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从《弟子规》开始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传统启蒙教材中,《弟子规》一书很有价值。全书共360句、1080字,讲述了113件事,是教导孩子安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优秀德育教材。在文中就如何运用《弟子规》育人进行探讨。
  【关键词】《弟子规》;育人;孝;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于2016年9月9日上午回母校看望师生,他说:“到这里没有首长,都是学生,是老师培养了我们,祝各位老师健康长寿。”
  国家主席对母校、对老师如此怀念,如此感恩。可见师恩是多么地伟大。
  作为教师,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水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的写照,也是传统师徳的核心内容。但时代在进步,人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着,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有德之师”呢?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曾几何时,我為之彷徨、深思!
  我从毕业就分配到一所不起眼的边远农村初中任教,一直以来,学校校风纯正朴实。但近年来,随着家庭、社会、手机、网络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抽烟、打架、上网、早恋等现象。我做班主任多年,深有体会,也很痛心!
  我多次寻思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呢?也多次和同事们探讨如何改良班风?可总是收效甚微。治标不治本呀!甚至有人劝我:别再吃力不讨好啦!我也曾想放弃,但总觉得对不起良心,对不起孩子们。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家观看了《〈弟子规〉走进校园》的光盘,深受感动,也得到了启发。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弟子规》这本小册子,也曾到潮安县黄河慈善机构接受再教育,通过学习,我的身心经历了一次大洗礼!
  《弟子规》这本小册子,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教育家李毓秀先生根据《论语》中的一段话编写而成的。《论语·学而》篇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后来,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大儒贾存仁先生对此作了修订改编,并将其改名为《弟子规》。
  虽然《弟子规》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但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童蒙养正的书籍。该书从家庭教育、人际交往、人格塑造等方面下手,内容井然有序,道理深入浅出,更重要的是它教人学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做人的基本道理。李炳南教授说:“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于艺也。”①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德”是做人的基础,《弟子规》就是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比较、不计较,常怀感恩之心,时时与人为善。
  《弟子规》让我对“师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从实际行动中体验人生哲理——“百善孝为先”;“凡是人,皆须爱”。下面让我讲述从实践中得到的成功和喜悦。
  因为手里有了这本“宝典”,于是在新学期里,我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首先,用《弟子规》作为我们的班规,学生犯错不需要老师开口,自己就知道哪方面没有做好。第二,每天晨读都先要一起朗诵一遍《弟子规》,时时提醒自己。第三,每天我给学生讲两三个德育故事,让他们天天懂得见贤思齐,孝亲尊师。经过半学期的努力,我们的班风受到了领导、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这也是我意想不到的。
  曾经令我头疼的“四大魔王”,以前总爱打架、捣乱、违反纪律,如今却成了“雷锋小队”的队长,现在我班的“雷锋小队”是全校出了名的“刷厕所高手”、“捡垃圾能手”,个个自动自觉,不怕脏不怕累。
  在得知中考成绩后,一个学生带着他的母亲来到我家,他母亲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老师,假如我儿子在初三没有遇到您,他就不可能考上重点高中。您知道吗,在初二,他就几次想辍学打工,回到家经常和我们顶嘴。现在他目标很明确,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每次他从外面回来,也懂得嘘寒问暖了,这让我们做父母的,很欣慰。老师,真的,谢谢您!没有您,就没有现在的他!”
  我听完,也很激动,想不到老祖宗说的话,到现在还这么管用。对于这个学生,我只不过和他多谈谈心,了解他的过去,关心他的生活,把他当成朋友罢了。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
  《弟子规》中说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说的正是我们教育的弊端,现在虽提倡素质教育,但有的教师虽有才华,但德行不过关,不知“素质”为何物,只重视“中考”、“高考”成绩。老师不重视抓德育,许多学生出现应试心态,有的学生甚至忤逆父母,辱骂师长,这是为什么?《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道”就是教育的根啊!教育没有根是可怕的!蔡礼旭老师说:“孝,在一个人的德行中是本有的,但为什么人的孝心、德行没有办法彰显出来?”“因为没有接受教导,又有很多的欲望诱惑把他的利害心、自私心引发起来,就好像是太阳被乌云遮住了。”②通过再教育,我发现《弟子规》正是从孩子们的“根”救起,让他们恢复“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来面目。
  《弟子规》,它是幸福美满人生的基础,伴随着我成长,同时也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它是一面镜子,让我端正了身心,也照出了孩子们的真善美;它更是一把戒尺,时时鞭策我们要孝亲尊师,要自爱爱人,要断恶扬善,这把尺比“藤条木棍”更有效,更神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的这两句话,时刻在激励和鞭策我们:要自强不息,就得再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要厚德载物,就要认真落实《弟子规》,做一个有“德”之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古话不仅学生要知道,作为老师,更要明白。老师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眼里还有差生吗?还需要说“像你这样的学生,我没办法教,叫你父母来学校!”——您就是他的父母,还叫谁呢?“我们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缺乏爱的孩子,我们要先想着怎么爱这个孩子。”③
  教书育人,任重道远,不辞劳苦,勇于担当。每一个为人父,为人师者,都要认真学好《弟子规》,落实《弟子规》,从改变自己入手,自化化人,自觉觉人。为孩子们负责,不愧人父,不愧人师。
  参考文献
  [1]李炳南.论语讲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蔡礼旭.大学演讲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广东省揭东县炮台镇弘德初级中学 广东省揭东县 5155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