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潮”大叔:幸福生活“健”出来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an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身硬朗的腱子肉,线条分明的6块腹肌,如果不是因为花白的胡子和笑起时眼角的皱纹,很难让人相信拥有如此健硕身材的健身达人——徐智林,是一位62岁的大叔。
  因为一身健美的肌肉,这位酷炫的大叔迅速走红网络。“19年的健身不光是为了健康或健美,更重要的是保持心态上的向上与年轻,无论什么年纪都应该学会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坚持。”

肌肉是种奢侈品


  “1998年,我42岁的时候,因为喝酒、熬夜、做生意应酬,开始变胖,顶起大肚子走路上楼梯都成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应该为健康做些事了。”让身体保持健康,这是徐智林坚持健身的初衷。真正地从健康到健美的转变是在7年前,徐智林回到成都以后,“我看到健身房里的许多年轻人健身是为了保持身材,这个想法也感染了我。”
  徐智林說,中老年人容易有固定思维,跟不上年轻人的脚步,但人生是自己的,应该多去尝试。肌肉是一种奢侈品,长期锻炼才能维系,所以健美是不进则退,就像逆水行舟,一定要很努力,才能保证自己不后退。为此,他选择了系统的健身和训练。“我给自己制订了健身计划,比如每周一练腿,周二练胸,周三练背等,让每一个部分的肌肉都能有一个规律且系统的锻炼。”徐智林说,肌肉的锻炼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通过训练来突破肌肉的记忆,才能锻炼出更健美的肌肉,7年的坚持,也是对自我的突破。
  然而,保持这样的身材,除了一定强度的锻炼之外,对于饮食、生活习惯都有要求。“要长肌肉,需要补充蛋白质等营养元素,我比较喜欢自然食补,辅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抽烟、少喝酒、不熬夜等。长期综合的坚持,才能达到现在的效果。”
  徐智林的举手投足间总透着一股逆生长的生命力,秘诀是什么?徐智林说关键是心态。徐智林说,因为有一身的腱子肉,自己在许多年轻人眼里是一枚“潮”大叔,走到哪里都有许多回头率,这也是自己坚持的动力之一。

健身房收获爱情


  在健身房,徐智林收获的,不只是肌肉线条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最特别的是,徐智林和妻子就是在健身房相识、相恋的。
  闲暇时,徐智林会叫一群朋友到家里,做一大桌子菜,和一群年轻人谈生活、谈健身。即便是夫妇两人在家,徐智林做菜也一定要摆盘,如果做的是牛排这类的西餐,还一定要放花儿。
  徐智林的妻子比他小13岁,也是一枚健身达人,去年意外查出乳腺癌,经过一年的治疗,目前恢复情况良好,现在她每天和徐智林一起健身。“我认识她的时候,她也健身十几年了,她能这么快地恢复,跟她常年健身密不可分。”徐智林说,做化疗后,许多病人需要补充白细胞,然而她却从未额外补充过,也没有过多的不良反应,这一点让许多人都感到意外。康复后的她也立即回到了健身房,和普通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她还带了好几个学生,教他们健身,也许是她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了他们吧,他们进步都很快。”
  关于未来的生活,徐智林安排得紧锣密鼓,每天上午两个小时练书法,然后看看兰花、浇浇水,下午就是健身,烹饪则是贯穿一天始终的,这是四个基本的生活链。夫妇俩每年还会安排两三次出国旅游。“这个是我们在海边晒太阳,我喜欢美黑。”徐智林拿起手机翻看照片,“我们在巴厘岛的时候,找到一家可以自己做饭的客栈,我骑着摩托车,带着太太去菜市,买回菜、鱼、虾等食材,自己做着吃,那个感觉非常舒服。”徐智林说,下个月,他将带着妻子去澳大利亚旅游,不断尝试新的环境和习惯,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南郑县湘水镇公推直选乡镇党委领导试点工作最近圆满完成,成功直选产生了乡镇党委一名书记、两名副书记.这次公推直选是探索中国特色干部选用机制的大胆尝试,是加强基层政治
与中学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除了带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外,还具有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n首先,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不同于其它学科.rn一是思想政治课特定的教学
来自美国旧金山的詹森·迈尔西埃一直以具有幽默感和想象力著称。日前,这位前卫艺术家又出新招——用明星的废弃的诸如发饰、化妆品、手机、唱片等杂物拼贴他们的肖像。詹森
期刊
根据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文献,企业各个环节贯穿财务风险.本文认为对企业投资环节各个财务风险进行分别控制和防范,首先细分环节财务风险,然后对财务风险成因进行环节要素分
走进浙江省龙泉市上垟镇镇政府所在的木岱口村,一株百年枫杨老树伫立在龙浦线旁的村中心公园,它见证了这个村庄500多年历史。这座将繁华与宁静结合在一起的村庄,当朝阳初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性是鼓励与培养出来的。培养创新能力没有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期刊
本文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远东问题》杂志发表的笔者对前联共 (布) 中央驻华代表科瓦廖夫的访谈录,以及新发现的史料,反驳了不久前中国学术著作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