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世界地图震惊明代朝野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历十一年(1583),罗明坚和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成立了传教所和圣母堂,在那里展览各种西洋物品,如三棱镜、宗教画、书籍、日晷、自鸣钟等,而以一幅《舆地全图》最受人注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地图上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当然,利玛窦毕竟不是科学家,一些耶稣会士的科学知识属于中等水平。因此利玛窦写信给罗马,希望派一两名“好的天文学家”来中国,但是杳无音信。尽管如此,利玛窦为中国人打开通向西方科学的大门,居功至伟。
  利玛窦在肇庆期间,最有影响的科学创举是把欧洲的地理学和世界地图首次介绍给中国人。他在肇庆的教堂接待室墙上,挂上一幅用欧洲文字标注的世界地图。他很关注中国人看到它的反应:“有学识的中国人啧啧称羡它,当他们得知它是整个世界的全图时,他们很愿意看到一幅用中文标注的同样的地图”,因为“他们对整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地方长官请利玛窦在译员的帮助下,把地图译为中文,结果就出现了《山海舆地全图》。“新图的比例比原图大,从而留有更多的地方去写比我们自己的文字更大的中国字,还加了新的注释。”当他到达南京准备前往北京,呈献给皇帝的礼品中就有这幅地图。利玛窦对南京礼部尚书王忠铭看到这幅地图时的情景印象非常深刻:“尚书非常高兴地观看了这幅世界地图,使他感到惊讶的是他能看到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表面上雕刻出广阔的世界,包括那么多新国家的名称和他们的习俗一览。”他写道。
  关于这幅地图,当时中国人也有记录。比如白鹿洞书院山长章潢,在他的著作《图书编》中,就有两则文字与此相关。一则是《舆地山海全图叙》。这段文字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世界地图的直观反应,章潢对世界之大的观感概括为三个字:无穷尽。在另一则文字中他的观感进一步发挥为“地与海本圆形,而同为一球”,较之同代人明显高出一筹。
  利玛窦在中国居留的28年中,绘制了多种世界地图,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万历三十年(1602)由李之藻为之刊印的《坤舆万国全图》。李之藻一向喜爱地理,曾经绘制中国十五省地图,当他看到南京翻刻的利玛窦世界地图,深为佩服,但是嫌它的篇幅太小,便雇工刻印成有一人多高的大幅地图,增补一些内容,比原图更加清晰。利玛窦为此图写跋文。
  李之藻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在序言中一方面指出,中国古代的舆地学说可以与《坤舆万国全图》相呼应,再次印证了“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道理;另一方面指出,欧洲地图以南北极为经,赤道为纬,周天经纬三百六十度,令人可以俯仰天地,开阔眼界。
  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给予中国思想界的冲击是无可比拟的,打破了流传已久的“天圆地方”观念,了解到天朝大国不过是地球的一小部分,大大开拓了士大夫阶层的眼界。但是,利玛窦也做了一些迁就,中国以天下中央自诩,为了迎合这一偏见,他把子午线从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请看利玛窦自己的说法:“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喜欢我们把中国推到东方一角上的地理概念。他们不能理解那种证实大地是球形、由陆地和海洋所组成的说法,而且球体的本性就是无头无尾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墨线仿绘本《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彩色摹本《坤舆万国全图》,全是这种变通了的样子。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是晚明中外地理学交流的突出成果,理所当然引起后世学者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坤舆万国全图》,原因就在于“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是明末清初中国士人瞭望世界的一个窗口。它带来了明末中国士大夫闻所未闻的大量的新的知识信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明清间的世界地图的知识系谱都源于利玛窦的世界地图”。
  (摘自中华书局《晚明大变局》作者:樊树志)
其他文献
“你有没有做过对你来说毫无意义的事情?”有人这样问我。  我认真思考了十几秒,然后笑着说:“没有吧。”  我想起电影《那些年》里,沈佳宜对柯景腾说的一句话。  她说:“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啊。”  是啊,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情是徒劳无功的,比如弯路,比如绵延的想念,和你。  可是,我并不觉得,那是我人生中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每个人,活到现在,所有经历的事情、遇到的人,都不是毫无意义的。  
期刊
18世纪,中国的月季搭乘货船抵达欧洲,由此改变了欧洲花园的样貌。中国月季多次开花的属性,绚烂的色彩以及香甜的气味在欧洲引起了培育月季的狂热情绪。  月季在欧洲,与科学革命、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相遇,成就了它改变世界的契机。花成为商品,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花的自然属性也越来越多的被人类商业的需求重新定义。  花作为植物生殖繁衍的器官,其实最关心自己在传粉昆虫眼中的颜色。现在人们可以借助特殊的拍摄手法,展
期刊
三千年的抗疫史说明,中国是一个勇于并善于抗击疫病的国度,有着战胜各种传染病的传统。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只要我们发挥出智慧和潜能,灾难面前临危不惧,弘扬中华民族在抗击疫病中形成的顽强民族精神,我们一定会战胜各种各样的疫病。  中国古代对传染病肆虐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认识,有着一个艰辛的过程。其实有文字记录的三千五百多年来,疫病的流传成百上千,疫病的种类各式各样,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疫
期刊
自恋者特征:周边自我与中心自我的分裂  我们将宝石或是昂贵的衣服这一类称为物质自我,地位、名望、传闻等称为社会自我,而物质自我和社会自我又都属于周边自我。  人类的自我中,需要去比较的部分,或者说不比较就没有意义的部分就是这种周边自我。  物质自我、社会自我,这些周边自我在比较中更容易产生出意义。中心自我很贫瘠,却对自己的周边自我有很强的依恋性的自恋者,不会满足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别人不是这样,
期刊
有些人喜欢热食,吃什么都是越烫越好。“趁热吃”一向是我们待客时候的一句客套话,不过,这种礼节似乎应该改改了。殊不知生物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适宜的温度越严格。所以,食物要在合适的温度内被摄入人体,才能确保身体健康。  中医从不主张饮食过热,这是因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像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
期刊
有一年春节回家,我和妈妈一起打扫房屋,从楼上清扫到楼下,角角落落都没有放过,清理出了许多废旧物品。  破了一角的小椅子、只有一个提手的菜篮、断了一截的钓鱼竿,被老鼠咬破的旧衣服……按我妈以往的性格,即便破旧的东西,她也依然会一直留着。这次,她十分爽快,主动要把这些东西都扔掉,一边扔,一边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是该扔掉了,放着也占地方。”  一向节俭的她,这个转变倒让我有些吃惊。我想,她可能真的
期刊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1987年,我在华西精神科做住院总医师。初春的一个傍晚,我接到急诊室的电话,于是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往医院。  急诊室里挤得水泄不通,我费尽力气才挤进去。患者是个农村小女孩儿,她半躺着,牙关紧闭,眼皮一阵阵颤动,不时地甩头,手脚痉挛,头发粘在脸上,汗水渗湿了旧棉袄的衣领。  她父亲半蹲着抱住她,随着她的
期刊
很多人觉得任督二脉很神秘,其实没什么神秘的,它们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何为任督二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任脉起于胞宫,出于会阴,沿身体前正中线(身体前侧的正中)上行至人中。督脉也是起于胞宫,出于会阴,不过是沿着身体后正中线(身体后侧的正中)上行,绕过头,与任脉交接于人中。  中国传统文化讲阴阳,人体的经脉系统也分阴阳:任脉属阴,统领全身的阴经;督脉属阳,统领全身的阳经。  通常颈腰椎疼
期刊
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国道210旁的月华镇川心村,有一位68岁的老人张先桥。从17年前开始,他便自费为村里进行绿化,种植各种花草树木。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川心村的环境绿化已经小有规模,张先桥为自己的成果取了一个名字——农民公园。今年2月,张先桥被中央文明办表彰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3月28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来到月华镇川心村。刚进村子,道路两旁的花草就让人眼前一亮。农村的道路多岔道,但每条支
期刊
当今中美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双方博弈的胜负至今尚未见分晓。  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随后的蜜月期很短,因为随着苏联快速疲软,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大幅降低。苏联解体后,美国的一些势力迫不及待地在中国制造混乱,试图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坚持从政治和经济上孤立中国。  而中国为了打破僵局,进一步实行开放,开始积极寻求加入世贸组织。这一举动颇有吸引力。因为巨大的人口和市场使中国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