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等生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有人抱怨中小学教师不关心后进生,歧视后进生,放弃后进生。事实上,教师花费在极少数后进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而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品德、学习和能力都平平的中等生才是真正被漠视的群体。由于中等生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同学们应有的认可,就导致了中等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能力的弱化。有学者把中等生分成三种:一是思想基础好而能力有限,想上进又上不去;二是甘居中游,既不想“冒尖”,又不愿落后挨批评;三是思想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忽高忽低。对以上三种人群加以分析,中等生典型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境恶劣
  
  第一种类型的中等生往往努力学习而成绩仍不理想或与父母、教师的期望有差距,这些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也经不起长期失败的打击,因而出现过度焦虑,持续抑郁的心境,表现出长期的情绪低沉、沮丧、丧失信心、自卑和缺乏自信。事实证明,中等生心境恶劣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高于优等生和后进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是中等生。相对于后进生他们有更大的学业、精神压力,更高的自我期望,更多的付出。相对于优等生,他们又智力平平,学习基础等各方面能力都逊色不少。因此中等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失败感,产生无力感,经常陷于自轻自贱的情绪中。
  
  闭锁与孤独
  
  第二种类型的中等生胸无大志,没有豪迈的情怀,主动性差,随波逐流,但他们不甘心落后,能听从教师的教导,并尽可能地逃避批评。他们常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个别严重者表现出自尊与自卑异常,忧虑与胆怯并存;他们不善于交际,很少与父母交谈,极少到办公室提出问题或主动与教师谈话,即使有痛苦也不愿向别人倾诉。由于缺乏主动性,又处于中等位置,自卑的心理、内向的性格,教师和同伴的漠视更容易促使这一部分学生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得死死的。
  
  脆弱与依赖过度
  
  第三种类型的中等生在外界轻微刺激影响下,也会产生较强烈而又无法克制的情感反应;他们理性控制力较薄弱,容易产生不适度的情感冲动及情感两极性振荡;他们缺乏主见,甘愿置于从属地位,遇事总想依赖别人,若依赖的人不在身边,便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
  中等生还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迷茫、敏感、顺从、易受集体无意识影响,同时易认可教师善意的关怀,有较强的感激心理。事实表明,绝大多数中等生的心理问题不难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导和调节,就可以使中等生改变现状,完善心理和行为。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1.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是社会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种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动,价值选择出现功利性倾向,价值评价出现多样化倾向。价值观的演变使传统的德育体系常常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学校不再是青少年获
期刊
品德心理是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警校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和信念等心理品质,它是保证警校学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警校学生品德心理的培养与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警校学生道德认知的培养与训练    总体上说,警校学生都能较好地接受品德方面的教育,但某些警校学生在接受品德教育时,会表现出一种阻碍接受正常思想品德教育的心态——品德心理障碍。因此,对警
期刊
随着心理教育的逐步深入,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将是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育    首先,这是由学科教学的地位和内容决定的。一方面,学科教学是中小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传道、授业、解惑基本上要在课堂上完成。另一方面,中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途径搞得轰轰烈烈,如团体辅导、个别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