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能肆意印钞票吗?
美联储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利器是公开市场操作,即买卖国库券等政府证券。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对证券买入或卖出下指令,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作为国内交易柜台执行公开市场操作。为了评估经济和金融状况,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在每次会议后,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国内交易柜台发出买入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指令,而买入还是卖出则取决于委员会对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应当扩大、缩小或是维持现状的判断。
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政策工具之一,就是公开市场操作。
假如美联储认为当下经济有紧缩的风险,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那么美联储会向会员银行购买有价证券,以等额的美元购得这些证券后,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就会自然增加,而这些证券会成为美联储制定下一轮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资料。
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会导致市场利率出现下降,投资额度增加,经济开始增长。
相反,假如美联储认为当下经济有泡沫风险,需要适度减少货币供给时,出售有价证券给会员银行便会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联储会员银行通常会用准备金购买证券,准备金就会相应减少,为了保证身为联储会员的资格,会员银行必须减少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法定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操作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立竿见影的货币工具,它对货币市场有着极其迅速的控制力,同时又具有相当充分的主动性,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不同而主动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公开市场操作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它等于是将联储有价证券与流通中的美元挂钩,持有这类证券的联储体系只要通过这一操作,就可以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流通货币与准备金之和),功能实质上等同于货币的发行和回笼。

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一个专门的市场运作机构,设立专门的公开市场委员会来决定公开市场操作中的重大问题,这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2.形成公开市场操作的一级交易商制度。在具体的运作中,一级交易商制度对美联储政策意图的传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操作的频率很高,几乎达到每天操作的程度。
美联储正是通过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始于一战结束之后的那段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联储逐渐将其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将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作为辅助工具。
在建立公开市场政策方面,公开市场委员会开始考虑贴现率对利率和银行获得准备金能力的影响,但是公开市场委员会无权改变贴现率,这也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理事会负责批准贴现率以对周期性变化作出的调整,并偶然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以给出政策立场变动的信号。但是这些变动同20世纪30年代相比幅度要小得多,公开市场操作也减缓了经济对准备金的冲击。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证券交易部在每天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将操作目标集中在自由准备金a和货币市场,而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准备金可获得性的指示器,在这些年里起了有限的作用。
首先,从自由准备金来看,相对高水平的自由准备金被认为代表了宽松的环境,在宽松环境下,扩张银行信贷是有利的;相反,高的净借入准备金水平被认为是有助于制定限制性政策,它会使银行信贷持续收缩,从正面讲,它可以预防盲目扩张带来的危害,例如预防泡沫的出现。
其次,由于公开市场委员会将货币市场条件作为关注的焦点,所以证券交易部要观察每日的市场变化情况,以决定是否要对自由准备金估计量所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即关注市场状况并及时作出反应。如果银行缺少准备金,就会出售短期国库券等次级有价证券,并推动短期国库券利率上升。
银行有时候也会削减对交易商的贷款,因此使交易商融资更加困难。证券交易部官员监督短期国库券利率、交易商融资成本以及证券交易部针对有关证券存贷上融资困难所作出的评论,通过监督这三个方面的信息,来权衡是否对自由准备金估计量作出反应。自由准备金被定义为超额准备金减去从贴现窗口的借入准备金,如果这个值为负值就是净借入准备金,正值则为自由准备金。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银行在负债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引入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这一变化意味着即使当银行没有自由准备金时,如果他们愿意从其他银行积极地投标运作基金,也能扩张信贷。这种行为使作为银行信贷增长指示器的自由准备金信号不再那么准确。
之后由于财政赤字导致通胀率开始上升,美联储和学术界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通胀率上升起到了作用。他们对当时的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假设提出了质疑,这些假设包括从自由准备金和银行信贷到经济扩张和价格稳定的最终政策目标的联系。
数量方法日益应用于检验在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有些研究表明,应更多地注意货币增长和总准备金或货币基础的行为。作为对这些观点的回应,FOMC扩大了政策的中间指示器目标。FOMC指令继续把目标集中于银行信贷,但增加了货币总量增长、商业条件和准备金基础等指示器指标。自由准备金继续充当政策操作的主基衡量指标,但是,联邦基金利率作为货币市场条件的指示器表现了日益突出的地位。

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压力导致70年代初的许多新政策的出现。美国的通货膨胀使官方持有的黄金外流,导致钉住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1970年,联储正式采用试图逐渐降低通货膨胀的货币总量目标。制定和执行货币总量目标的技术逐渐形成,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联储常常对这一程序进行实验和纠正。这一过程一直到1979年10月才逐步形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确定中间货币总量目标,如货币总量超过或低于目标值的话,就促使联邦基金率上下移动;将联邦基金率作为货币市场条件的指示器,成为每天公开市场操作的操作目标;自由准备金在这里只起次要作用。 日益活跃的联邦基金市场使得联邦基金利率成为可行的目标。银行信贷作为辅助性中间目标,其重要性日益下降。自由准备金充当了准备金存量的指示器,它被用来衡量联邦基金率是否保持在理想的水平。
证券交易部使用准备金总量的预测值来衡量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和幅度是否恰当。而后,随着美联储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操作目标也开始不断变化。
1979~1982年,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中间目标是货币总量,操作目标是非借入准备金;1983年至今,其操作目标为借入准备金或联邦基金率,中间目标为多种经济变量的综合目标体系。
公开市场操作有在银行系统中注入或抽出准备金的作用。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银行获得准备金的能力和成本,从而影响经济中的货币数量和信贷流动。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可控性强、灵活性强、政策传导机制明确、时效性强的特点。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美联储对银行准备金的供给,从而影响准备金的价格——联邦基金利率。
美联储在银行间市场购买证券,贷记售出机构的账户,增加了银行系统准备金的供给。相反,售出证券,借记购买机构的账户,减少了准备金的供给。相比之下,当金融机构、商业企业或个人之间有交易时,只是将准备金余额在他们之间再分配,而没有改变总量。
公开市场操作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国内操作室通过美联储公开市场交易账户进行,主要操作对象是可交易的美国国库券和联邦机构证券。联邦机构证券只占很小一部分,自1981年开始,美联储已经不再从二级市场上永久性买入联邦机构证券。可交易的美国国库券分为期限在26周以下的短期国库券、1到10年的中期国库券和10年以上的长期国库券,另外还有期限在5、10和20年的保值国库券。
贴现率:美元的价格
贴现率是美联储对银行机构贷款的短期利率。作为“银行的银行”,当银行需要现金时,美联储通常贷款给银行。银行在需要贷款时,可以在当地的地方储备银行从贴现窗口申请到资金。美联储提供三种不同类型的贷款:初级、次级和季节性信贷。贴现率水平通常在整个系统都是一致的,并且必须由理事会批准。理事会为了减少货币供应量将会提高贴现率,为了鼓励信贷则会降低贴现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贴现窗口是美联储给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借钱的一个窗口,是美联储直接向存款机构提供流动性货币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贴现窗口分为三类:一级或初级账户(primary account),二级或次级账户(secondary account)和季节性账户(seasonal account)。
一级账户主要是向经营状况稳健良好的存款机构提供短期(通常是隔夜)贷款,贴现率一般就是指一级账户的贴现率。
信用等级较低的存款机构可以向二级账户申请贷款,二级账户的贴现率高于一级账户。季节性账户的主要针对对象是中小型存款机构,尤其是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季节性波动的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缺少进入全国性货币市场融资的渠道,需要得到帮助来解决一年中由于季节性波动引起的资金困难。
信用等级高的商业银行一般可以靠抵押的方式从美联储获得直接贷款,贷款利率一般为联邦基金利率加100个基点。在通常的情况下,存款机构只有在出现流动性危机时才通过贴现窗口借款。贴现窗口的地位不如公开市场操作。
2003年,美联储明确规定把贴现率从低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0.5%提高到超过1%,再贴现率的变动只能影响那些符合再贴现资格的商业银行,再通过它们的超额准备余额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因为能够获得再贴现资金的商业银行有限。仅仅从理论上讲,这些资金不能拆出牟利,这就阻断了再贴现率下降的扩张性效应。
假如再贴现率上升,愿意还款的商业银行不一定会有很多,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紧张也比较有限,其紧缩性效应也难以完全作用到位。在这个意义上,美联储的再贴现调节手段受限制因素较多,远不及调节联邦基金利率那样直接有效。
金融危机发生前,商业银行由于担心向美联储再贴现会引起市场对银行经营状况的怀疑,所以贴现窗口的交易额很低,每天平均为2亿美元。2007年8月危机发生后,日平均贷款额也仅为10亿左右。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对贴现利率进行了调整,自2007年底至2008年底,美联储累计下调贴现利率575个基点,并将贴现利率同联邦基金利率间的差距由100个基点下调至25个基点。
此外,美联储在危机恶化之前还曾多次放宽可接受贴现票据的范围,以帮助受困的金融机构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融资,这些票据的范围包括政府债券、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外国政府债券、资产抵押债券、商业地产抵押债券、住房抵押债券和住房抵押结构化债券等。
由于在正常情况下,非银行间市场是美国家庭和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来源,而向金融机构贷款还不能直接解决这些市场的流动性减少的问题。所以美联储扩充接受的抵押品的范围对提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意愿,进一步帮助非银行间金融市场恢复稳定起到良好的作用。
法定准备金:牵一发而动全身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按要求存放在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理事会在法律规定的具体限额内对法定准备金水平的设定进行管理。单家银行按照在银行交易账户上的货币数量来计算准备金。理事会可以通过增加法定准备金来减少货币量。相反,理事会可以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而增加货币数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国家。1935年美联储获得了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利,使得存款准备金制度正式成为了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之一。通常来说,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存款机构以现金或存款形式,提取吸收存款中的一定比例放入中央银行的账户,来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及资金清算需要。商业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必须上缴的准备金与吸收的存款之间的比例即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影响商业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水平,进而影响其可以放贷的资金额度,并通过货币乘数影响商业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所能派生的存款和创造的货币,最终对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之则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向银行体系供给准备金的方法有两种:
1.通过贴现窗口提供贷款和通过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通过贴现窗口获得的准备金称为借入准备金,美联储通过贴现窗口直接向符合条件的吸收存款型金融机构提供准备金,美联储决定机构获得贴现窗口贷款的规则和贷款的利率贴现率,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取决于吸收存款型金融机构主动借入,当然它也受美联储规定的贴现率水平和获得贴现窗口贷款的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而言,银行仅仅在用完所有其他正常渠道的资金后,才会通过贴现窗口贷款满足流动性的需求,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对这种资金供给渠道的使用。此外,虽然美联储会为贴现窗口贷款者的身份严格保密,但大多数银行仍然担心使用贴现窗口贷款会被其他市场主体获知,因为使用这种贷款是银行本身财务状况出现问题的表现。因此,通过贴现窗口供给的借入准备金数量通常只占准备金总供给的很小一部分。
2.非借入准备金。虽然非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取决于种种因素,且大多数因素不在美联储的日常控制之下,但美联储仍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准备金的供给。当美联储通过纽约分行市场操作室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时,用准备金交换债券,非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就增加;相反,当美联储通过纽约分行市场操作室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时,用债券换回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就会减少。换句话说,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而调整非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增加或减少吸收存款型金融机构在美联储的准备金余额。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在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可以同时对所有存款性机构产生影响,这一点是具有平等性的。此外,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强的影响,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力度大、可以迅速而直接地到达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工具,而且中央银行具有调节的自主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不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金融工具而言威力较大,一旦实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强的影响,这容易造成经济动荡,因此不适用于日常操作,只限用于非常时期,例如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来应对市场巨变。
次贷危机爆发后,为增加受困金融机构收入并提高市场效率,美联储于2008年10月6日宣布,改变以往对准备金不支付利息的政策,开始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
这项声明让存款机构可以按日从美联储获得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按照规定,向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同期联邦基金平均利率低10个基点,可以用来弥补存款机构的机会成本;对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联邦基金利率低75个基点,但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做是为了为联邦基金市场利率的波动设置一个下限。
目前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均为0.25%。对存款准备金付息的做法,一方面增加了美联储账上的存款,另一方面也为其货币政策的操作增加了一种新的手段。经过对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美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直线增长,达到历史最高值。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操作,应该说美联储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上已经没有太多可操作空间。
美联储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利器是公开市场操作,即买卖国库券等政府证券。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对证券买入或卖出下指令,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作为国内交易柜台执行公开市场操作。为了评估经济和金融状况,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在每次会议后,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国内交易柜台发出买入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指令,而买入还是卖出则取决于委员会对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应当扩大、缩小或是维持现状的判断。
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政策工具之一,就是公开市场操作。
假如美联储认为当下经济有紧缩的风险,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那么美联储会向会员银行购买有价证券,以等额的美元购得这些证券后,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就会自然增加,而这些证券会成为美联储制定下一轮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资料。
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会导致市场利率出现下降,投资额度增加,经济开始增长。
相反,假如美联储认为当下经济有泡沫风险,需要适度减少货币供给时,出售有价证券给会员银行便会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联储会员银行通常会用准备金购买证券,准备金就会相应减少,为了保证身为联储会员的资格,会员银行必须减少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法定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操作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立竿见影的货币工具,它对货币市场有着极其迅速的控制力,同时又具有相当充分的主动性,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不同而主动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公开市场操作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它等于是将联储有价证券与流通中的美元挂钩,持有这类证券的联储体系只要通过这一操作,就可以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流通货币与准备金之和),功能实质上等同于货币的发行和回笼。

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一个专门的市场运作机构,设立专门的公开市场委员会来决定公开市场操作中的重大问题,这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2.形成公开市场操作的一级交易商制度。在具体的运作中,一级交易商制度对美联储政策意图的传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操作的频率很高,几乎达到每天操作的程度。
美联储正是通过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始于一战结束之后的那段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联储逐渐将其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将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作为辅助工具。
在建立公开市场政策方面,公开市场委员会开始考虑贴现率对利率和银行获得准备金能力的影响,但是公开市场委员会无权改变贴现率,这也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理事会负责批准贴现率以对周期性变化作出的调整,并偶然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以给出政策立场变动的信号。但是这些变动同20世纪30年代相比幅度要小得多,公开市场操作也减缓了经济对准备金的冲击。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证券交易部在每天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将操作目标集中在自由准备金a和货币市场,而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准备金可获得性的指示器,在这些年里起了有限的作用。
首先,从自由准备金来看,相对高水平的自由准备金被认为代表了宽松的环境,在宽松环境下,扩张银行信贷是有利的;相反,高的净借入准备金水平被认为是有助于制定限制性政策,它会使银行信贷持续收缩,从正面讲,它可以预防盲目扩张带来的危害,例如预防泡沫的出现。
其次,由于公开市场委员会将货币市场条件作为关注的焦点,所以证券交易部要观察每日的市场变化情况,以决定是否要对自由准备金估计量所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即关注市场状况并及时作出反应。如果银行缺少准备金,就会出售短期国库券等次级有价证券,并推动短期国库券利率上升。
银行有时候也会削减对交易商的贷款,因此使交易商融资更加困难。证券交易部官员监督短期国库券利率、交易商融资成本以及证券交易部针对有关证券存贷上融资困难所作出的评论,通过监督这三个方面的信息,来权衡是否对自由准备金估计量作出反应。自由准备金被定义为超额准备金减去从贴现窗口的借入准备金,如果这个值为负值就是净借入准备金,正值则为自由准备金。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银行在负债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引入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这一变化意味着即使当银行没有自由准备金时,如果他们愿意从其他银行积极地投标运作基金,也能扩张信贷。这种行为使作为银行信贷增长指示器的自由准备金信号不再那么准确。
之后由于财政赤字导致通胀率开始上升,美联储和学术界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通胀率上升起到了作用。他们对当时的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假设提出了质疑,这些假设包括从自由准备金和银行信贷到经济扩张和价格稳定的最终政策目标的联系。
数量方法日益应用于检验在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有些研究表明,应更多地注意货币增长和总准备金或货币基础的行为。作为对这些观点的回应,FOMC扩大了政策的中间指示器目标。FOMC指令继续把目标集中于银行信贷,但增加了货币总量增长、商业条件和准备金基础等指示器指标。自由准备金继续充当政策操作的主基衡量指标,但是,联邦基金利率作为货币市场条件的指示器表现了日益突出的地位。

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压力导致70年代初的许多新政策的出现。美国的通货膨胀使官方持有的黄金外流,导致钉住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1970年,联储正式采用试图逐渐降低通货膨胀的货币总量目标。制定和执行货币总量目标的技术逐渐形成,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联储常常对这一程序进行实验和纠正。这一过程一直到1979年10月才逐步形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确定中间货币总量目标,如货币总量超过或低于目标值的话,就促使联邦基金率上下移动;将联邦基金率作为货币市场条件的指示器,成为每天公开市场操作的操作目标;自由准备金在这里只起次要作用。 日益活跃的联邦基金市场使得联邦基金利率成为可行的目标。银行信贷作为辅助性中间目标,其重要性日益下降。自由准备金充当了准备金存量的指示器,它被用来衡量联邦基金率是否保持在理想的水平。
证券交易部使用准备金总量的预测值来衡量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和幅度是否恰当。而后,随着美联储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操作目标也开始不断变化。
1979~1982年,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中间目标是货币总量,操作目标是非借入准备金;1983年至今,其操作目标为借入准备金或联邦基金率,中间目标为多种经济变量的综合目标体系。
公开市场操作有在银行系统中注入或抽出准备金的作用。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银行获得准备金的能力和成本,从而影响经济中的货币数量和信贷流动。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可控性强、灵活性强、政策传导机制明确、时效性强的特点。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美联储对银行准备金的供给,从而影响准备金的价格——联邦基金利率。
美联储在银行间市场购买证券,贷记售出机构的账户,增加了银行系统准备金的供给。相反,售出证券,借记购买机构的账户,减少了准备金的供给。相比之下,当金融机构、商业企业或个人之间有交易时,只是将准备金余额在他们之间再分配,而没有改变总量。
公开市场操作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国内操作室通过美联储公开市场交易账户进行,主要操作对象是可交易的美国国库券和联邦机构证券。联邦机构证券只占很小一部分,自1981年开始,美联储已经不再从二级市场上永久性买入联邦机构证券。可交易的美国国库券分为期限在26周以下的短期国库券、1到10年的中期国库券和10年以上的长期国库券,另外还有期限在5、10和20年的保值国库券。
贴现率:美元的价格
贴现率是美联储对银行机构贷款的短期利率。作为“银行的银行”,当银行需要现金时,美联储通常贷款给银行。银行在需要贷款时,可以在当地的地方储备银行从贴现窗口申请到资金。美联储提供三种不同类型的贷款:初级、次级和季节性信贷。贴现率水平通常在整个系统都是一致的,并且必须由理事会批准。理事会为了减少货币供应量将会提高贴现率,为了鼓励信贷则会降低贴现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贴现窗口是美联储给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借钱的一个窗口,是美联储直接向存款机构提供流动性货币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贴现窗口分为三类:一级或初级账户(primary account),二级或次级账户(secondary account)和季节性账户(seasonal account)。
一级账户主要是向经营状况稳健良好的存款机构提供短期(通常是隔夜)贷款,贴现率一般就是指一级账户的贴现率。
信用等级较低的存款机构可以向二级账户申请贷款,二级账户的贴现率高于一级账户。季节性账户的主要针对对象是中小型存款机构,尤其是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季节性波动的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缺少进入全国性货币市场融资的渠道,需要得到帮助来解决一年中由于季节性波动引起的资金困难。
信用等级高的商业银行一般可以靠抵押的方式从美联储获得直接贷款,贷款利率一般为联邦基金利率加100个基点。在通常的情况下,存款机构只有在出现流动性危机时才通过贴现窗口借款。贴现窗口的地位不如公开市场操作。
2003年,美联储明确规定把贴现率从低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0.5%提高到超过1%,再贴现率的变动只能影响那些符合再贴现资格的商业银行,再通过它们的超额准备余额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因为能够获得再贴现资金的商业银行有限。仅仅从理论上讲,这些资金不能拆出牟利,这就阻断了再贴现率下降的扩张性效应。
假如再贴现率上升,愿意还款的商业银行不一定会有很多,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紧张也比较有限,其紧缩性效应也难以完全作用到位。在这个意义上,美联储的再贴现调节手段受限制因素较多,远不及调节联邦基金利率那样直接有效。
金融危机发生前,商业银行由于担心向美联储再贴现会引起市场对银行经营状况的怀疑,所以贴现窗口的交易额很低,每天平均为2亿美元。2007年8月危机发生后,日平均贷款额也仅为10亿左右。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对贴现利率进行了调整,自2007年底至2008年底,美联储累计下调贴现利率575个基点,并将贴现利率同联邦基金利率间的差距由100个基点下调至25个基点。
此外,美联储在危机恶化之前还曾多次放宽可接受贴现票据的范围,以帮助受困的金融机构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融资,这些票据的范围包括政府债券、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外国政府债券、资产抵押债券、商业地产抵押债券、住房抵押债券和住房抵押结构化债券等。
由于在正常情况下,非银行间市场是美国家庭和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来源,而向金融机构贷款还不能直接解决这些市场的流动性减少的问题。所以美联储扩充接受的抵押品的范围对提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意愿,进一步帮助非银行间金融市场恢复稳定起到良好的作用。
法定准备金:牵一发而动全身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按要求存放在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理事会在法律规定的具体限额内对法定准备金水平的设定进行管理。单家银行按照在银行交易账户上的货币数量来计算准备金。理事会可以通过增加法定准备金来减少货币量。相反,理事会可以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而增加货币数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国家。1935年美联储获得了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利,使得存款准备金制度正式成为了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之一。通常来说,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存款机构以现金或存款形式,提取吸收存款中的一定比例放入中央银行的账户,来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及资金清算需要。商业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必须上缴的准备金与吸收的存款之间的比例即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影响商业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水平,进而影响其可以放贷的资金额度,并通过货币乘数影响商业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所能派生的存款和创造的货币,最终对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之则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向银行体系供给准备金的方法有两种:
1.通过贴现窗口提供贷款和通过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通过贴现窗口获得的准备金称为借入准备金,美联储通过贴现窗口直接向符合条件的吸收存款型金融机构提供准备金,美联储决定机构获得贴现窗口贷款的规则和贷款的利率贴现率,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取决于吸收存款型金融机构主动借入,当然它也受美联储规定的贴现率水平和获得贴现窗口贷款的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而言,银行仅仅在用完所有其他正常渠道的资金后,才会通过贴现窗口贷款满足流动性的需求,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对这种资金供给渠道的使用。此外,虽然美联储会为贴现窗口贷款者的身份严格保密,但大多数银行仍然担心使用贴现窗口贷款会被其他市场主体获知,因为使用这种贷款是银行本身财务状况出现问题的表现。因此,通过贴现窗口供给的借入准备金数量通常只占准备金总供给的很小一部分。
2.非借入准备金。虽然非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取决于种种因素,且大多数因素不在美联储的日常控制之下,但美联储仍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准备金的供给。当美联储通过纽约分行市场操作室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时,用准备金交换债券,非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就增加;相反,当美联储通过纽约分行市场操作室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时,用债券换回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就会减少。换句话说,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而调整非借入准备金的供给,增加或减少吸收存款型金融机构在美联储的准备金余额。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在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可以同时对所有存款性机构产生影响,这一点是具有平等性的。此外,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强的影响,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力度大、可以迅速而直接地到达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工具,而且中央银行具有调节的自主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不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金融工具而言威力较大,一旦实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强的影响,这容易造成经济动荡,因此不适用于日常操作,只限用于非常时期,例如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来应对市场巨变。
次贷危机爆发后,为增加受困金融机构收入并提高市场效率,美联储于2008年10月6日宣布,改变以往对准备金不支付利息的政策,开始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
这项声明让存款机构可以按日从美联储获得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按照规定,向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同期联邦基金平均利率低10个基点,可以用来弥补存款机构的机会成本;对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联邦基金利率低75个基点,但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做是为了为联邦基金市场利率的波动设置一个下限。
目前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均为0.25%。对存款准备金付息的做法,一方面增加了美联储账上的存款,另一方面也为其货币政策的操作增加了一种新的手段。经过对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美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直线增长,达到历史最高值。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操作,应该说美联储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上已经没有太多可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