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被四表誉达三江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y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光达是新中国装甲兵事业的奠基人,曾任装甲兵第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他领导组建了装甲兵的机关、部队、院校、基地和科研机构,推动了装甲兵部队的正规化建设。
  
  受命组建装甲兵
  
  1949年12月下旬,一野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奉命来到北京,协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起草给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不久,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向军委建议,准备调他去外交部工作。因为许光达曾留学苏联,很适合从事对苏联和东欧的外交工作。但彭德怀认为,军队要现代化、正规化,更需要有专长的军事人才。
  周恩来向许光达征求意见,许光达说:“外交工作我怕不能胜任,还是军队工作熟悉一些。”
  彭德怀说:“战争结束了,军队要成为国防军,要变单一兵种为多兵种,海军、空军要建立起来。陆军里面也要建立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还要加强炮兵,这些都要人去搞。你是不是去搞装甲兵?后半辈子为军队现代化出点力。”
  许光达欣然表示:“军委让我搞装甲兵,我后半辈子一定把心血用在装甲兵上。”
  1950年6月,毛泽东签署命令,正式任命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之中。1951年7月16日,摩托装甲兵司令部改称装甲兵司令部。
  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许光达就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装甲兵事业上。他不止一次地对同志们说:“我们要树立终生为装甲兵建设服务的思想,把我们的聪明才智献给装甲兵事业。”
  当时,虽说4个野战军各有一支装备陈旧的坦克部队,但人数、坦克都不多,坦克全是从国民党部队缴获来的。要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建成一支统一的、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新兵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自己的武器装备,缺乏技术兵种需要的指挥和技术人员,甚至连领导机关都没有,许光达可以说是个“光杆司令”。
  在北京前门外打磨厂胡同一家叫“乡村饭店”的军委临时招待所里,许光达率领几十名干部开始了装甲兵的组建工作。装甲兵起初叫摩托装甲兵,可其组织领导机关里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却是10辆自行车。面对千头万绪的组建难题,许光达从容布置,指挥若定。不到半年时间,就按照中央军委批准的方案完成了从领率机关到坦克部队的整编和组建工作,初步建立了装甲兵这一新兵种。
  上任伊始,许光达先抓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按统一编制整编部队;二是抓干部培养。中央军委批准,把原有坦克部队整编为3个战车师,并陆续组建3个坦克团。
  针对我军4个野战军各有1个坦克大队,坦克皆为缴获之物的现状,许光达对建设装甲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1950年7月14日,他在战车第一师干部大会上提出:“在全军范围内准备编成几个坦克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部队的雏形,加强训练,提高技术,一旦发生战争,我们马上就能够担负战斗任务。”10月,许光达向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递交了题为《为准备一千辆坦克而奋斗》的报告,提出装甲兵部队3年计划,其中每个师有一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由装甲兵党委负责建设。
  
  积极引进苏式装备,
  学习借鉴苏军经验
  
  许光达担任装甲兵司令员之后,把全部时间、精力、心思用到了装甲兵的建设上。他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封锁,要迅速地建设一支强大的装甲兵部队,并出国参加抗美援朝,与装备现代化的美帝国主义军队作战,靠这些破旧、落后的日、美坦克和装甲车根本是不行的;而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低,要使装甲兵部队尽快地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钢铁大军,只能学习拥有上万辆坦克,曾在二战中有辉煌战绩的苏军装甲兵的军事技术与建设经验,只能购买苏联坦克装备。
  1950年9月26日,毛泽东致函斯大林,请苏联于1950年11月末向中国提供各型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468辆,各种卡车、牵引车、修理工程车、充电车等2000余辆,3个大中修工厂的设备,各种轻武器、弹药、器材等,共19个项目。斯大林非常重视。11月上旬,从苏联购买的第一批10个坦克团的装备运抵中国。
  按照许光达的要求,苏军是按编制装备与人员同时运抵中国的,到达长春、四平、北京、徐州等地后,分别与人民解放军3个坦克师的6个坦克团,坦克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团和第一编练基地教练团,开始了“一对一”的交接装备与战备训练。
  这次交接装备与战备训练,许光达提出采取团长对团长、营长对营长、连长对连长、排长对排长,驾驶员对驾驶员,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进行。在苏军的直接帮助下,以建制单位按专业分组,通过翻译人员,手把手地传授专业技术和战术。这次装备交接、学习为期3个月,对干部、战士都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各级指挥员初步领会了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和使用原理。各级司令部机关学会了组织现代化作战的业务知识和组织部队训练的能力。全体乘员初步熟悉了苏式装备的构造、性能,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术。
  学习苏军的经验是多方面的。我军过去从没有机械化的经验,所以技术工作方面的各种制度、管理方法,几乎全部是按照苏军经验去做的。在部队训练、学校教育等各项工作中,也同样采用了苏军装甲兵建设的许多先进经验。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1955年仅装甲兵司令部就翻译了苏军战术教材、射击教程、驾驶教范和各种条令137种、750余万字,出版了113种。在学习苏军经验的过程中,经过装甲兵部队几年的实践,逐步编写出了符合中国装甲兵建设的一套条令、条列、教范和种种规章制度。
  聘请苏军军事顾问是向苏军学习的另一个方面。从1950年至1960年,应许光达的邀请先后到装甲兵机关、院校、部队、工厂工作过的苏军军事顾问共91人。
  
  建立装甲兵学校
  
  装甲兵创立初期,遇到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严重缺乏干部。许光达向来重视军事教育,经装甲兵党委研究,决定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开办坦克院校,培养装甲兵发展所需要的干部。许光达向中央军委提出,装甲兵干部不能从战士中直接提拔,一定要走学校培养这条路。这样,装甲兵成为全军第一支实行院校毕业生当军官的部队。
  许光达在延安时期曾在抗大担任过教育长,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担任装甲兵司令员之后,亲自担任装甲兵院校的院(校)长。
  1950年9月1日,我军装甲兵第一所学校——坦克学校(后改称第一坦克学校)在天津光明电影院召开了成立大会,许光达兼任校长。会后,他视察位于天津马场道的坦克学校临时校址。这里不仅教室、营房、教员和教材严重缺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没有训练场地,装甲兵的实车教学就很难开展。许光达决定报请中央军委另择校址。后来,坦克学校迁到天津大王庄。
  在坦克学校首期学员的开学典礼上,许光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坦克学校的诞生,是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又一创举。建设一支强大的坦克部队,责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肩上。你们要下决心当中国人民的坦克手,当个坦克专家。党给了我们这样的任务,我们就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
  1952年5月,许光达又将步兵第一八四师师直机关、坦克第五二一团等部合编,在长辛店成立了第二坦克学校。学校下辖4个学员大队,1个教练大队,共有工作人员1000多人。接着,许光达又筹备组建了第三、第四、第五坦克学校。9月1日,在第一坦克学校成立2周年之际,许光达到校讲话,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同时特别指出培养出的学员要达到“思想意识健康,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勇敢,顽强,艰苦朴素,有朝气,有学识,有技术,工作称职”。许光达给当时的坦克学校制订了校风规则:“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虚心钻研的学习作风。”多年来,装甲兵诸多院校始终以这4条作为办学方针。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许光达的一个优秀品质和领导风格。他坚持选派优秀干部进装甲兵诸院校深造,同时倡导干部在职自学。20世纪50年代,许光达指示装甲兵各级领导机关建立“军官日”学习制度,给干部自学创造必要的时间条件。他在下基层调查研究、听取工作汇报时,总要提醒他们结合工作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尤其要勤学坦克装甲车辆新技术的知识。他自己更是好学不辍。在机关,只要中央军委没有重要的会议,他都坚持与机关干部一同参加“军官日”学习。只要一到院校,许光达就抽空去教室听课。
  一次,许光达到某坦克学校听射击课。教员讲的是坦克炮反后坐装置的检查问题,让他大惑不解。他问教员:“报告教员,反后坐装置的检查表上的直条线为什么是斜的?它的制作原理是怎样的?”教员认真地在黑板上画图解答,然后问他:“懂了吗?”许光达站起来回答:“懂了。”坐下后,他又抓紧做了笔记。进了课堂,许光达跟普通学员一样,总是那么认真,专心致志。
  
  在朝鲜战场实地考察
  
  1950年10月1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但是,刚刚组建的人民装甲兵要不要参战,与强大的美军一决雌雄?关键时刻,毛泽东再次下定决心:“往娘怀里躲的崽没出息,要在战斗中建设装甲兵!”为支援志愿军,装甲兵党委作出决定:要求部队在3个月内完成一年的训练任务,迅速掌握基本技术,随时准备入朝参战。为此,许光达率领机关参谋人员深入到基层部队蹲点,帮助部队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改革训练方法,突出重点、难点,提高训练质量。
  从1951年3月10日至1953年7月27日,坦克一师、三师和二师大部,坦克独立一团、二团、三团、六团以及步兵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四十六师、四十七师的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分3批轮流赴朝,并相继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的防御作战、1953年春季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的反击战役。其中,坦克一师以辉煌的战功显示了中国“王牌”装甲部队的实力,为刚刚组建的人民装甲兵赢得了国际军事界的惊叹和尊重。
  为了及时总结年轻的装甲兵部队以战代训的经验,许光达决定到朝鲜战场实地考察。1951年4月,他驱车前往在前线作战的装甲兵先遣团。途中,看到十几辆美国坦克燃烧着。一名防空哨兵说,这是我军缴获的美军坦克,敌军怕我军修复使用,一次次前来轰炸。许光达感到十分惋惜,对随行人员说:“这是个教训,应该组织一支徒手坦克部队入朝,配备足够的修理工,用缴获的敌人坦克来装备自己。”然后,许光达来到先遣团驻地。许光达的突然到来,让坦克团指战员们感到分外高兴。许光达顾不上休息,执意要先看看部队。我军各坦克连部分散配置在长满松树的山沟里,并作了伪装。许光达走到一辆坦克前,只见车体下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坑,乘员们正蹲在里面做着什么。许光达问战士们:“你们在坦克底下做什么?”坦克团团长王怀庆介绍说:“这是地窝子。白天,乘员们在里面保养机件,做战斗准备;晚上,在里面睡觉,既可以防空袭,又可以随时从安全门进入车内,立即投入战斗。”许光达高兴地说:“好,是个创造。”许光达在这个坦克团住了3天,把全团的十几个连队都跑遍了。
  在考察中,许光达要求坦克部队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大胆使用坦克作战,不要怕打坏。许光达在朝鲜前线搞调查研究,总结了铁路输送坦克、履带行军、技术保障和战场坦克分队政治工作等经验,获取了有关组建有战斗力的中国装甲兵的丰富知识。
  
  “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
  
  许光达常说:“我们大家都来自步兵,是步兵的优秀指战员,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战术技能,而缺的是文化和技术,缺少这两条,就不能使手中的武器发挥应有的作用,那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装甲部队了。”朝鲜战场之行,使许光达更实际更深刻地看到了技术在装甲兵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技术工作,离开了技术工作,既无建设可言,也就没有装甲部队。”
  1951年4月,许光达以装甲兵党委名义签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工作建设与消灭损坏武器机件的指示》,并强调指出:“坦克部队的建设,现在处在一个极严重的关头,这就是技术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不能前进。”此后,他又尖锐地指出:“装甲兵是由高度机械化、摩托化的部队组成的。熟练的使用、保养、管理和掌握这些装备的技术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性能,不能熟练地掌握它,就等于一堆废铁,是毫无用处的。不掌握技术,坦克部队是建设不起来的。”从此,许光达号召装甲兵的所有干部都要学习掌握坦克技术,成为内行。
  为了督促检查部队的学习情况,许光达和苏联顾问专程来到了驻徐州的某坦克部队。有一天,他和苏联顾问亲临训练场,考核团以上干部的想定作业。来自淮海战场上的全国特级战斗英雄、某坦克团团长赵明奎,在搞想定作业时,由于文化低,众多的符号记不清楚,而他又童心未泯,把坦克行军的符号画成一些小王八。苏联顾问看不懂这些符号,便问翻译:“这是什么符号?”俄语翻译也搞不清这是些什么符号,说:“这像一群爬行动物。”周围的人大笑起来。
  苏联顾问勃然大怒,当即让许光达撤掉赵明奎团长的职务。许光达又气又好笑,气的是在正规化建设中,团长竟然如此;好笑的是他熟悉我们的干部,出身贫苦,参加革命战功卓著却苦于没多少文化。赵明奎曾是淮海战场上用迫击炮抛射炸药包的功臣,在一只眼睛被打瞎的情况下,仍完成了任务,成为全国的特级战斗英雄。尽管他功勋卓著,但苏联顾问却不了解。许光达几经周旋,才保住了赵明奎的团长职务。许光达严肃地批评了赵明奎,同时又送他去学习文化,迎头赶上。
  许光达从朝鲜战场考察回来,根据先遣坦克团的干部情况,认为干部必须先经过院校培养,不要由义务兵直接提拔干部。他向中央军委建议并给装甲兵干部部部长郭萍写信,催问此事:“郭萍同志:关于部队不要把义务兵直接提升为排长和指挥与技术干部,不要交叉提拔问题,请你们打报告给总政,通知全军,不知你们办了没有?许光达6月4日。”
  许光达亲自带头到坦克学校学习坦克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体会坦克的特点,亲自主持编写和审定了装甲兵战斗条令及教程、教范和教材。一次,他到某坦克学校学习驾驶。这天天气很热,教员为照顾他,劝他开窗练习驾驶。许光达说:“打起仗来难道也能开窗吗?”驾驶练习结束后,年轻的教员都汗流浃背了,而他却还要参加保养车辆。教员听说许光达战争年代负过伤,又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便劝他说:“司令员,您这么大年纪,这么认真干吗?尝一下驾驶坦克的滋味就行了。”许光达拍拍教员的肩膀说:“我是装甲兵司令员啊,不懂点军事技术,怎么去领导部队呢?再说,我也是装甲兵的普通一兵啊,为什么不能干这些事呢?”
  一次,在上实车驾驶课时,许光达开着坦克在起伏的跑道上前进。他动作有条不紊,手拉操纵杆,脚踏油门,坦克加速向下坡冲去。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斜坡,许光达还未来得及把坦克调整过来,坦克便顺着斜坡驶下去了。还好,坦克没翻过去,停在一个很陡的斜坡上。这个意外情况可把教员吓坏了,他对许光达说:“首长,您下车,我把坦克开过去。”许光达说:“不,我开上来的,我还要把它开下去。在这里我不是首长,是你的学员。”说完,许光达屏住气,硬是把坦克从斜坡上开了过去。正是在许光达的感召影响下,广大装甲兵官兵学军练武蔚然成风。因此,装甲兵官兵的军事技术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战斗力显著增强。
  1953年3月20日,许光达在装甲兵技术部长会议上,针对部队实际情况,提出了“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的号召。1960年3月31 日,经他审定,颁发了我军装甲兵第一部《技术工作条令》。7月10日,总参向全军颁发了《中国人民装甲兵技术工作条令》。至此,装甲兵的技术工作第一次用自己的条令加以规范,促进了装甲兵技术工作建设,有力地保障了部队的战备和训练。
  
  历史终将铭记许光达的名字
  
  为了改善坦克部队武器装备,许光达本着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一方面积极组建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大力开展坦克装甲兵技术研究,同时商同国防工业部门抓紧筹建各种类型的坦克制造厂。1956年,装甲兵党委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在今后十二年内(1956-1967)发展坦克的研究项目之意见》,被列入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从此开始了新中国坦克装甲车辆国产化的创业历程。1957年,许光达两次向中央军委写信,提出对发展坦克工业,实现陆军现代化的意见,建议加强步兵机械化的比重,并建议计委明确给二机部以1959年出车的任务。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技术和原材料被全部封锁,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此时,我军的坦克制造工业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8年12月25日,我国第一台自行制造的T-54A型中型坦克出厂,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1959年,第一批国产坦克出厂装备部队,从此,我国装甲兵的武器装备走上了国产化发展道路。1959年国庆10周年大典,许光达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由国产坦克组成的坦克车队隆隆驶过。那一刻,许光达心里充满了自豪。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爆发。林彪诬陷贺龙搞“二月兵变”,把许光达也冠以“兵变总参谋长”的罪名。1967年1月16日,造反派抄了许光达的家,并将他非法关押。在忍受了长达18个月之久的摧残折磨后,许光达含冤逝世。家属在清理他的遗物中,发现在《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他用刚劲的笔法写道:“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千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其他文献
艾国祥 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2月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市,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研究员,1990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相传在远古时代,我国北部一座巍峨的大山上,有一个名叫夸父族的巨人氏族,首领夸父身强力壮。有一年,天大旱,夸父看到人们饱受烈日炙烤,就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
期刊
2006年4月22日,是平江起义参加者、原铁道兵司令员李寿轩100周年诞辰。  1926年,离开老家邵东流浪到沅江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的李寿轩,不堪黑心店老板欺压盘剥,毅然投奔彭德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7月,他跟随彭德怀参加平江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随部队上了井冈山。    在开辟和保卫井冈山、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岁月里    1929年1月初
期刊
李小鹏完全档案:  长沙市人,1981年7月27日出生,身高1.61米,体重52公斤。启蒙教练:邱琦。省队主管教练:易树基。国家队主管教练:陈雄。5岁开始在湖南省长沙市体校练习体操,1988年进入省体操学校,10岁进入湖南省体操队,15岁进入国家体操集训队。  1997年,获瑞士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全国八运会自由体操冠军;1998年,获日本世界杯总决赛自由体操冠军、双杠冠军,全国体操锦标赛
期刊
我是从1992年10月起任郑培民秘书的。当时,郑培民刚刚走上省政府副省长岗位,我是他到省里工作的第一任专职秘书。1996年初,我调到省政府办公厅社会发展处任处长,离开了郑培民。离开之前我想,当了三年半专职秘书,怎么着也得为郑培民的为官为人总结几句话。  有一次,在陪郑培民散步时,我对他说:“我当了您3年多专职秘书,没为您做过什么特别的事,近来我为您选了两句诗,请一个书法名家写好了,送到了您家里,不
期刊
周恩来深恶痛绝官僚主义    1973年9月9日夜,第二届亚洲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结束,各国运动员和某国政府代表团乘巴基斯坦航空公司一架波音飞机回国。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后不久,一个发动机着火。机长立即请求地面指挥,要求返航降落。由于飞机起飞时全载重,油箱是满满的,着陆易爆炸,机长便同时请求先在空中放油。  塔台指挥员不敢作主,报告机场值班领导。值班领导不熟悉业务,不敢批准,就向民航总局请示。民航总局好
期刊
毛泽东有关湖南的几幅题名    《湖南日报》原名《新湖南报》,酝酿于1948年底,1949年三四月间,郭小川专程到北京胡乔木处,请他转请毛泽东为《新湖南报》题写报头。这一报头启用于1949年8月15日《新湖南报》第一期。13年之后,毛泽东又第二次为《新湖南报》题写报头。1964年7月29日,毛泽东提议《新湖南报》改为《湖南日报》,并题写了报头。10月1日,《新湖南报》改名为《湖南日报》。  196
期刊
杨虎城三次离部出走    爱国将军杨虎城的传奇军事生涯中,曾有过三次离开所部出走的经历,其原因各异,结果亦不相同。  怀愧疚悄然离部  1926年4月,时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的杨虎城率部进入西安,会合其他国民军李云龙部和陕西陆军第四师卫定一部共近万人,抵御直系军阀吴佩孚委任的陕甘剿匪总司令刘镇华所部7万人的围攻。  11月28日,冯玉祥、于右任领导的国民军联军来援解除了西安之围。  西安保卫战
期刊
1950年,岳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在岳阳楼附近修建烈士纪念亭。岳阳县委、县政府责成县建设科负责纪念亭的建造工作,县民政科负责征集革命烈士姓名。  当时,建造纪念亭问题不大,最困难的是征集烈士的名录。因为许多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查找起来十分困难。为此,岳阳县民政科先后向全县各区、乡逐一发函,由各区、乡、村逐级逐户询问征集,并审查甄别。历时大半年,方才征集到410名烈士姓
期刊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不乏以教导师为番号的部队。湘鄂西、鄂豫皖、江西、陕甘宁苏区以及长征中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里,都曾存在过。其中,就建制、影响力等而言,尤以中央红军的几支教导师最为有名。  红一方面军教导师  1932年8月,军委在兴国竹坝召开会议,决定红三军与十五军分别归建于以前隶属的第一、五军团。与此同时,原由红四军十三师改编的红十五军四十五师,隶属红一方面军总部直辖,易名教导师。原师长寻淮
期刊
1968年9月14日,星期六,13时许。刚读三年级的11岁的戴碧蓉吃过午饭,正在离家不远的株洲火车站调车场附近挖野菜。突然,“哐当”一声撞击,车道上一列溜车顺着斜坡飞快地溜过来,将与停放在同一车道上的几节车厢编组在一起。而这时,3个四五岁的小孩正在轨道上低头玩耍,溜来的车厢离他们只有几十米远,情况万分危急!戴碧蓉惊叫着跑过去:“火车来了,快走开!”但3个孩子全然没有察觉面临的灭顶之灾!戴碧蓉一边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