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故事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xi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年刚过,北京城正经历着寒冬的凛冽和萧瑟,但董鑫荣家里依然绿意盎然,让人备感温暖。房间里绿植葳蕤、墙上的古文字画与书橱里精心摆放的一排胡琴,共同营造出这个乐器世家特有的韵味。与这种韵味相似的是,书橱里几把流露出岁月痕迹的京胡,它们都出自董鑫荣的父亲董玉光老先生之手。
  “父亲的琴最大的特色就是——声音里总有股‘横’劲儿。北京京剧院的史迎军琴师,他就特别喜欢老人家的琴,只要他一拉,角儿还没上场呢,就赢得满堂喝彩。”也许是与琴打交道得太久,董鑫荣讲话特别有节奏感,有种京胡演奏时的抑扬顿挫。“父亲以前就住在和平门,当初学艺就在琉璃厂东街洪广源先生的文声斋胡琴铺。”
  琉璃厂是一个从头到尾都浸透着文化气息的地方,翁同龢的题匾、鲁迅的足迹、沈从文的旧居,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字画、乐器古玩,使这里的每一寸街石都有着深厚的艺术魅力。
  董玉光老先生的制琴生涯正是起步于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他后来成为中国传统乐器制造领域一位廣受推崇的人物,或许就是一种注定。
  洪门高徒
  “董老在京津及东北琴界赫赫有名,圈内人一提便知。”这是网上对董玉光的介绍,此外,还有一句:此人性情孤傲,工艺精湛,不是买卖人。洪徒排一。
  “洪”是何人?“洪,是指声乐界声名显赫的洪广源先生。”董鑫荣一边讲,一边从书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把京胡。
  洪广源,圈外人或许知之甚少。但只要提及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则无人不晓,而他演出所用的京二胡就是洪广源和梅兰芳的琴师王少卿一起研制的。洪广源精通京胡、二胡、大三弦等多种弦乐器制作,而且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根据不同琴师的演奏风格制作京胡,因此他制作的京胡使每位琴师演奏起来都能得心应手。而且他曾经两次在全国京胡制作比赛中夺得魁首,是当时中国民族乐器制造领域名副其实的大家。董老能成为他的第一弟子,实在值得庆幸。
  亲其师,信其道。1948年冬,16岁的董玉光第一次见洪广源,拜其为师。因为手脚快、悟性好,还在学徒期间,他做的第一把胡琴就得到洪广源的好评。此后,在师傅的指点下,董玉光对京胡更加痴迷,技艺也日益精进,1950年已经在胡琴界初露峥嵘。
  “手工制作为后来制作乐器和技术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文声斋做了5年学徒,董玉光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手工工具的使用和掌握手工制作乐器的全部工序。可他并不满足于此,从选材、尺寸等细节上开始关注京胡制作,研究声乐与物理、化学的关系,并从其他乐器中汲取知识,希望“吃透”京胡制作技艺。为此,有段时间他甚至迷恋上拉二胡,被洪广源阻止,并告诉他“做琴要一心一意”。从那时起,董玉光谨遵师训,一辈子做琴而不弹琴,心无旁骛,即使之后几经波折,仍坚守这一承诺。
  经数十年的摸索,董玉光练就了一副“听音识琴”的“顺风耳”。他认为码子是胡琴的灵魂,因而对码子要求特别高,每把琴手工打磨后都要经过几十只码子的尝试,才能调出满意的音色。相较二胡,京胡制作难度更大。制作前需将制作琴杆的竹节烤干,烤得越干,变形幅度越小,音色也就更稳定,做出来的京胡也就越精。例如别人烤的竹节湿度为10%,董老则会控制在5%以内。然而越干也越容易开裂,甚至有炸裂的危险。董老的耳朵至今听不清就是因为当初烤竹子被振伤的。
  “一般京胡制作者10把里面出一把,我父亲研究制作京胡几十年也就出了六七把。”董鑫荣介绍,因为京胡制作难度大,成功率低,所以现在专业从事京胡制作的人并不多。
  浓墨重彩十八载
  在宣武门西便门,有一家并不耀眼的门厅,这里就是声名远扬的北京民族乐器厂。董玉光就是乐器厂的创办人之一。
  1956年,董玉光联合韩凤仪等8位工友发起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民族乐器合作社,之后又与民族乐器厂合并,才有了今日的北京民族乐器厂。
  然而成立之初,北京民族乐器厂面临乐器制作一个普遍的问题——制作具有一定随意性、缺乏量化标准等。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顽疾”,作为技术骨干的董玉光组织三人小组深入车间进行调研,完成了第一批民族乐器46种成品标准及产品工序、工艺操作规范标准等的制定,并在各车间推广执行。
  但更被众人津津乐道的是,董老对5种民族乐器标准的制定。1965年,董老与北京乐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承担京胡、二胡、大三弦、琵琶和笛子的制作标准起草任务。经过多年努力,任务顺利完成,并获得轻工业部批准:5种乐器的制作标准于1979年1月1日在全国试行。
  自1965年至1979年正式实施,其中14年的付出和艰辛的背后是董玉光经历的无数坎坷。从中国民乐发展的角度,董老是中国京胡、二胡等5种乐器标准制作的带头人,他为自己的人生和中国民乐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我父亲也受到了冲击。”董鑫荣表情忽然有些沉重。在那个特殊年代,董玉光从北京民族乐器厂技术股长的位置上被赶下来。但他没有放弃对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追求,而是将目光转向蟒皮研究。那段时间,他天天往动物园蟒蛇馆跑,与饲养员成了朋友,从那里了解到许多一手资料。后来,等他官复原职,进入轻工业部皮革研究所工作时,他已经成为国内胡琴制作领域唯一全面掌握蟒皮结构、温度、湿度等技术参数的权威专家。
  “后来许多人慕名而来,专门找他蒙皮。蒙皮是一道特别关键的环节,张弛有度,过松过紧都不行。别人都是蒙皮完成后才知道效果如何,但是他掌握了一套‘蒙皮识音’的绝活。例如,一块刚到手的蟒皮他一试是C调,蒙皮完成过后就应该是B调,当制作完成过后,刚好就是B调。这就是他独到的地方。”谈起京胡制作,董鑫荣滔滔不绝。
  做好琴,做好人
  董老有个特别的习惯,他每完成一把琴都会请人试琴。如民乐界的吴炳璋、沈玉才、陈振铎、张素英等著名琴师都曾被他请到家里,倾听他们的意见:弓子是否好使、音色是否醇厚、高音区是否上得去等。“父亲常说:我制作的京胡,首先得过我这一关,然后是琴师,不然怎么对得起买家。”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地让琴师挑毛病。
  “做胡琴,最重要的是选竹子。”如今,董鑫荣也是京城著名的胡琴制作人。对于胡琴的制作,董鑫荣总是兴致勃勃:一棵竹子的质地、粗细、表面纹理及竹节的间距等都直接影响胡琴的整体品质。对于竹子的选取,可谓万里挑一。为了能挑选到一棵好竹,董老经常带着他翻山越岭,深入竹林,两人都为此吃过不少苦头。1992年,他们到福建闽清县找寻竹子,循着竹林翻过好几座山。最后终于找到一棵雪竹,董老高兴得搂着竹子睡到天亮。“梅先生有句话,我一直很喜欢:不疯魔不成活。”董鑫荣说,而董老的成功经历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由于胡琴太多,董鑫荣不得不在房间里特别留出一块地方摆放它们,这不禁让人想起网友对董老的评价“不是买卖人”。董鑫荣直言:父亲要是想批量制作,早就发了。但他争的不是这些。
  “董师傅该争的太多了,但他不在乎名分,也不在乎钱,只要有人拉他的琴他就高兴,他觉得这辈子值了。”著名琴师张素英这样评价董老。
  “政声”人去后,街谈巷议中。拉过董老制作的京胡的人都道“他琴好”,与他有过合作的人都道“他人好”。对于早已淡出大众视线的董老而言,这样的评价,足矣!
  采访临近结束,笔者注意到房间里陈列的一排京胡、二胡,不禁问到:“董先生,您做什么琴?”“二胡、京胡都做。其实最早我是学二胡制作的,但因为兄弟姐妹中从事乐器制作的就我一个,父亲希望我能传承他的一生所学,所以我现在主要从事京胡制作。”董鑫荣指着一排胡琴一一介绍,“不但我做,我妻子也做,我儿子的酒吧里就摆着我们一家做的胡琴。”
  临走时,本想为董老拍照,但清楚董老性格的董鑫荣有些无奈地说道:“父亲现在状态不好,就用之前的老照片吧!”董老只希望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他人,就跟他的京胡一样。
其他文献
在柏林设计师Irina Nina Witkiewicz的眼中,枝丫弯曲的弧度凝结着自然精妙的美学。于是他设计了一系列由枝丫取代指针的时钟作品。指针除了运用树枝的模样,还能随着转动轴的运动发出微颤,模拟树枝被风拂过的情景。当时针与分针相遇,相邻的枝丫碰撞在一起,发出窸窣的响声,仿佛时间流淌的旋律。  selekkt.com/nwitkiewiczzweigwerk-wanduhr.html  时间的
在福建南屿,有一群50岁到82岁的老人,从他们记事起,就在这片海滩上以“拉山网”的方式捕鱼。这种传承了上千年的捕鱼方式不借助任何机械化的工具,哪怕行船,也全靠人力。  在老人作业海滩后面的树林里,还保留着最后一条编织渔网的专用织道,超过300米长。人们在这里利用织道编好渔网的“经纬”,再送入织道尽头的小木屋里。一般一条超过300米以上的大渔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编织,男的负责搭经纬,女的负责编孔洞。可
梁绍基虽然被称为“隐士”,但隐者之重,乃思之隐,而非身之隐。他戏称自己是“四不像”的浪迹者——非艺术家、非蚕农、非科学家、非修行者,却又是之。他通过“丝、史、思、诗”将自己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两忘的独悟境界。  梁绍基  当代艺术家,1945 生于上海,籍贯广东中山,现居于浙江天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探索纤维艺术,1988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89年开始以蚕丝为材料,创
I am a member of two cultures. Even though I am only ten years old, I have lived in two countries and in two cultures. I have lived in both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a girl, I was born in a sm
常言道:解铃须用系铃人。然而,对刑野来说,他为自己「系上」的铃铛情结,早已舍不得解开,且再也解不开。  “40多年来我一共收藏了3000多件铃铛。”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展东路的内蒙古通志馆二楼,馆长邢野指着玻璃橱窗里那一件件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古今铃铛,非常自豪地说。语毕,他熟练地拿起一件小巧的古代铜铃,用手轻轻拂去上面的些许灰尘,铃儿轻晃,铃声悠扬,不绝于耳。  中国铃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
亚洲工艺产业观察报告,如果将这10个字两两相拆为5个词语,每一个都是大命题。如果将手艺具象化,刺绣、金工、漆艺等种类不过是装着浩瀚历史的大皮囊,深入剖析,手艺背后的一针一线,花鸟虫鱼,方圆规矩,都是记录民族历史文明的符号。这些符号,就如同隐藏着无数信息的密码,暗含着人类无尽的智慧。  我们希望立足于中国,与专家一起研究手艺“密码”的客观规律,将所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再结合亚洲邻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
趴在树荫下玩耍、在浴缸里玩泡泡、在家里的各个角落捉迷藏……设计师贾文龙专为中国年轻人设计了“Youth”家具系列,让你在家里就能回到童年。树型的衣帽架、墨镜造型的浴室架、可以“捉迷藏”的洞洞茶几……如果你也是粗心大意的小迷糊,还有可以在坐垫下放东西的储物椅。约上好朋友在家里开场儿童派对吧!
选题来源: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  案件类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是‘老板’给我发消息,让我转钱。”本市某知名律师事务所的会计李某某在向他真正的老板核实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2019年底,李某某接到老板张某某的QQ消息,向其询问公司账户现有余额,并告知其要向另两家公司转账以进行年底结算。后犯罪分子冒充张某某的QQ,指示会计将账户余额中的100余万元立即转出。数小时后,该律所的140余万
以“错误”为灵感的时尚设计,在地毯上留下“爱”的痕迹,让佳布尔俘获了不少人的芳心。  品牌档案  品牌名:佳布尔地毯  国家:印度  创立时间:1999年  创始人:NK·秋德瑞  品牌理念:佳布尔是爱与谦卑的体现,它将草根阶层和世界上最精英、最奢华的阶层紧密连接在一起。  2015“设计上海”展会上,300多家国外顶级家居品牌齐聚一堂,在众多国外大牌的映衬下,一间中式风格的展厅引人注目。  展厅
走过66年风雨的一万个村庄,成为当今公平贸易组织发展中最详尽的参考书。  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大街小巷,人们很容易被一家棕黄色屋顶配大面积落地玻璃的店铺吸引,加纳的乳木果油、孟加拉的草篮子、秘鲁的针织手偶、印度的纱丽饰品……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手工制品汇集在一起,仿佛一个小型的万国博览会。而这家店,有一个充满趣味与意境的名字:一万个村庄。  与普通工艺品店铺不同,一万个村庄的珠宝首饰、家居装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