflehner的黑白中国系列摄影作品,你会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确,Josef Hoflehner
期刊
寒玉 逃离上海,定居西递,开始实践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现在为猪栏酒吧主人。  人要学会在不太如意的环境中生存,然后保持韧性,保持对生活的相信,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调节。  清新的空气、自然的田园、盛开的野花、舒缓的节奏、温暖的阳光和澄澈的月光,这是乡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再加一座白墙黛瓦的明清老宅,俨然就是“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在现实中,这样的乡居生活,诗人寒玉已在多年前开启。  在黄山脚下的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