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实力与国家实力的关系研究

来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s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品牌实力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控制力。国家实力则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经济实力为主线,以国家GDP和企业品牌价值为依据,通过动态比较中、美、日三国的企业品牌实力和国家实力演变情况可发现:企业品牌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实力的崛起过程是一致的,中、美、日三国国家实力的变化与其所拥有的世界名牌数量变化过程也是基本一致的。
  关键词:品牌;品牌实力;国家实力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Brand Power and National Power
  - The Cases of China, US and Japan
  XU Dayou, HE Y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 China)
  
  Abstract:Corporate brand power reflects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control of a company. National power is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of a nation in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cultural terms in the world. Taking economic power as the main thread and national GDP and corporate brand value as the basis, this paper makes a dynamic comparison of 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brand power and national power of China, US and Japan. It is found that growing corporate brand power is consistent with rising national power, and that changes in national power of the three nations are on the whole consistent with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world famous brands they have.
  Key words:brand; brand power; national power
  一 、企业品牌实力与国家实力的含义及其测量目前,企业品牌实力的含义和计量在学术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测量标准。但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将其与品牌价值相等同。因为两者都以消费者满意和品牌忠诚为基础,反映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切纳瑞和麦克唐纳(Chernatory and McDonald,1998)对品牌竞争力的定义是:“一个成功的品牌能帮助顾客识别产品、服务、人员或地方,把品牌加在产品、服务上,能使购买者最好的满足他们需要的独特附加价值,而且,品牌的成功源于其在竞争环境下,能持续地保持这些增加的价值。” 学者李光斗认为,品牌竞争力是某品牌较同类产品市场影响力大、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生命周期长的深层次原因。金永生教授认为,一个品牌究竟有没有竞争力,主要就看它在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品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一般认为是由价格、产品的差异性、质量、服务和信誉等基本要素所决定的(余明阳2006)。[1]
  从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看,品牌作为企业或产品的牌子,代表了企业提供产品的质量、市场占有率、文化内涵、市场定位、满足效用的程度和消费者的认知程度等,从而决定了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的信任和忠诚程度,它形成品牌的市场控制力。从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看,品牌又代表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影响力和控制力,这些都形成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理论上通常把品牌对市场的这种控制力与竞争力统称为品牌实力。
  借鉴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Interbrand公司的评估方法,企业品牌价值的多少一般用以下七个重要指标得分加权结果进行评估: 领导地位(25%)、行业特征(10%)、品牌稳定性(15%)、地域影响力(25%)、品牌发展趋势(10%)、品牌所获支持(10%)、法律保护(5%)(周海2001)。用这种方法计算,我们不仅能对多个品牌的市场价值进行排序,也可以对每个品牌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品牌实力的软肋,通过企业品牌战略调整,以增强品牌实力,提高品牌价值。[2][3]
  在国际政治学里,国家实力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力量以及对外部世界发挥影响的能力总和。摩根索将国家实力构成因素区分为九个部分,分别是(1)地理;(2)自然资源,包括粮食、能源、原材料等;(3)工业能力;(4)军事准备,包括军事技术、军事指挥者的才能、武装部队的数量和质量;(5)人口,包括人口的分布及趋势;(6)民族性格;(7)国民士气;(8)外交的质量;(9)政府的质量。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最早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软实力理论认为,一国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及其他一些方面,如领土、人口、科技、自然资源等。而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诉求,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力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即让其他人做你想要做的事情的能力。”它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4][5]
  克莱茵在《世界权力的估量》一书中提出了计算国家综合国力的著名公式,又称克莱茵公式:Pp=(C+E+M)×(S+W),即:国家实力=[(人口+领土)+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十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倪世雄2001)。[6]
  在和平时期,经济实力成为比较各国实力最重要的指标。美国企业所高级研究员戴维德•F•艾伯斯坦认为:GDP代表了国家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是衡量国家实力的天然工具。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以GDP为依据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7][8]
  二 、一个国家品牌实力的提升过程就是该国国家实力上升的过程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经营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品牌,纷纷把品牌战略纳入企业的战略计划之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在取得国内市场品牌主导权以后将目光对准了海外市场,开始大规模地输出品牌。格兰仕集团早在1996年就开始着手在各大洲设立包括销售渠道、全球服务市场、信息反馈在内的全球营销网络系统。TCL集团已在越南、印度、新加坡、俄罗斯、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加工基地和商务办事处。2001年TCL越南公司销售TCL彩电、VCD等产品达7万多台(套),彩电销售量占越南市场的10%。另一方面,海尔、春兰、康佳、海信、格力、乐华等则选择加入了在海外投资建厂的行列,海尔公司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先在产业市场最为成熟的美国设厂,然后又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建立海尔工业园和海尔工厂,如今海尔已经在全世界13个国家建立了工厂,产品销往160多个国家。以联想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进军全球市场,2004年12月8日, 联想宣布以12.5 亿美元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通过一系列并购整合行为, 联想已经变成了一家全球化的PC企业,2009年第三季度联想全球市场份额达到创纪录的9.2%,在全球PC厂商中排名第四。2004年以来,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数量逐年增加。它们在向世界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家实力。仅以中国和美国进行比较,2005-2009年中国拥有的世界品牌500强企业数量从4家上升至18家。中国的GDP总量从世界第五位跃居第三位,占美国GDP总量的比重从18%上升到39.28%。具体情况见表1。
  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品牌实力增强,更多的企业挤入世界品牌500强是中美国家实力差距缩小的内在动力。当然,中国企业品牌实力上升的过程与综合国力上升的步伐不尽相同,与美国拥有的众多世界名牌相比较,说明中国企业品牌营销的努力还须进一步加大。有关数据还显示:1978年改革开放初,中国GDP仅为3645亿元,世界排名第15位,至2009年,中国GDP已增至57451亿美元,世界排名也大幅跃升至第3位。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对外交往在三个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中国从一个地区性大国逐渐变成一个新兴的世界大国,二是中国的国际角色已从主流国际体系的外部走向内部,三是中国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9][10][11]
  三、 一个国家企业品牌对外扩张的过程也是该国国家实力对外扩张的过程品牌扩张的实质就是通过品牌在产品上的扩张来提高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进而使品牌价值和品牌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品牌扩张总是具有从国内扩张向世界扩张的渐进过程。在国内扩张过程中,品牌扩张有“不同产品品牌扩张”与“同种产品品牌扩张”之分。“不同产品品牌扩张”就是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的声誉和形象推出与原产品完全不同的产品的过程,即品牌在企业内部产品上的延伸,一般称之为内在扩张。而将成功品牌扩张到同种产品上以实现品牌市场规模的扩大则属于“同种产品品牌扩张”,实际上属于同种产品的异域市场扩张,即外在扩张。原有产品的市场扩张,并不是为了推出新产品,但同样可以实现品牌应用范围的扩大,同样会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周朝琦、侯龙文2002)。[10]品牌国际化又称品牌的国际化运营,是母国的品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推广建设活动。品牌向国外扩张的过程也就是品牌国际化,即向世界名牌转化的过程。
  品牌扩张与国力相辅相成。强盛的国力有利于本土品牌向外扩张,因为在消费者对产品的内在线索认知不足时,来源国形象就如同品牌、价格、广告等外部属性,可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而品牌向外扩张的过程也伴随着国家实力的对外扩张。以美国的世界品牌为例,当可口可乐、麦当劳、万宝路、IBM、英特尔和微软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之时,这些跨国公司也将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带到了全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曾得出这样的结论:“跨国公司与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的核优势一道共同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础。”由此可见,美国跨国公司在全世界的扩张,其实就是美国实力在全世界的扩张。
  以麦当劳公司为例,麦当劳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餐集团。从1955年其创始人雷•克洛克在美国芝加哥开设第一家麦当劳餐厅起到现在,麦当劳在全球开设的餐厅超过了3万家,而且,以每3小时开设一家新店的速度扩张。2004年初,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2003年世界最有影响的品牌100强中,麦当劳名列第二位。而在餐饮行业中,麦当劳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品牌。上述数字和描述使麦当劳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性公司。不仅如此,麦当劳在商业上的成功,也带动了美国民主价值观的传播。麦当劳“顾客永远第一”和“一切由你”的企业经营理念在其跨国经营中不自觉地向东道国的员工和消费者传播了个人主义价值观。麦当劳菜单的本土化和餐厅功能的本土化则体现了“自由”这一美国民主价值的灵魂,而统一的、标准化的质量、服务、清洁和价值管理就传播了人权“平等”的价值观念。
  对于麦当劳在全球市场扩张中所导致的美国民主价值观传播,许多美国学者从“文化帝国主义”角度进行了思考。他们认为“像麦当劳之类的跨国公司为一种新形式的帝国主义提供了突击部队,这种新形式的帝国主义较先前的军国主义更为隐秘,因而也更为成功”。美国《纽约时报》著名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凌志车和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一书中写道:“麦当劳和其他全球文化的象征物,服务于正在专制、不民主社会出现的中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他注意到,在其领土内设有麦当劳的国家从不相互打仗”。总之,在美国学者看来,麦当劳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美国大兵的“文化征服”方式。[12]
  四、一个国家世界名牌数量比例变化过程亦是该国国家实力地位变化的过程世界名牌作为企业品牌实力发展的最高阶段,通常在全球范围内集中了某个行业或多个行业较多的市场占有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脊梁。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发布的“全球500强”是全球知名度最大、影响最广的企业排名榜,它从公司价值、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等指标展示了各国世界名牌企业实力的浮沉变化,堪称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变化的“晴雨表”,挤入这份榜单的企业,无一不是世界名牌的佼佼者,有的名牌企业一年的营业收入甚至超过一些国家的经济总量。2004年起“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品牌 500强》排行榜也已经连续发布了六年,其评判依据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这里主要以500强排行榜和世界GDP总量近几年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中美日三国世界名牌数量变化过程与国家实力变化过程的关系。[13][14][15]
  从表2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美日三国在500强中的席位数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展示了各国企业竞争力变化的未来走势。2001年中国只有12家企业入选500强,仅占总数的2.4%,而美、日两国分别有186和105家入选,占总数的比重高达37.2%和21%,占据了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同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为4.17%,而美国占31.71%,日本占12.89%。直到21世纪初,美、日两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竞争地位仍然十分突出,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依然稳固。2010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中,中国有54家企业入围,占总数的10.8%,而美国的比例则大幅降至27.8%,日本降至14.2%。《世界品牌 500强》排行榜的变化趋势亦是如此,2010年中国品牌的比例已由0.8%升至3.4%,美、日分别降至47.4%和8.2%。2008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为7.14%,美国占23.44%,日本占8.10%,中日两国的经济总量已十分接近(见下图)。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在2010年第二季度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第二季度的GDP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中国的二季度GDP为1.33万亿美元。[16][17][18]
  从本质上看,企业品牌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在微观层面的体现,一个国家拥有的世界名牌数量可以从微观基础层面看出该国经济实力的发展状况,中国世界名牌数量快速增加的过程,也是中国国家实力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迅速缩小的过程。[19][20]
  五、结论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微观经济领域表现为各国企业和世界名牌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实力提升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诞生的跨国企业和世界名牌的数量。[21][22] 要让中国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我们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把中国名牌做大做强,培养出更多的跨国公司和世界名牌。总之,创建世界名牌既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明阳.品牌竞争力的理论综述及因子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6(06).
  [2] 周海.品牌价值评估方法[J].中国流通经济,2001(02).
  [3] 崔明欣.品牌资产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论文, 2006.
  [4]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5] 杨原.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量化的新思路[J].青海社会科学,2007(2).
  [6]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 黄琳,杜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实力[J].瞭望东方周刊,2005(49).
  [8] 石康.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5).
  [9] 万力.中国名牌方略:树立8类地区名牌的规则[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10] 周朝琦,侯龙文.品牌经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1] 宁昌会,薛哲.来源国效应对联合品牌产品评价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12]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3] 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上升中的中国国力、国际地位与作用[J].国际经济评论,2009.(11-12).
  [14] 徐坚.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J].当代世界,2008(3).
  [15] 李彬.全面发展视域下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J].理论月刊,2008(11).
  [16] 张建春. “品牌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第二届中国品牌建设高峰会暨十大行业领袖品牌评选启动[J].新经济杂志,2009(10).
  [17] Hughes W. Reg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estiny: The National Power Surve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1/2): 330-338.
  [18] Shinn A Jr. An Application of Psychophysical Scaling Techniques to the Measurement of National Power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1969, 31(4): 932-951.
  [19] Gilpin R. U.S. 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5: 2.
  [20] Cordier S. Review [J]. Military Affairs, 1977, 41(3): 162.
  [21] Hendershot G. Population Size, Military Power, and Antinatal Policy [J]. Demography, 1973, 10(4): 517-524.
  [22] Jones S. The Power Inventory and National Strategy [J]. World Politics, 1954, 6(4): 421-452.
  
  责任编辑:萧敏娜
其他文献
摘要: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地理条件制约,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于辅助的角色,与周边省市产业互补性弱,省内大型企业资源依附性强。随着贵州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工业强省”与“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的实施,新形势下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工作正当时。  关键词: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创新;贵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我国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
期刊
摘要:运用ARCH模型对我国股指日收益率及波动性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我国股指收益率波动特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证综指日收益率呈现明显的波动集群性特征,因此我国证券市场表现出的波动幅度和风险性要大大高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信息非对称性和杠杆效应,尤其是股票市场好消息导致的市场波动比同等大小的坏消息引起的波动要小。研究结果显示回归模型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这表明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具
期刊
摘 要:改善和优化股权结构是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赫芬达尔指数、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流通股比例、股权控制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为此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构建多样化法人投资主体,对公司高管人员实行股票期权激励。  关键词:上
期刊
摘要:在厘清指数下降分解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内部结构变化、能源替代等因素作为地区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子,推导出适宜的分解式,解构各因素对能源强度下降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下降的作用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次之,同时发现能源强度下降有回弹效应。该结论对于确定地区节能减排关键要素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摘要: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而经济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变量结构为三次产业的结构,研究产业结构的变迁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1990—2009年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把我国省域分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按不同类型地区对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变迁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地区的产业产出结构及产业就业结构的变迁轨迹,为我国省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产业结
期刊
摘要:2011年11月16日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启动。对该方案税率设置与原营业税的比较并考虑各种类型的购进项目的分析表明,这次“扩围”试点从一般角度上看是降低税收负担的举措,虽然,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影响。然而,增值税改革除了对税收负担的影响外,还将改变整个税制结构的原有平衡,因此,未来增值税“扩围”的进一步推进必须与税制结构长期调整的定位相协调,必须
期刊
摘要: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外贸发展模式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需要,也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论文运用因子分析法,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构建了中国各省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外贸发展模式的评价指标,并对中国各省市“两型”外贸发展模式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技术创新在构建“两型”外贸发展模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两型”外贸发展模式要求技术创新、环境和贸易三者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中西部地区在构建“两型
期刊
摘要:运用2002—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不确定性、盈余管理和股票错误定价数据,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行为财务理论,从市场、行业和个股层次,对股票错误定价问题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随市场不确定性程度的变化,股票错误定价的主导影响机制也发生变化。市场不确定性较低时,错误定价主要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市场不确定性较高时,错误定价主要由非理性行为导致。并且,不确定性和股票错误定价在行业层次上表现出
期刊
摘要:劳动者权益维护是中国迈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后面临的重大问题,科学疏导劳资矛盾成为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实证研究表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对于提高劳动者权益具有正面作用;户籍、所有制和地区分割是主导不同群体权益差别的核心因素。当前我国劳动者的维权行为主要围绕劳动报酬和工作时间等基本权益展开。从维权影响因素和管理方式来看,制度改革均是未来劳动者权益维护的重点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跨区域河流污染造成损失的补偿办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补偿亦无明确规定。根据流域人均用水量指标和实际用水量指标差距,计算珠江流域下游地区超平均值用水应给予上游地区未达到平均值用水的生态补偿,在思路上符合“公正、公平”原则。并且,由于按照平均用水量指标测算,上下游之间的用水效率也考虑在内,因此测算也满足效率原则。下一步,应当通过加强流域生态保护立法,建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