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适度性和及时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针对性启发性适度性及时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a)-0099-01
课堂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人员及教学设备等条件下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上课不应该单纯的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好。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应有效的利用各种条件,提高教学效率,提问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的方式。
提问是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思维,巩固知识,纠正错误,实现教学目标的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教学技能。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数学课堂提问,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若干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事先考虑到如下一些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关联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预料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疑问的问题等等。当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而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随机的提出问题。
例1:在讲解合并同类项时,考虑到所讲的内容涉及到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另外,还涉及到同类项的概念,所以还可以提问学生同类项的概念。
例2:在讲解例题时,学生的思路可能会出现与例题或者教师的思路不一样的情况,这时候,如果学生的思路能解决问题,则予以肯定;如果学生的思路不能解决问题,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对于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有帮助的问题。
2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自学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训练为教学主线,以活跃的情绪、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课堂提问中的启发性,应当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为重要目标,不能单纯以提问多少来鉴别。对于那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设计若干相关问题,讲授与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
例: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2)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引出多少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n边形能分成多少个三角形?这些问题对学生就有启发性。当学生回答完以上三个问题,马上就能说出n边形的内角和。前面是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了一些三角形,从而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时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可以提问学生还可以怎样把多边形分成一些三角形。这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从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能说出多种方法。
3 提问要具有适度性
(1)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依据大纲和教材,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避免盲目提高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果问题过于浅显,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提问应重在“为什么”上。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思路广,而且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下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而如果提问时不顾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过于深奥,超越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欲速则不达,不但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压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2)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最终问题就得以解决。
(3)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并非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而提问过少过疏,则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4 提问要具有及时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善于把握时机,要适时、准确,也就是要具有及时性。
首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小天地不能突围时;当学生受到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的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时;当学生精力分散时;当学生跃跃欲试时等等。
其次,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则选择了最佳时机。一般地,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精华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提问必须服从于全新的教学理念,要使课堂教学提问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能有利于师生的互动,能适应于交流合作等多样的自主学习方式,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家铧[主编].中小学课堂技能训练[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116~136.
关键词:课堂提问针对性启发性适度性及时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a)-0099-01
课堂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人员及教学设备等条件下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上课不应该单纯的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好。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应有效的利用各种条件,提高教学效率,提问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的方式。
提问是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思维,巩固知识,纠正错误,实现教学目标的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教学技能。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数学课堂提问,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若干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事先考虑到如下一些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关联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预料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疑问的问题等等。当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而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随机的提出问题。
例1:在讲解合并同类项时,考虑到所讲的内容涉及到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另外,还涉及到同类项的概念,所以还可以提问学生同类项的概念。
例2:在讲解例题时,学生的思路可能会出现与例题或者教师的思路不一样的情况,这时候,如果学生的思路能解决问题,则予以肯定;如果学生的思路不能解决问题,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对于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有帮助的问题。
2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自学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训练为教学主线,以活跃的情绪、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课堂提问中的启发性,应当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为重要目标,不能单纯以提问多少来鉴别。对于那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设计若干相关问题,讲授与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
例: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2)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引出多少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n边形能分成多少个三角形?这些问题对学生就有启发性。当学生回答完以上三个问题,马上就能说出n边形的内角和。前面是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了一些三角形,从而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时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可以提问学生还可以怎样把多边形分成一些三角形。这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从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能说出多种方法。
3 提问要具有适度性
(1)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依据大纲和教材,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避免盲目提高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果问题过于浅显,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提问应重在“为什么”上。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思路广,而且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下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而如果提问时不顾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过于深奥,超越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欲速则不达,不但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压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2)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最终问题就得以解决。
(3)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并非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而提问过少过疏,则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4 提问要具有及时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善于把握时机,要适时、准确,也就是要具有及时性。
首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小天地不能突围时;当学生受到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的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时;当学生精力分散时;当学生跃跃欲试时等等。
其次,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则选择了最佳时机。一般地,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精华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提问必须服从于全新的教学理念,要使课堂教学提问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能有利于师生的互动,能适应于交流合作等多样的自主学习方式,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家铧[主编].中小学课堂技能训练[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11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