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们的书店和图书馆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aoja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大多数人而言,窝在书店或图书馆静心读一整天书,大抵是一件幸福的事。而我们熟知的名人们,他们都是在追求比生活高一点点的东西,他们将书或杂志分门别类地精心保存起来,不仅为公众创设了一种高雅的阅读氛围,更为公众提供了另一种阅读的可能。
  2018年11月4日,69岁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东京召开记者发布会,将自己的亲笔书稿、书信、唱片等个人收藏的资料捐赠给母校早稻田大学。捐赠将从2019年开始分批进行,部分物品为委托管理。
  本次捐赠活动,一向不爱出镜的村上春樹罕见出席,这也是他37年来首次在日本召开记者会。对此,村上春树说:“捐赠资料对我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事,必须好好说明。”
  早稻田大学表示,将在学校内成立研究中心,为国内外研究村上春树文学的研究者们提供帮助。“这里将成立村上图书馆,并成为村上粉丝以及想更深入学习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的研究人员必须到访的一个据点。” 早稻田大学校长说。
  熟悉村上春树的读者都知道,身为京都人的村上,第一志愿其实是京都大学法律系,落榜后复读一年,于1968年4月到东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系戏剧专业。大学期间,他谈恋爱,和夫人阳子结婚,并开了爵士咖啡馆 Peter Cat,几乎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学分一直没有修满。7年后,村上春树才从早稻田大学毕业。
  此次村上向母校捐赠的物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村上说,写作近40年,无论是家里或是办公室都几乎没有空间可以放置草稿、相关文件等资料,“我没有孩子,所以我也担心在我死后它们可能会四散,因而决定将其保存在一个地方。”村上如是说。
  和村上春树一样,诗人翟永明也开过咖啡馆。
  1998年,翟永明在成都的玉林西路开了集咖啡馆、书店和酒吧于一身的“白夜”,书店招牌由画家何多苓设计,店内的装修由建筑师刘家琨操刀。随后的二十年里,这里名流云集:诗人北岛、画家张晓刚、导演贾樟柯、民谣歌手周云蓬都曾是座上宾。
  今天的白夜已经大名鼎鼎,但也曾经历过困难的时光。有一段时间,翟永明甚至考虑卖了它。后来翟永明给电视台写剧本、给报刊写专栏,用以贴补白夜的运作和日常的生活用度,靠着这种方式,白夜保留至今。翟永明说:“我希望朋友可以有一个聚会、做活动的地方。”
  对于读书人来讲,开一家书店或者图书馆,大概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高晓松的选择是办公益图书馆,他办的第一家公益图书馆叫杂书馆。杂书馆位于北京崔各庄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是一家大型私立公益图书馆,也是一所免费公开借阅的藏书楼。书馆馆藏面积三千余平方米,馆藏图书及纸质文献资料近百万册,存书近千书架。其中线装明清古籍文献二十多万册,晚清民国期刊及图书二十多万册,西文图书五万多册,特藏新书十万多册,名人信札手稿档案等二十余万件。
  高晓松说:“在这个时代,需要有人来做这样的事情。民间存在着很强大的东西,不要把它埋没了。它已经很古老,已经放了很久很久,我们要走出顾影自怜的历史研究,让它变成一种悲天悯人的东西,而不是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掌握的东西。”他还说:“我们要以书会友,杂书馆是公益的,我们不强调这些书籍、文献的收藏价值,而是希望它能有更好的传播价值,让更多的书友能亲眼看到这些书,亲手翻到这些书。”
  台湾作家张大春为杂书馆题写了馆名,他说:“在书库里面,有些材料让我非常惊讶。不仅要让这些藏书得到充分利用,也要考虑如何保护它们。”
  2018年3月22日,杭州良渚晓书馆开业,高晓松担任馆长,这也是他在北京杂书馆之后,创建的第二个公益图书馆。
  书馆的设计者,是日本的“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安藤的设计简洁、冷峻,大屋顶下的三个方块,分别是图书馆、美术馆和小剧场。书馆的位置临水,巨大视窗外水波粼粼,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照射进来,窗外微风吹过水面,樱花瓣随之翩跹起舞,高晓松赞不绝口。
  晓书馆的藏书大约有5万册,以文史哲图书为主,兼具文艺和学术气质。高晓松还特地为此成立了选书团队:“我觉得选书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晓书馆书单里绝大部分是公认的好书。”
  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开书店。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也开了一家培荣书屋。
  “培荣”是汪涵父亲的名字,以父亲的名字命名,是汪涵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尊重,打造书屋的目的,也是来自对社会长久的思考。他觉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内心,就想借着书屋的环境,让大家体验一下阅读的氛围。
  书屋200多平米,两排黑色的实木书柜靠墙而立,屋子中间有两套考究的中式桌椅以供阅读。书屋的藏书有4000余册,都是汪涵的私藏,从中可以看出鲜明的个人阅读品味。你可以在书屋里找到纸质泛黄的《论衡》《国语》,精装的《诸子文萃》,零散的《维摩诘经》和成套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
  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纯粹的阅读环境,书屋一次最多只接纳15名读者,并且不提供预约。即便这样,来看书的人还是络绎不绝,门外甚至会出现排队等待看书的情况。
  刘若英的老公开了一家杂志书店“春风习习”。
  春风习习位于北京市东城长巷,是国内第一家杂志图书馆。图书馆的设计考究,毗邻人造运河,视野开阔,无论天晴或阴雨,白昼或黄昏,读者都可以在此享受温煦阳光,放眼小河垂柳,一览老胡同里的古雅风华。
  书店汇集了400多种国内外杂志,内容涵盖设计、生活美学、建筑、摄影等等。店里的杂志力求与其发售国家做到同步上市,日本时尚和生活方式类杂志更新很快,期数也全。刘若英的老公感叹:现在的实体书店越来越少,他希望通过春风习习这个美好的空间,让阅读这件事变得有仪式感。
  村上春树知道,手稿和唱片背后代表的小说和音乐,会比自己更长久,所以他把自己的手稿和收藏捐出去,妥善保存;高晓松知道,杂书馆里面的书已经够长久,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这样的长久才有价值。开店也好,办图书馆也好,他们都是在追求比生活高一点点的东西,他们是一帮值得尊敬的人。
  我不知道未来的书店或者图书馆,会变成什么样子。想想法国巴黎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吧,这家书店成功打败了时间。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口口相传的风流和传奇像黑夜中的无数颗火种、天空中停止不动的流星,和塞纳河边的那八十平方米狭小空间同时存在。多么温暖啊!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大益文学”)
其他文献
1867年6月19日,当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站在行刑队前,不知道是否会想起他和自己的母亲(苏菲皇太后),在维也纳美泉宫湖畔散步的那个清晨。良辰美景,转眼成空,在行刑队的枪声响起前,马克西米连将自己的帽子,交给了身边的匈牙利厨师,对他说:“请把这个交给我的母后,告诉她,我临死前仍然思念着她。”  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马奈的油画名作《枪毙国王马克西米连》,就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场景。遥远的欧洲哈布斯堡家族的
期刊
贺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书节目主持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20多年媒体从业经历,始终致力于阅读推广,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主持文化读书类节目及近两千场新书发布会和文化沙龙。2016年发起创办公益书吧——“甲骨文·悦读空间”,扎根社区,探索“图书馆+书吧”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三个月后,“甲骨文·悦读空间”被慕名而来的读者誉为“北京最美社區书店”。  林白水故居就在北京联通
期刊
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  一次大战刚结束时,梁任公旅欧归来,就看到前一种精神的不足:那个时候列强竞相掠夺世界,以致打了起来,生灵涂炭——任公觉得东方人有资格给他们上一课;而当时罗素先生接触了东方文明以后,也觉得颇有教益。  现在时间到了世纪末,不少东方人还觉得有资格给西方人上一课。  这倒不是因为
期刊
丁邦海(1961- ),出生于山东淄博,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被誉为“中国肖像刻瓷第一人”。  刻瓷也称瓷刻,是我国一项传统艺术。它以刀代笔,在瓷器釉面上刻錾出活泼优美的绘画。从出土文物考据,东晋就有了原始的刻瓷,明末清初真正构成独具一格的刻瓷艺术。刻瓷制作过程冗长,完成一件作品需经数千以至数万刀的精摹细琢,要破费很多天以至数月的时光,对于制作者来讲,究其终身
期刊
他是戏台上的王者,京剧界的一代大师,风华绝代,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唱法既无腔不新,又无腔不似旧,无论柔曼婉转之音抑或昂扬激越之曲,都惊为天人,让人折服,并于2011年获得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  他是“梅派”艺术的传承人,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曾分别于1989年获得美国纽约林肯美华艺术中心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于2009年获得世界艺术家协会授予“艺术大师奖”和“终身成就奖”。作为艺
期刊
2018年2月18日,大年初三,万家团圆的日子。  这一天,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分局交巡警支队石船公巡大队副大队长杨雪峰在节日值班岗位上执勤遇袭,在颈部、腹部已受致命伤时,他仍死死抓住嫌疑人的手,拼尽全力打落歹徒手中的尖刀,防止伤及群众。  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年仅41岁。  他,用鲜血和忠诚诠释了人民警察的责任和担当,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宁和祥和。  忠魂  “那天是大年初三,家里晚上要招待亲
期刊
请记住我,当我离开  去了那遥远的宁静之地;  当你不再握紧我的手  我不会再欲去还留,犹豫不决。  请记住我,当你不再为我们的未来  日日憧憬  只希望你能記住我;你明白  那时再商议或祈祷为时已晚。  请不要伤心,如果你一时将我忘却,  后来又重新忆起。  因为倘若黑暗和腐朽还残留  我曾挂念的一丝痕迹,  我宁愿你忘却而微笑,  也不愿你铭记而悲伤。
期刊
我手头有些事,预备去一趟山上。这时就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他说今天天气很好,问我是否有出去走走的打算。当听说我要去的地方时,朋友说,那我们一起去好吗,顺便想去你的老家大通看看。  我们在九华半山甘露寺逗留了约一个时辰,接下来,我去办事,他参拜自己感兴趣的寺庙,各个圆满。第二日午后下山,由青阳拐道铜陵,直往大通。  进入大通老街,朋友的相机就开始忙碌了,那条湿滑的石板路,石板路两旁破旧的店铺,那些守着
期刊
从圆明园东门进,右转,经过停车场左转,再走上一段碎石路,就能看到竹篱笆上方的一个箭标上写着“单向街图书馆”。正所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就是北京标志性的独立书店之一—单向街书店。  2006年初,供职于媒体的许知远、吴晓波、于威等13人联合创办了“单向街书店”。书店的名字“单向街”取自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而书店本身也恰如其名,长长的一个走廊,笔直明亮。书店的宗
期刊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离城不过五十华里的路程,不足一小时的行车时间,想回一趟家,往往要超过月里四十的时日,想来也为自己都记不清的烦乱事而丧气。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心头的腻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