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构成的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伦理表达的核心内容。两种因子不断抗争和组合,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以“斯芬克斯因子”为切入点,对《相助》中西丽·霍布里克的形象进行剖析,解读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在西丽身上的不同组合和变化,从而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反思人物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相助》 西丽·霍布里克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选择
  一、前言
  《相助》是美国作家凯瑟琳·斯托科特的处女作,自出版以来便好评如潮,稳居美国畅销书榜首。该小说得到了数家权威媒体的联名推荐,还荣获了多项奖项。2011年,同名电影被搬上银幕,并斩获多项大奖。《相助》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托马斯郡的一个小镇为背景,生动再现了那个充满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剑拔弩张的年代。小说中西丽·霍布里克是一个形象生动的反面人物,她是当地女性社区最活跃的领导者,她的丈夫是政界精英。她高傲、冷酷、自私、无情,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喜欢凌驾于他人之上。西丽是小说中一系列矛盾的始作俑者,正是由于她的存在,矛盾才一步步加剧。西丽的存在,体现了斯芬克斯因子中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交锋和角逐。
  二、人性因子战胜兽性因子
  聂珍钊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中指出:“‘斯芬克斯因子’由两部分组成: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的身上,这两种因子缺一不可,但是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因此前者能控制后者,从而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斯芬克斯因子从生理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说明了人善恶共存的基本特点。“人性因子即伦理意识,其表现形式为理性意志。人性因子是人类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化过程中出现的能够导致自身进化为人的因素。只要人性因子存在,就能夠开出人性的花朵。正是人性因子的存在,人才会产生伦理意识,获得人性,从兽变为人。”西丽身上体现出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博弈。西丽从小生长于保守落后的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逊镇,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家乡的传统对她的伦理选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按照杰克逊镇的传统,女性最好的归宿就是结婚生子和相夫教子,西丽严格恪守着这一传统,并把帮助丈夫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和关爱教育子女视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在家庭生活里,西丽关爱丈夫,支持丈夫的事业,积极利用自己的权力拉拢各种关系,为丈夫在将来的选举中赢得更多的选票以取得政治上的成功。她也热爱自己的孩子,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母性的光辉。她总是关心女儿,总是夸赞她是世上最漂亮的孩子,因此,在女儿石楠眼里母亲是高大的甚至是完美的,把她当成自由女神崇拜着;儿子威廉是她心中的“小宝贝”“乖儿子”。跟其他白人母亲相比较,西丽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用深深的爱把孩子们包围,她身上人性因子战胜了兽性因子。
  三、兽性因子战胜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相对,是人的动物性本能的一部分。兽性因子是人在进化过程中的动物性本能的残留,是人身上存在的兽性部分。”人身上善恶并存,体现出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并存和交织。如果人性因子缺失严重,人就会陷入伦理困境甚至会产生伦理意识缺失等问题。在人身上,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是变化的,且表现出不同的组合与变化。“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将导致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不同行为特征和性格表现。形成不同的伦理冲突,表现出不同的道德教诲价值。”由此可见,兽性因子得不到有效的约束,自由意志失去引导,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制约。一旦兽性因子发挥并控制人性因子,人的心智就会受到侵蚀并一步步走向扭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密西西比州有着强大的种族歧视传统。白人文化中固有的优越和独断使得白人高高在上,残忍地欺压着黑人。长期冷漠、敌对的成长环境严重地影响了西丽的人格发展。西丽身上的兽性因子不断膨胀,最终战胜了人性因子,致使她成为一个刻薄、虚伪、无情、极端蔑视黑人的白人贵妇,西丽的人格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一)与白人朋友渐行渐远
  西丽和雯从小就亲密无间,读大学时,两人还同住一屋。后来西丽退学结婚,雯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在思想保守甚至愚昧的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逊镇,人们认为好婚事才是女人最靠谱的归宿,认为女人最体面的工作就是家庭主妇。西丽年纪轻轻就了结婚,养尊处优,生活单调乏味,每天热衷于打桥牌搞联谊,关心谈论的话题永远都是孩子、服饰打扮和左邻右舍。与儿时相比,由于西丽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她身上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失调并产生争斗,使得她和密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造成伦理的困惑。她严格按照当地的传统行事,有着严格的种族等级观念,认为这些神圣不可侵犯。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思想启蒙,无法忍受密友思想上还是一潭死水。西丽通过铁腕统治,把自己打造成一位成功的联盟主席,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所有其他女性都应对她唯命是从。由于西丽伦理身份的错位致使她身上与生俱来的兽性因子不断膨胀,兽性因子占据上风,她无视朋友间的友谊,企图处处让朋友听命于自己。西丽说黑人身上有和白人不一样的病菌存在,因此拟定了一套家庭帮佣守则,就黑人问题,西丽的做法令雯相当反感,西丽认为雯是亲黑分子,两人就此反目为仇。
  西丽的另一个闺蜜伊丽莎白对西丽言听计,视她为主心骨。在西丽的威逼利诱下,伊丽莎白忍受着丈夫的责骂,劝说丈夫挪出为女儿积攒的教育经费来建造一座黑人女佣专用的厕所。西丽诬陷艾碧莲偷窃银器,伊丽莎白听从西丽解雇了艾碧莲。但毫无主见的她渐渐也有所觉醒,最终违抗西丽的唆使,拒绝将艾碧莲送上法庭,不再对西丽唯命是从。西丽渐渐沦为一座孤岛。
  (二)与母亲关系紧张
  西丽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男权统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母女间的伦理关系是扭曲的。在西丽的伦理选择中,斯芬克斯因子失去原有的平衡,在博弈中兽性因子占据上风,西丽的兽性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理性对欲望做出了让步,西丽认为母亲怀特夫人年老不中用了是个负担,因此对母亲相当冷漠。她跟母亲说话时总是冲她喊,要不就是尖声嚷嚷,刻薄地说她瘦得像根电线杆子。母亲生病了,西丽没有给予任何温暖,反而冷言冷语,还想把母亲的佣人明尼挖走做自己的佣人。西丽打算把母亲送入养老院,然后卖掉她的房子,霸占她的银器家产,真是无情至极。因此,母亲率先对她的权威性发出挑战。怀特夫人主动称赞明尼的手艺,甚至在“西丽之夜”的社区慈善拍卖会上,又主动高价拍下明尼制作的蛋糕而让西丽下不了台。关于巧克力蛋乳馅饼事件,她认为那是西丽罪有应得。在母亲眼里,黑人女仆都要比西丽对自己好,她宁愿和黑人女仆站在一起也不愿和西丽为伍。在男权社会里,西丽违背了道德准则,缺乏道德指引,兽性因子不断失控,无视位于社会边缘地位的母亲,走上了抛弃亲生母亲的歧途。   (三)与黑人女仆水火不容
  种族歧视造成的伦理扭曲使得西丽对黑人女仆充满了歧视和仇视,在伦理选择中,西丽身上的兽性因子完全失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西丽就是白人文化霸权的化身,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深入她的骨髓。西丽坚定地认为黑人和白人是不同的。尽管西丽自己是由黑人女佣们抚养长大的,成家后自己的孩子又交给了黑人女佣看护,但她对这些在生活中给予她巨大帮助的黑人女佣,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冷漠和仇视,用明尼的话来说:“西丽·霍布里克就是魔鬼派来的,她一心想要毁掉咱们的日子。”西丽坚定奉行白人至上的理念,对黑人刻薄、挑剔,从不掩饰自己对黑人的歧视,和黑人说话的时候也要把声音抬高三度。她动不动就把女佣炒了,还散布谣言禁止其他白人雇主雇佣黑人女佣,她要对黑人女佣赶尽杀绝。西丽认为不能与黑人女佣共用卫生间,因为那样她们身上的“病毒” 就会感染到家人和孩子身上。她以保护家人健康为由起草了为黑人女佣单独建立卫生间的荒唐提案,竟然还得到了部分白人家庭和当地政府官员的支持。
  当明尼服侍怀特夫人的时候,西丽责怪明尼厨艺不好,没照看好母亲,西丽决意要将自己的母亲送到养老院去,为了养家糊口,明尼只得另谋出路。因明尼挑战了西丽的权威,被兽性因子控制的西丽恼羞成怒,完全失去理性,肆意编造事实,诬陷明尼手脚不干净,到处宣扬明尼是个小偷,致使明尼无法找到工作,生活艰难并因此受到丈夫的毒打。由于西丽过于苛刻仇视黑人,以至于明尼认为给西丽干活还不如给三K党干活呢。
  西丽的女佣月梅为了供双胞胎儿子同时上大学,迫不得已向西丽借钱,可西丽不仅不借,还借故对月梅说教一番,让她学会自力更生。无奈月梅偷了西丽根本不值钱的一个石榴石戒指,兽性因子占据上风的西丽完全丧失了仁慈之心将月梅投入监狱,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延长关押月梅的刑期。
  兽性因子失控的西丽利欲熏心,关心的只是权力政治,她为丈夫的政治选举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她表面上热衷于做慈善,给远在千里之外的非洲小孩捐赠衣服、筹款,实际上是为丈夫在选举中拉得更多的选票。西丽无视身边为自己服务的黑人女佣的苦难,轻视黑人女佣的人格自尊,对她们刻薄无情、阴毒狠辣。西丽伪善的面孔和丑陋的人性暴露无遗,一辈子都要对人辩解自己没吃那个“馅饼”,西丽为自己画地为牢受锢终身。
  四、结语
  长期生活在种族歧视分外严重的密西西比州,兽性因子失控的西丽越来越迷失自我,她身上的兽性因子彻底控制了人性因子。西丽变得越来越专横跋扈,越来越多的曾经視西丽为“保护伞” 的白人太太们厌恶了西丽的独断专行,纷纷开始维护自家的黑人女佣,拒绝在未来的选举中投西丽丈夫的票。西丽只好独自面对一切新的变化。这一改变,似乎在预示着长期以来一直维系着杰克逊白人神话的白人文化霸权正在松动,电台里开始播放鲍勃·迪伦的《变革时代》。在爱、信任和相助下,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渐渐建立起“姐妹情谊”,杰克逊镇的伦理环境在发生变化。我们相信爱最终会消融白人与黑人之间的隔阂,白人与黑人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人性中的“善”必将最终战胜人性中的“恶”。我们也相信爱会指引西丽最终渐渐区分善恶是非,人性因子战胜兽性因子,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成为一个真正伦理存在的人。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8-39.
  [2] 斯多克特.相助[M].唐颖华译.北京:北京城市出版社,2010.
  [3] KATHRYN STOCKETT. The Help [M]. London: Penguin Press, 2010.
  [4]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 2011(6): 1-13.
  [5] 卢云,李雪芹.《相助》中女性身份的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8): 95-96.
  [6] 苏擘,闫红梅.奥斯卡获奖影片《相助》的主题研究[J].电影文学,2012(21): 35-36.
  [7] 范志晓.《相助》的力量——对黑人女性被双重边缘化的挑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8] 郭旭峰.《相助》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姐妹情谊”[J].西江月,2013(21):17-18
  作 者: 艾庆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试图以“冲突”为切入点进入文本,探究主人公主体性冲突的表现,考察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主人公以自戕的形式完成了生命的悲剧性解脱。并结合时代背景,从国民心理、道德伦理和文化形态等角度,分析主体性冲突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关键词:《沉沦》 主体性冲突 悲剧  郁达夫的《沉沦》一直以来颇受争议,学者们往往比较关注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对照,来揭秘作者与文本的隐秘联系,窥视作者的创作
期刊
摘 要:蒋韵是新时期以来涌现出来的诸多山西优秀女作家中特立独行的一位,她用心感知体验世界的力量,用笔探寻触摸爱情的真谛,不遗余力地在小说中建构自我的爱情世界。《隐秘盛开》中的人物穷极一生为爱情献身,她们将爱情视为世界的意义和终极的理想。通过探析作品中的爱情世界,不仅可以领略到小说中纯真执着的爱情之美,也可以由此欣赏到小说文本所传达的对爱情的信仰,进一步体验到爱情的至诚神圣与本真存在之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作为一位当代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独特贡献可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他对人的存在意义和悲剧性内涵的思考在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中有了持续而深入的发展,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共鸣。第二,诗歌修辞技巧和装饰性在叙述中的独到运用,以及以玄理入诗、以玄学思辨来拓展诗歌表现手法的做法,开拓了诗歌表现的领域。此外,欧阳江河与整个中国现代诗歌启蒙传统的接续,也值得关注。  关键词:欧阳江河 修辞
期刊
摘 要: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华人移民母亲和她们的华裔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华人移民母亲和华裔美国女儿的不同形象,体现了东方主义的思想。在故事情节中,母女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反映了中美文化从相互他者走向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喜福会》 东方主义 他者  一、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认为,西方的优越性和东方的次等性是毫无疑问的。在西方人的眼中,东方人是愚昧、无知、野蛮的一个群
期刊
摘 要:阿拉提·阿斯木是当代维吾尔族双语作家,其作品《时间悄悄的嘴脸》采用意识流、复调对话等现代性手法,具有狂欢化风格的语言十分独特。本文将利用巴赫金提出的有关复调小说和对话艺术的相关理论,对小说中的多种对话形式进行分析。主要从人物之间、主人公与自身、主人公与外界和与抽象事物之间的对话等方面,来探寻主人公与作者的全新关系。  关键词:阿拉提·阿斯木 复调 对话  阿拉提·阿斯木是一位维吾尔族的双语
期刊
摘 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加上活力四射的珠三角,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版图特色。岭南方言文化是粤港澳湾区的主流文化,同声同气、共建共荣“一带一路”湾区开放格局与经济文化的核心圈,战略意义非凡。承载百越底蕴的粤方言文化是广府文化的重要标志,粤俗文化传统传承与学校教育发展,是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当前湾区的语用属于粤方言与英语、葡语、国语以及五邑话、客家话与广西白共处一
期刊
摘 要:2006年的影片《巴别塔》(Babel)表达了普遍的隔离这一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除了运用多线索交叉叙事以外,在单个故事的情节点和场景节奏处理上,也突破了好莱坞惯常的叙事原则,如美国故事中表现了一个无法推动事件的反主人公形象等等。本文将从后一种角度入手,探讨影片是如何将隔离这一主题视觉化的。  关键词:隔离 偏见 虚构  在电影中,你只能相信你所看见的。  这是一个关于普遍的隔离与对美国
期刊
摘 要:《摸彩》是20世纪美国短篇哥特小说,自出版起便引发褒贬不一的评价。它也是美国作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被称作20世纪最恐怖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从福柯理论出发,从权力、话语、知识的关系与知识型理论对文章中田园牧歌般却又暗藏杀机的小镇进行分析,探究集体暴力的悲剧发生的根源及规范性权力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摸彩》 雪莉·杰克逊 福柯 权力话语 知识型  一、前言  《摸彩》是美国著名作
期刊
摘 要:村上春树是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此派别推崇“零度写作”,但在村上小说的内容主题和特殊表达方式上,无疑都透露出纸背之后的感情表达,象征寓意,有悖于机械陈述,从而形成“伪零度写作”概念(把真意荫蔽在隐喻之后,运用看似轻盈的文字载体,实则担负了沉重的人生意义)。本文意在归纳村上短篇小说集《再袭面包店》中这些由小见大的细节,简述对于纯粹的零度写作真实存在的异议,进一步探讨形式主义文学背后的思想和文学
期刊
摘 要:曾国祥执导的《七月与安生》上映以来斩获了各大奖项,也开创了中国台湾金马奖两个最佳女主角的先河。导演运用两个女孩的故事,对女性主义展开解读。女性形象是一种父权文化交流的符号,当下主流商业电影或多或少都会将女性身体的视觉形象呈现为色情的消费对象,这是出于性本能,说明了当今社会仍是以男权主义为中心。而《七月与安生》对普遍的男性中心主义发起挑战,弱化男性在电影中的作用,强化女性形象。  关键词: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