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转移分子机制

来源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23r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腺样囊性癌除具有浸润、复发及转移的一般肿瘤特性外,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临床表现就是嗜神经侵袭,其嗜神经侵袭可能是多种因素参与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随着肿瘤嗜神经侵袭机制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分子机制认识越来越多,如果将便于检测的指标筛选出并运用到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实践中,必将推动肿瘤临床诊治策略的进一步完善.现就腺样囊性癌发生嗜神经侵袭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鼻腔黏膜分为呼吸区黏膜和嗅区黏膜,嗅区黏膜由嗅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其中嗅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是气体分子与嗅感觉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地方.嗅黏膜具有动态稳定性.鼻腔鼻窦黏膜的炎性疾病可导致嗅觉障碍发生,其中慢性鼻-鼻窦炎是引起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早控制黏膜炎症反应可有效改善嗅觉障碍的预后.本文围绕鼻腔炎症疾病相关嗅觉障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在麻醉技术尚未应用的年代,很多患者常常宁愿自杀也不愿面对无镇痛手术的痛苦,那时手术时常采用以下方法:①用残忍的暴力强制患者;②手术前使用酒精或鸦片;③使用止血带、冰冻或催眠术。在这一时期,除唇、舌部手术外,其他头颈部肿瘤手术的报道甚少,其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麻醉。即使最合作的患者也难忍手术之痛,一些必要的手术操作非常困难,甚至完全无法实施。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的需要是促进发明、发现的不可或缺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转录后调控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年来其成为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学、基因表达调控机制领域研究的热点,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基因沉默方法,其中尤以非编码RNA中的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与微小RNA(microRNA)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RNAi技术的发展、作用机制、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鼻咽纤维血管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是一种发病率低、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主要受累人群为青春期前及青春期男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性鼻出血和进行性鼻塞,随着肿瘤进展还可出现面部肿胀、复视、眼球运动异常以及其他颅神经受压迫的表现.目前,局限病灶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效果佳;而侵犯范围较广的晚期JNA的最佳治疗方案还存有争议.本文主要就近年国内
对于中晚期喉癌,在手术和放疗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发展存在瓶颈的背景下,随着新型化疗药物的出现,诱导化疗可能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化疗药物的选择、治疗方案、给药途径、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头颈肌是发声、呼吸、吞咽及头颈部运动的重要肌肉.支配头颈肌的神经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后,肌肉发生不可逆性萎缩.卫星干细胞作为肌肉细胞的主要来源,是肌肉再生和修复的关键.目前,神经电极植入和电刺激等治疗肌肉损伤的研究很多,这些治疗方法对肌肉细胞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电起搏器植入能使肌肉的功能获得一定的恢复,但其副损伤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基于肌卫星干细胞在肌肉修复和再生中的重要
多形性腺瘤发生于鼻-鼻窦的很少见,主要表现为单侧鼻塞进行性加重,或无痛性鼻-鼻窦肿块,可伴有涕中带血。局部检查可见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不平,中等硬度,有完整的包膜。瘤体切面呈灰白色或红色,由于结构成分复杂,较易误诊,而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多形性腺瘤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对X线不敏感,故不主张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完整切除是降低复发率的主要措施。术后复发的病例可以再次手术。多形性腺瘤的另一特征
半乳糖凝集素是凝集素超家族中的一个家族,家族个体成员的多价性在发挥不同生物学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参与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细胞黏附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家族个体成员Galectins-3、9可能与变应性炎性反应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就半乳糖凝集素3、9的结构、分布、生物学功能,在变应性疾病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希望能为变应性疾病的防治开辟新的思路。
美国自1789年首位总统就职以来,迄今已有43位总统履职.美国总统的死亡情况均有完整的记录,他们中许多人得享高寿,年过耄耋,其中最长寿者为Gerald Ford,享年93岁.然而Ulysses Grant和Grover Cleveland却饱受头颈部肿瘤的折磨.Ulysses S.Grant是美国第18位总统(1869~1877年).1822年Grant生于俄亥俄州的Point Pleasant,
期刊
很多耳鼻咽喉科医师听说过Gustav Killian.提起Killian,人们便会想起环咽肌上三角(Killian三角)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迄今仍在使用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中的切口和黏膜撑开器.这些荣誉反映了Killian的贡献,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却没有以他的名字命名,因而他对于当今临床医学真正的深远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了.Killian的名望基于他对支气管镜技术的创新,1897年Killian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