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糕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ihai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猪头糕”,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糕点,而是用猪头肉卤汤凝冻成糕状的一种吃食,也称“猪头冻”。猪头肉,可能是猪身上最不讨人喜欢的东西了。吾乡俗语“猪头肉,三不精”,是一种贬义的说法,意指某个人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精通,干不好。但是,正如诗仙李白所云:“天生我材必有用。”猪头如果处理得当,身价立马不凡——猪头糕就是一道很受人欢迎的冬补佳肴。
  猪头糕虽然好吃,但在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老百姓只有等到过年前,才舍得到市场上拎一两个猪头回家做糕。可见,猪头在当时的年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猪头糕的做法不难,只是清理工作琐碎,尤其是刮毛。猪头上除了鬃毛,还有隐藏于那七沟八弯皱纹里的繁多细毛。处理这些毛,非得凝神静气拿着镊子一根根仔细拔除不可。不然,影响口感不说,还会严重影响食欲。此外,猪鼻孔、耳朵内的黏膜污物也务必刮净,以去腥膻。打理好的猪头,用利斧从中间劈开,掏出猪脑,摘去淋巴结,下沸水烫透,再用清水冲净就可以做糕了。
  取一口大锅,将猪头面朝下放入,添水淹没猪头,放入料酒、盐、葱、姜和香料包,先用急火烧沸,撇去脏沫,再用中火慢慢煨炖。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猪头则在锅中“咕嘟咕嘟”地翻滚着。不多时,丝丝肉香从锅盖的缝隙间钻出,渐渐浓郁并蔓延成片,将整个屋子都氤氲得热香腾腾。待猪头煮至肉骨分离时,清理掉汤中的葱姜、香料包,捞出猪头,趁热剔去骨头,并切成块状。
  去骨后的猪头肉块,还需重入锅中,用小火煨烧到汤水融合,放酱油、白糖(白烧可不加),用猛火收汁后,装到一个大钵内,置于户外朝北的窗台上,不多时即凝冻成糕。做猪头糕需要有耐心——从下锅到烧好需焖煮5个小时,急于求成反而做不成。
  过年时,一份美味猪头糕,总是餐桌上最受青睐的佳肴。用刀在钵中轻巧地分出一大块肉冻,细切成长方形的薄片——琥珀色的冻汁衬托着洁白如玉的油膘,纹路清晰的瘦肉穿插其中,于灯光掩映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用筷子夹一片颤巍巍的肉冻入口——猪皮在历经数小时猛火攻、中火熬、微火煨之后,其中的胶原蛋白和猪骨里的骨髓已完全溶解浓缩在凝冻里,那种萦绕唇齿间的香腴,在滑入食道的瞬间,浓烈而不乏柔媚。
  时光如斯,匆匆而过。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各类食品应有尽有的今天,不少往昔美食逐渐淡出了餐桌。但味蕾是有记忆的。至今每到年前,旧时家中洗猪头、煮猪头、拆猪头、吃猪头,那个充满人间烟火的温馨過程,便如同一幕幕珍藏于岁月深处的年味影像,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其他文献
钟宜淳这辈子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颇具个性特色的艺术形象——《刘海砍樵》中的刘母,《小姑贤》中的姚五娘,《讨学钱》中的陈大嫂,《补锅》中的刘大娘等,一个个诙谐幽默,让人拍手叫绝,是一个特别有观众缘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退休后的钟宜淳,写打油诗、习字作画、学英语、跑夜总会演小品、到电视台给戏迷当评委,忙得不亦乐乎,越活越来神。    一    采访中,记者对钟宜淳的打油诗颇感兴趣,她立即打开电脑点击了一首
2010年11月的一天,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院长收到一封来自美国西雅图的信,信是一位叫咪咪(MIMI)的女士写来的。咪咪女士在信中表达了她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痴爱,尤其对敦煌艺术情有独钟,希望能够现场观赏敦煌艺术。樊锦诗被咪咪的热情所感动,在院办公会上研究过此事后,当即给咪咪写了一封回信说,随时欢迎她造访敦煌。  2011年2月,咪咪女士如约而至。樊锦诗院长陪咪咪女士及她的助手参观了敦煌壁画
翟俊杰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功勋导演,曾拍过《血战台儿庄》、《长征》、《大决战》等经典作品。他的儿子翟小兴毕业于中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不但成了年轻新锐导演,还获得演艺界“十大孝子”的称号!    一    翟俊杰今年70岁,是著名军旅导演。毕业于中戏的儿子翟小兴,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翟俊杰认为,要使儿子成器,必须饿其体肤、劳其筋骨,把他锻造成一个坚韧不拔的男子汉。  1996年春节后,翟俊杰受命拍摄
一、试验目的rn本实验为了进一步推进我乡畜牧业发展,加快饲草料基本建设进程,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要求,把我乡发展成为畜牧业大乡.因此建设饲草料基地势在必行,通过采用不同
期刊
毛泽东,1893年出生,湖南湘潭人;陈独秀,1879年出生,安徽怀宁人。两人相差14岁。  1915年初夏,站在从日本归国的海船上,凭栏眺望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凝视着瓜分豆剖、满目疮痍的祖国,陈独秀心潮逐浪高;9月15日,《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在上海群益书社问世,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这一年,毛泽东正在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7月21日1 5时,正在开会,我接到同事发来的短信告之:“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我们《环球飞行》杂志的首席顾问王大珩先生因病逝世了,享年96
经杨振宁先生授权,台湾传记作家江才健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记录了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也描绘了他的儿女之情。在世人眼里,杨先生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事儿:35岁时
我保存着在北京景山学校小学三年级用过的《小学生手册》(简称“手册”)。翻阅“手册”,儿时生活浮现眼前。  1951年12月我出生于北京,6岁时母亲以为早慧,带我去万寿路育英学校考学。谁知面试一问三不知,老师急了,指着墙上毛主席像问:“这是谁宁”答不出。老师又问:“你父母叫什么”?还摇头,只好送幼儿园“回炉”。1959年,我在沙滩东高房小学上一年级。学校生源差,用校长傅宝珍的话说,“周围好的小学把尖
迷迭香又称Rosemary,不少外国女子都用此命名。只觉得这个词的中文翻译很有点“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魑魅和艳迷,有一种百世流芳、天荒地老的感动。曾经有过一瓶迷迭香型的香水,原来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出尘脱俗的清雅,迷迭香的香味幽芳而浓郁,渗着一点点薄荷香,美艳得具攻击性。如果拟人一点,她是麦当娜,属那种不羁的轻狂,而决非奥黛丽·赫本。Rosemary来自拉丁文Rosmarinus,意思是“海洋的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