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研究小麦新品种文麦14号的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个施氮量和4个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主要对文麦14号的株高、穗长、有效穗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的株高、穗长、有效穗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结实率、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文麦14号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20 kg/667 m2,最佳种植密度为18万株/667 m2。
  关键词 文麦14号;施氮量;种植密度;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5.015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属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其颖果是人类的主食[1]。小麦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烟酸等。小麦胚芽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E,少量的精氨酸、淀粉酶、谷甾醇、卵磷脂和蛋白分解酶[2]。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及品质,增加小麦分蘖及有效穗,但过量施用氮肥会引起小麦分蘖增多、植株徒长、贪青晚熟,且提高病虫害发生率,导致小麦产量与品质下降[3]。一般情况下,增加小麦播种量有利于提高株高、有效穗及籽粒产量,但是播种量过大时,小麦密度过高,茎秆纤细且易倒伏,会导致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下降[4-6]。因此,每个小麦新品种应该有与其相配套的种植方案,以确定该品种的最佳氮肥施用量及种植密度。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小麦种植的施氮量一般过少,种植密度靠种植户经验,有时过密,有时过稀,未能充分发挥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能。基于此,探索小麦新品种文麦14号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为文山州小麦高产、稳产和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采用氮肥用量和播种密度两因素正交试验,试验对象为文麦14号。氮肥试验设置每667 m2B1(施肥纯氮10 kg)、B2(施肥纯氮15 kg)、B3(施肥纯氮20 kg)3个水平氮肥以50%作基肥、50%作拔节肥施用;播期密度试验设置每667 m2基本苗数12万株(A1)、15万株(A2)、18万株(A3)、21万株(A4)4个水平。试验于2018—2019年在文山州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种植7行,行长4.0 m,行距0.35 m,小区面积为10.0 m2,各小区间距0.3 m,重复间的间距0.5 m,试验区四周均有保护行。试验地前茬为玉米,试验各小区统一种植、管理、收获。
  1.2 性状调查
  供试材料在不同生育期的农艺性状均按照《小麦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观察记载。田间调查性状指标包括株高、穗长、有效穗、穗粒数及籽粒产量等。于小麦蜡熟期在每小区随机调查10株小麦的株高,株高以最高分蘖为准;每小区中随机选取10个穗子(不区分主茎穗和分蘖穗)调查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每小区中选择小麦长势均匀、能反映本小区小麦整体情况的1行作为样点行,其中选取1 m调查有效穗数,并折算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于蜡熟末期选取每小区中间3行统一收割、晾晒,测定小区产量及千粒质量,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
  1.3 数据处理
  数据均以调查数据平均数为准,采用Excel 2007进行处理和制表绘图,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文麦14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见表1、表2,施氮量对文麦14号的产量有极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当施肥量相同时,A3处理产量最高,A1处理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文麦14号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A3处理时产量呈下降趋势;当种植密度相同时,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组间F值不显著,说明试验区组间土壤肥力差异小,试验结果精确度高。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产量影响极显著。其交互效应显著,见表3。
  2.2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2.2.1 株高
  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株高影响极显著,同一施氮量条件下,A1处理株高显著低于其他种植密度下的株高;A4处理株高值最大,达105.33 cm。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不同施氮量间株高差异不显著,以B3处理株高值最大,为94.00 cm。文麦14号株高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受施氮量影响较小。
  2.2.2 穗长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都显著影响文麦14号穗长。同一施氮量条件下,A1处理穗长显著高于其他密度下穗长,达8.33 cm,A2处理穗长与A3、A4处理穗长差异显著。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B3处理穗长显著高于B1、B2处理。文麦14号穗长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受到施氮量影响较小。
  2.2.3 穗粒数
  穗粒数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影响都不显著。同一施氮量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穗粒数无显著差异,A1处理穗粒数最大,为44.27粒。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间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以B3穗粒数最大,达44.2粒。
  2.2.4 结实率
  结实率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影响都不显著。同一施氮量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结实率无显著差异,A1结实率最大,达96.00%。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间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以B1穗粒数最大,达91.10%。
  2.2.5 有效穗
  有效穗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同一施氮量条件下,A3处理有效穗显著多于A1处理,A3处理有效穗达22.5万穗/667 m2,A2处理有效穗与A3、A4处理有效穗差异不显著。有效穗受施氮量影响极显著,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B3、B2处理有效穗显著高于B1处理,以B3处理有效穗最多,达23.5万穗/667 m2。   3 结论与讨论
  3.1 施氮量对文麦14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合理施用氮肥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文麦14号的穗长及有效穗均增加,产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表明,在文山地区文麦14号每667 m2施氮量为20 kg时产量最高。
  3.2 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合理的群体密度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因素。植株密度过低时,虽然能通风透光且降低病虫害,但是田间有效穗少,导致产量降低。植株密度过高时,其通风透光性差,易倒伏且出现病虫害,不利于小麦高产。本试验中,文麦14号株高与穗长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有效穗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这与杜志钊等研究结果基本相符[7-9]。在文山地区,文麦14号种植密度在18万株/667 m2时产量达到最高。
  适宜的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为小麦群体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调控个体发育与群体发育,提高有效穗,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也提高了小麦抗倒伏能力[10]。因气候、土质、降水量等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适宜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不一致。文山地区文麦14号最佳施氮量为20 kg/667 m2,最佳种植密度为18万株/667 m2,其对应目标产量为375 kg/667 m2。
  參考文献:
  [1] 金善宝.中国小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17.
  [2] 周强,张跃非,李生荣,等.密度与施氮量对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0):1-5.
  [3] 魏凤珍,李金才,王成雨,等.氮素运筹技术对冬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7,22(1):26.
  [4] 蒋会利.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6):67.
  [5] 王夏,胡新,孙忠富,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1):170.
  [6] 周凤云,李伯群,杨明,等.播期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渝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1):131.
  [7] 杜志钊,张志奇,陆瑞菊,等.不同播期、密度及施肥量对大麦新品种“海花1号”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2):17-19.
  [8] 刘万代,陈现勇,尹钧,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64-469.
  [9] 王丽红,李琼仙.优质燕麦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2(2):28.
  [10] 马建辉,张利霞,姜丽娜,等.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光合生理和物质积累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5):674-680.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8—2020年,对重庆市蕹菜的农药残留风险进行了调查和取样分析,选取蔬菜生产12个代表性区县的蕹菜生产基地和主要集贸市场,开展了蕹菜中氧乐果、氟虫腈等问题突出禁限用农药和常规农药的生产调查。结果表明,69种农药一共检出了26种,农药的检出率为37.68%,有55个蕹菜样品中检出了各种农药,样品的检出率为47.01%;综合评价,在夏秋高温高湿病虫害易发难防的环境条件下,相较于其他高危高
摘 要 福建省南安市作为番石榴栽培重点基地之一,发展越来越迅速。在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模式下,番石榴的栽培技术也发生了一定改变,为了能够提升番石榴栽培质量,培育出高品质的番石榴,就需要相关种植人员充分掌握高品质番石榴栽培技术要点。基于此,通过对番石榴的繁殖方法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进行分析,提出几点高品质番石榴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高品质;番石榴;栽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667.9 文献标志
摘 要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国家养殖业、能源工业和人们生活需求,玉米产业只有不断提升产量和质量,才能增加社会有效供给量。目前,如何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已成为主攻方向。经过大量实际数据研究与推算,综合考量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各个因素,在确定对无关变量实施控制的同时,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合理密植,提高玉米产量及品质。  关键词 玉米;种植密度;产量
摘 要 以藜麦品种Negra Collan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离子钛浓度浸种对藜麦幼苗生物量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钛溶液浸种的藜麦幼苗叶片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明显升高,尤其1∶500浓度浸种效果尤为明显。说明离子钛浸种对于提高植株生物量和光合作用有明显的作用,为揭示离子钛的增产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藜麦;抗水解稳定离子钛;生理生化;四川省松潘县  中图分类号:S519 文献标志码
开展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减施20%化肥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传统化肥(100%CF),80%传统化肥配施15 t/hm~2紫云英(M1+80%CF),80%传统化肥配施22.5 t/hm~2紫云英(M2+80%CF),传统化肥配施30 t/hm~2紫云英(M3+80%CF)。结果表明:1) 0.25~2.00 mm团聚体在土壤中含量最高,
水稻病虫害一直是我国农业十分关注的防治问题。当前,伴随我国“三农”政策的提出,农业开始着重发展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并希望通过该技术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问题,切实提高增产效率。但是,从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许多地区在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时都出现了农药浪费现象,不但使得农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农作物产量也难以实现有效增长。对此,为改善这一问题,针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实施策略展开研究与探讨。
摘 要 采取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方法,对缙云山生态环道北碚段入侵植物物种组成、分布及危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入侵植物共有15科25属28种,主要分布于道路两侧及耕地边缘;2)入侵植物以菊科为主,大部分来源于美洲;3)入侵植物对灌草丛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农作物产量和草坪景观等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立项,开展区域入侵植物系统的调查评估,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入侵植物
稻纵卷叶螟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随着阿维菌素对稻纵卷叶螟防效的明显下降,筛选、推广适合大面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迫在眉睫。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当前适宜推广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替补药剂主要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有效成分宜在48 g/hm~2以上)、虫螨腈·茚虫威、甲维盐·茚虫威等。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双、毒死蜱等药剂在适当加大剂量的情况下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尚可,在生产中可进行轮换使用。
摘 要 矿业的发展,对山体自然环境、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是治理矿业废弃地的有效方向,但目前其建设当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以重庆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例,针对出现的问题,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山体、水系、林地、土壤及矿坑带治理修复;对矿坑遗迹进行分级保护及利用;运用景观设计学及大地艺术两种理论进行改造,构建生态休闲空间、发展工业旅游,充分发挥矿山遗迹的资源优势,设计打造秘境
香蕉生产过程中,合理施肥将有助于香蕉产量的提升。因此,就滴灌施肥对香蕉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影响试验进行总结,发现同等养分条件下,香蕉液体水溶肥滴灌施肥比常规施肥养分利用率高,果指长度、总果指数、产量增加。因此,可以在香蕉生产中对滴灌施肥的方式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