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是学习”,“实践出真知”,听课激起我不少思考,现将接触到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供教师参考、研究。
一、重视扬己之长
“认识自己”被古希腊哲人理解为最高智慧。它的核心价值是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创造新的自我。汉语有“扬长避短”一说。我主张“扬长”,因为“避短”很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短处显得越来越多,连专家也可能只是某一领域的内行而在其他领域则所知甚少!
扬长是现实可行的。大至一个国家、集体,小至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日本资源匮乏,但“没有资源就是资源”,它另辟蹊径,重视教育、科技,“资源在大脑里”,因而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会发现,教师会看到比现实更美好的未来!在基本情况如学历、教龄等相同的条件下,潜质、优势是成功的根本。成功就是找到最好的自我,这是个性教学的生命!
如有的教师有激情、锐气,就可以用自己的情感、锐气激发、感染学生,以情动情,以气励志,唤醒学生的心灵!有的教师不具有激情,就不必去“创造”激情,你的宁静、温和、平易近人也是一种优势,不必模仿别人制造教学的伪高潮,生硬的模仿会束缚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师以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肝胆相照、心心相印,构建一种宁静的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本领、一种美。另外,教师有的善于讲述、有的喜欢对话、有的板书工整秀丽……这都是财富,应把它开发出来服务于教学。
聪明的人是善于发现自我的人。心理学研究证实,人有天性,有先天的智慧。认识自我是通向成功的大道。
二、读、写、背教学
读、写、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属于技能,技能是不能传递的,只能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自主阅读,没有自主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学生才能进行思维、想象,才能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勾、划、圈、点、批以及摘录、作笔记等方法。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是,往往叫学生“自由读”,实际上是让学生读一遍,目的是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组织的其它的阅读行为,如分组、分排、分男女读等和阅读能力、理解课文、思维发展等的相关性很小,基本上属于无效教学。
阅读是遵循由间接兴趣(回答提问)到直接兴趣(内容本身)、由教师要求读到学生自愿读这一规律的。当学生感到阅读时间短,要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的时候,就是他们充满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位的时候。写,即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属于技能,只能在写中学会写。育才二小的教学实践证明,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写一句完整的话,过半的学生写的句子都很通顺,而且有童真、童趣。写应放在课内,每节课都要写。文章是写出来的,写作兴趣是从写作实践中产生的。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重视学生背诵,但可能忽视了背诵方法的指导。
三、复述是理解过程
知识、智慧有剪刀差。教学中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那就要依靠理解。
理解是通向迁移的大道。复述是理解的表现之一,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有效方法。
语文作业有“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之分,教师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因为复述不必考试,就可能被教师认为无关紧要。
复述不是背诵,是用自己的话将课文的内容讲出来。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至少要做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结构。讲出文章的要义、结构,是活化知识、重组语言、构建思路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比背诵要困难。因此,我建议语文老师多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四、关于讨论式教学
当前“讨论”(对话)式教学运用普遍,有师生、生生对话,有全班、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可惜大多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什么是讨论?讨论不是各讲各的,而是和他人进行对话、研究。讨论和讲授相比,讲授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学习,学生相对被动;讨论是学生提取、重组知识,主动思考,富有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发达国家大中小学普遍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杨振宁说他的老师泰勒上课没有讲稿,也没有提纲,一上课就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七嘴八舌,研究讨论。多数讨论没有结果,不了了之。就是这种讨论式教学,学生得到了教师的真传——教人如何思考。泰勒一生培养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师和大家。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的实质不是获得知识本身,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培养问题意识。思维从问题开始,讨论就是研究、探索相互发言中的问题(差异、矛盾)。讨论的过程是发现差异、扩大差异的过程。所以,讨论是问题的讨论,从问题始,到问题终,讨论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以产生问题为目的。成功的讨论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其二,培养批判意识。“没有批判就没有科学”,讨论是发现差异、相互颠覆、富有挑衅的活动;激烈的时候,思维可以达到平时所达不到的极致、白热化状态,出现闪光的思维——超越、灵感。其三,传授思维方法。方法是智慧的象征。讨论可以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启迪、点拨他们的思维方法。讨论中能否较快地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当前的讨论很多是变相讲授,甚至还不如讲授。原因一,讨论的理念和讲授雷同,以知识为中心,以获得知识为目的。原因二,之所以命之为变相讲授,是因为“讨论”常常通过学生的口将教师要说的话讲出来!学生的思维仍局限在教师设定的框框内,属于被动的学习。“讨论”之所以不如讲授,是因为“讨论”把讲授固有的优点——传授间接知识速度快、容量大——也给抛弃了!原因三,讨论中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如何学”的意识。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共勉:其一,考试的理念、方式、内容等也在变。其二,站得高一点,回到教育的原点,即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应当解放人,“促进人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三,讨论是借助知识进行的,不能认为一讨论就是不要知识,就会降低教学的知识性。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减少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做到学习知识、全面发展两不误。
一、重视扬己之长
“认识自己”被古希腊哲人理解为最高智慧。它的核心价值是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创造新的自我。汉语有“扬长避短”一说。我主张“扬长”,因为“避短”很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短处显得越来越多,连专家也可能只是某一领域的内行而在其他领域则所知甚少!
扬长是现实可行的。大至一个国家、集体,小至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日本资源匮乏,但“没有资源就是资源”,它另辟蹊径,重视教育、科技,“资源在大脑里”,因而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会发现,教师会看到比现实更美好的未来!在基本情况如学历、教龄等相同的条件下,潜质、优势是成功的根本。成功就是找到最好的自我,这是个性教学的生命!
如有的教师有激情、锐气,就可以用自己的情感、锐气激发、感染学生,以情动情,以气励志,唤醒学生的心灵!有的教师不具有激情,就不必去“创造”激情,你的宁静、温和、平易近人也是一种优势,不必模仿别人制造教学的伪高潮,生硬的模仿会束缚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师以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肝胆相照、心心相印,构建一种宁静的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本领、一种美。另外,教师有的善于讲述、有的喜欢对话、有的板书工整秀丽……这都是财富,应把它开发出来服务于教学。
聪明的人是善于发现自我的人。心理学研究证实,人有天性,有先天的智慧。认识自我是通向成功的大道。
二、读、写、背教学
读、写、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属于技能,技能是不能传递的,只能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自主阅读,没有自主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学生才能进行思维、想象,才能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勾、划、圈、点、批以及摘录、作笔记等方法。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是,往往叫学生“自由读”,实际上是让学生读一遍,目的是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组织的其它的阅读行为,如分组、分排、分男女读等和阅读能力、理解课文、思维发展等的相关性很小,基本上属于无效教学。
阅读是遵循由间接兴趣(回答提问)到直接兴趣(内容本身)、由教师要求读到学生自愿读这一规律的。当学生感到阅读时间短,要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的时候,就是他们充满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位的时候。写,即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属于技能,只能在写中学会写。育才二小的教学实践证明,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写一句完整的话,过半的学生写的句子都很通顺,而且有童真、童趣。写应放在课内,每节课都要写。文章是写出来的,写作兴趣是从写作实践中产生的。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重视学生背诵,但可能忽视了背诵方法的指导。
三、复述是理解过程
知识、智慧有剪刀差。教学中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那就要依靠理解。
理解是通向迁移的大道。复述是理解的表现之一,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有效方法。
语文作业有“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之分,教师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因为复述不必考试,就可能被教师认为无关紧要。
复述不是背诵,是用自己的话将课文的内容讲出来。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至少要做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结构。讲出文章的要义、结构,是活化知识、重组语言、构建思路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比背诵要困难。因此,我建议语文老师多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四、关于讨论式教学
当前“讨论”(对话)式教学运用普遍,有师生、生生对话,有全班、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可惜大多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什么是讨论?讨论不是各讲各的,而是和他人进行对话、研究。讨论和讲授相比,讲授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学习,学生相对被动;讨论是学生提取、重组知识,主动思考,富有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发达国家大中小学普遍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杨振宁说他的老师泰勒上课没有讲稿,也没有提纲,一上课就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七嘴八舌,研究讨论。多数讨论没有结果,不了了之。就是这种讨论式教学,学生得到了教师的真传——教人如何思考。泰勒一生培养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师和大家。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的实质不是获得知识本身,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培养问题意识。思维从问题开始,讨论就是研究、探索相互发言中的问题(差异、矛盾)。讨论的过程是发现差异、扩大差异的过程。所以,讨论是问题的讨论,从问题始,到问题终,讨论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以产生问题为目的。成功的讨论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其二,培养批判意识。“没有批判就没有科学”,讨论是发现差异、相互颠覆、富有挑衅的活动;激烈的时候,思维可以达到平时所达不到的极致、白热化状态,出现闪光的思维——超越、灵感。其三,传授思维方法。方法是智慧的象征。讨论可以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启迪、点拨他们的思维方法。讨论中能否较快地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当前的讨论很多是变相讲授,甚至还不如讲授。原因一,讨论的理念和讲授雷同,以知识为中心,以获得知识为目的。原因二,之所以命之为变相讲授,是因为“讨论”常常通过学生的口将教师要说的话讲出来!学生的思维仍局限在教师设定的框框内,属于被动的学习。“讨论”之所以不如讲授,是因为“讨论”把讲授固有的优点——传授间接知识速度快、容量大——也给抛弃了!原因三,讨论中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如何学”的意识。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共勉:其一,考试的理念、方式、内容等也在变。其二,站得高一点,回到教育的原点,即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应当解放人,“促进人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三,讨论是借助知识进行的,不能认为一讨论就是不要知识,就会降低教学的知识性。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减少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做到学习知识、全面发展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