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现如今最时髦的就是网络。如果您不会上网不会发电子邮件,在年轻人的眼睛里,恐怕您跟文盲没任何区别。目前,主流媒体正规出版物虽然占据着传媒的主导,但是,不能否认网络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影响力会越来越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曾经报道过著名歌唱家杨洪基老师,杨老师是以美声唱通俗歌曲的第一人,他的《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谓家喻户晓。杨老师学贯东西,舞台上一站,就是洋范儿。您猜,观众提什么问题?杨老师,您上网吗?您知道多少网络语言?您知道“大虾”的意思吗?杨老师一头雾水。“大虾”者,网络上指“大侠”的意思,是金庸小说里的侠客,可不是齐白石宣纸上的那个大虾。主持人也提了个“萌”字,还真把杨老师给问住了。“我没白来,我真的学到了许多东西。”杨老师笑着回答道。由此可见,知道多少网络语言竟成了衡量大师是否与时俱进的问题了。其实,年过古稀的杨老师不但会上网会写微博会发微信,时不时,还在网上玩玩“愤怒的小鸟”呢。
“网络语”也登大雅之堂
笔者在2012年第10期的《北京纪事》上发了一篇文章《侃侃北京公厕这些年》,文章中,我使用了一个网络用语“神马”。当时,我非常犹豫,如果用“什么”一词,最普通也最保险,用“神马”显然有点儿网络范儿。编辑部有编辑、有责任校对还有主编,恐怕他们会给我改成“什么”的。但是,为了时尚一把,我还是冒险使用了这个词,心想修改掉就修改掉吧,反正也无碍文章的大局。结果,发表以后,这个词没被修改,而是原封不动地登了出来。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以后,又有一件事震惊了我。“吊丝”一词上了2012年11月3日第五版《人民日报》的十八大特刊。原文是——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吊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文章一出,“吊丝”一词受到广泛关注,大多数人表示赞同,但是,也遭到了一些人的不理解。据南方新闻网报道,“吊丝”一词在2012年确实很火,甚至还上过《人民日报》,也有许多读者朋友建议收入2012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曾几次组织专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它的不雅、恶俗的趣味是很明显的,有违《咬文嚼字》收选“十大流行语”的第三条原则。最后,《咬文嚼字》拒绝了“吊丝”。对此,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吊丝”这个词没什么不雅观的,如果它不雅观,那“厕所”更不雅观。“吊丝”比传统的词语更能准确描述它所指的现象,其他词语难以替代。并且,人们使用它的时间长,使用人群大,媒体引用它理所当然。“没人规定党报可以用什么语言,不可以用什么语言。”《人民日报》用“给力”是在头版头条;用“元芳体”是在一文篇首,以引出“政府需回应公民”的论题;用“吊丝”是在一文的第三段,和“分配焦虑”“拼爹时代”等词组并排使用以描述当今社会现象。这都属于正常的现象。
《人民日报》功不可没
笔者是学外语出身的,初见“吊丝”一词也是一头雾水,才疏学浅,不知其意。经过学习,终于搞懂了它的意思。在百度百科中,对于“吊丝”的解释是:“中国大陆地区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开始通常用作称呼‘穷、丑、矮、矬、鲁、呆、胖’那些与‘高富帅’相对的男生。它最初源于百度李毅贴吧,是一种带有谐谑语气的称呼,可用于称呼别人,亦可自谓。吊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吊丝的含义是很深刻的,代表了一类人群。吊丝们自称穷丑矮矬胖笨鲁,自称见人就给人下跪,叫人爷爷。吊丝都没有女朋友,吊丝被人打了只能装死,吊丝能做的职业只有搬砖。吊丝似乎在宣称,反正我就是这么副吊样,再怎么差都无所谓了。吊丝是现代社会的阿Q,是指被边缘化的人群……”
实际上,没有人规定人民日报非得用什么语言,作为主流媒体,我想它的语言应当来自社会,应当来自人民大众,也应当来自网络。北京人艺话剧院有一句名言,叫“演员要讲人话”,就是说演员在舞台上要讲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这样的“话”观众才会爱听。现在,满大街都是网络语言,对此,我们的主流媒体能够充耳不闻吗?人民日报将“吊丝”这个网络语言请进大雅之堂,我想其意义不在这件事的本身,而是在于它向社会表达了一种态度,一种对网络语言的开放态度。实际上,好的网络语言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刊物上。现在,“吊丝”一词已被广泛使用,“吊丝”被拍成了电视剧《吊丝男士》,甚至产生出了一种文化叫“吊丝文化”,人民日报对“吊丝”一词的推荐和使用真的是功不可没啊。
“网络语”的来源
前几天,朋友给我发短信,送上“段子”一篇,看后令人叫绝。
“我不叫我,叫——偶;大哥不叫大哥,叫——兄台;提意见不叫提意见,叫——拍砖;单身女人不叫单身女人,叫——小资;有本事不叫有本事,叫——有料;好看不叫好看,叫——养眼;好不叫好,叫——强;哥哥不叫哥哥,叫——GG;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人不叫人,叫——银;请人吃饭不叫请人吃饭,叫——腐败;年轻人不叫年轻人,叫——小P孩;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网名不叫网名,叫——ID;佩服不叫佩服,叫——PF;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看美女不叫看美女,叫——鉴定;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晕;有钱人不叫有钱人,叫——VIP;支持不叫支持,叫——顶。”
细想,还真这么回事。比如,“VIP”一词,简直都快被用烂了。银行有VIP,机场有VIP,澡堂子里都有VIP。现如今,不管您办个什么“卡”,全写着“VIP”的字样,连洗车作坊都不例外,透着那么有面子,就跟解放前,提笼架鸟者见面互称“爷”差不多。
网络语的来源,无疑是人民大众,参与者各阶层的人似乎都有,就如古代的《诗经》,作者全是无名氏。“偶”和“兄台”像是《梁祝》里蹦出的语言。“拍砖”和“有料”透着京味儿,含有一种新北京人的幽默。记得在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使用“拍砖”一词,连总理都明其意,可见网络语的强大,已经影响到中南海了。“虾米”“银”和“小P孩”的创造者不知何人,像是文化人又不像文化人。“腐败”的创造者,不用说,肯定是社会上的“愤青”(网络语),他们从不称有钱人为“大款”和“VIP”,而一概嗤之以“土豪”。至于“鉴定”的创造者,我看像是“鉴宝”节目里,堂皇坐着的专家。
中国人历来就有创建“新词”标新立异的传统。大文豪鲁迅就是“造词”高手,在他的文集里曾多次出现“停留所”一词。留学日本的鲁迅很想把日文的“停留所”(公交车站)介绍给国人,只可惜当时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仅靠几个文人,将“新词”推广给大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现在则不同了,网络微博微信电视街头广告以及报纸杂志,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我曾在温都水城的广告牌子上,看见“温泉风吕”一词,“风吕”是日文(浴池、浴室之意),又有多少人明白其意?没关系,看得久了,自然就明白了。北京人不拒绝“网络语”,非但“网络语”,外来词汇,翻译过来的英语、日语和韩语都很容易在北京这地界生根。不信,您到大街上逛逛,满大街的广告牌,每天,您都能发现点儿新词儿。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网络语”也登大雅之堂
笔者在2012年第10期的《北京纪事》上发了一篇文章《侃侃北京公厕这些年》,文章中,我使用了一个网络用语“神马”。当时,我非常犹豫,如果用“什么”一词,最普通也最保险,用“神马”显然有点儿网络范儿。编辑部有编辑、有责任校对还有主编,恐怕他们会给我改成“什么”的。但是,为了时尚一把,我还是冒险使用了这个词,心想修改掉就修改掉吧,反正也无碍文章的大局。结果,发表以后,这个词没被修改,而是原封不动地登了出来。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以后,又有一件事震惊了我。“吊丝”一词上了2012年11月3日第五版《人民日报》的十八大特刊。原文是——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吊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文章一出,“吊丝”一词受到广泛关注,大多数人表示赞同,但是,也遭到了一些人的不理解。据南方新闻网报道,“吊丝”一词在2012年确实很火,甚至还上过《人民日报》,也有许多读者朋友建议收入2012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曾几次组织专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它的不雅、恶俗的趣味是很明显的,有违《咬文嚼字》收选“十大流行语”的第三条原则。最后,《咬文嚼字》拒绝了“吊丝”。对此,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吊丝”这个词没什么不雅观的,如果它不雅观,那“厕所”更不雅观。“吊丝”比传统的词语更能准确描述它所指的现象,其他词语难以替代。并且,人们使用它的时间长,使用人群大,媒体引用它理所当然。“没人规定党报可以用什么语言,不可以用什么语言。”《人民日报》用“给力”是在头版头条;用“元芳体”是在一文篇首,以引出“政府需回应公民”的论题;用“吊丝”是在一文的第三段,和“分配焦虑”“拼爹时代”等词组并排使用以描述当今社会现象。这都属于正常的现象。
《人民日报》功不可没
笔者是学外语出身的,初见“吊丝”一词也是一头雾水,才疏学浅,不知其意。经过学习,终于搞懂了它的意思。在百度百科中,对于“吊丝”的解释是:“中国大陆地区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开始通常用作称呼‘穷、丑、矮、矬、鲁、呆、胖’那些与‘高富帅’相对的男生。它最初源于百度李毅贴吧,是一种带有谐谑语气的称呼,可用于称呼别人,亦可自谓。吊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吊丝的含义是很深刻的,代表了一类人群。吊丝们自称穷丑矮矬胖笨鲁,自称见人就给人下跪,叫人爷爷。吊丝都没有女朋友,吊丝被人打了只能装死,吊丝能做的职业只有搬砖。吊丝似乎在宣称,反正我就是这么副吊样,再怎么差都无所谓了。吊丝是现代社会的阿Q,是指被边缘化的人群……”
实际上,没有人规定人民日报非得用什么语言,作为主流媒体,我想它的语言应当来自社会,应当来自人民大众,也应当来自网络。北京人艺话剧院有一句名言,叫“演员要讲人话”,就是说演员在舞台上要讲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这样的“话”观众才会爱听。现在,满大街都是网络语言,对此,我们的主流媒体能够充耳不闻吗?人民日报将“吊丝”这个网络语言请进大雅之堂,我想其意义不在这件事的本身,而是在于它向社会表达了一种态度,一种对网络语言的开放态度。实际上,好的网络语言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刊物上。现在,“吊丝”一词已被广泛使用,“吊丝”被拍成了电视剧《吊丝男士》,甚至产生出了一种文化叫“吊丝文化”,人民日报对“吊丝”一词的推荐和使用真的是功不可没啊。
“网络语”的来源
前几天,朋友给我发短信,送上“段子”一篇,看后令人叫绝。
“我不叫我,叫——偶;大哥不叫大哥,叫——兄台;提意见不叫提意见,叫——拍砖;单身女人不叫单身女人,叫——小资;有本事不叫有本事,叫——有料;好看不叫好看,叫——养眼;好不叫好,叫——强;哥哥不叫哥哥,叫——GG;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人不叫人,叫——银;请人吃饭不叫请人吃饭,叫——腐败;年轻人不叫年轻人,叫——小P孩;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网名不叫网名,叫——ID;佩服不叫佩服,叫——PF;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看美女不叫看美女,叫——鉴定;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晕;有钱人不叫有钱人,叫——VIP;支持不叫支持,叫——顶。”
细想,还真这么回事。比如,“VIP”一词,简直都快被用烂了。银行有VIP,机场有VIP,澡堂子里都有VIP。现如今,不管您办个什么“卡”,全写着“VIP”的字样,连洗车作坊都不例外,透着那么有面子,就跟解放前,提笼架鸟者见面互称“爷”差不多。
网络语的来源,无疑是人民大众,参与者各阶层的人似乎都有,就如古代的《诗经》,作者全是无名氏。“偶”和“兄台”像是《梁祝》里蹦出的语言。“拍砖”和“有料”透着京味儿,含有一种新北京人的幽默。记得在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使用“拍砖”一词,连总理都明其意,可见网络语的强大,已经影响到中南海了。“虾米”“银”和“小P孩”的创造者不知何人,像是文化人又不像文化人。“腐败”的创造者,不用说,肯定是社会上的“愤青”(网络语),他们从不称有钱人为“大款”和“VIP”,而一概嗤之以“土豪”。至于“鉴定”的创造者,我看像是“鉴宝”节目里,堂皇坐着的专家。
中国人历来就有创建“新词”标新立异的传统。大文豪鲁迅就是“造词”高手,在他的文集里曾多次出现“停留所”一词。留学日本的鲁迅很想把日文的“停留所”(公交车站)介绍给国人,只可惜当时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仅靠几个文人,将“新词”推广给大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现在则不同了,网络微博微信电视街头广告以及报纸杂志,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我曾在温都水城的广告牌子上,看见“温泉风吕”一词,“风吕”是日文(浴池、浴室之意),又有多少人明白其意?没关系,看得久了,自然就明白了。北京人不拒绝“网络语”,非但“网络语”,外来词汇,翻译过来的英语、日语和韩语都很容易在北京这地界生根。不信,您到大街上逛逛,满大街的广告牌,每天,您都能发现点儿新词儿。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