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后现代思潮为背景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123qwe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信息传媒技术的全球同步传递,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失时机地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后现代大众文化也随之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了后现代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一、后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为大学生彰显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身价值提供了宽松的文化环境。二、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挫折感及辨析力,引导其塑造健康人格。三、为大学生提供了了一个公共、公平的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四、为大学生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文化通道,有利于大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熟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中国大学生;积极影响
  


  一、理论基础
  早期的大众文化主要指Mass Culture而言,译为大量的、多数的、群众的、聚成一体的文化,含有无知、庸俗、偏见等含义,是正处于上升期的西方资产阶级对下层工人阶级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认知基础。霍克海默(Horkheimer)和阿多诺(Adorno)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具,目的就是制造大众的虚假需求,剥夺工人阶级的政治和反抗意识,使其盲目追求快感,甘心忍受资本主义的奴役。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國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开始涉足大众文化研究,其代表人物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不赞同将工人阶级的文化与上层社会的文化对立起来,开始用“Popular Culture”代替“Mass Culture”。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兴起,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之后随着电视,尤其是网络等媒体的出现与广泛使用,大众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大众文化研究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对大众文化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以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给后现代大众文化赋予了一种肯定的色彩,这在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公开宣称,大众文化不是文化工业生产的,而是人民创造的。他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矛头完全指向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的控制的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做被动受控的客体,而认为大众文化中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他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的,是人们自发的土生土长的表达,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大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表明大众文化可以制造积极的快乐。
  二、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信息传媒技术的全球同步传递,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失时机地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后现代大众文化也随之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笔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大众文化研究,本文则主要着眼于中国后现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笔者最近阅读了多篇中国当代研究学者所著相关文章,诸如刘建佳的《论当代青年大学生文化的现状与重塑》,徐景一、王迎春的《浅谈流行文化和世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刘红林的《论当前高校大学生时尚风潮的文化表征和引导策略》及肖尚君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及其塑造》等,发现中国学者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大多基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对中国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的影响给予消极的批判,认为其模式化、平面性、世俗性等特点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削弱了大学生对于道德、价值以及信仰的追求,使他们精神匮乏、信仰迷茫、追求享受,甚至走上消沉与堕落的道路。对此问题笔者认同约翰·费斯克的观点,认为后现代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受众,尤其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不只是被动受控的客体,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性及判断力。因此我们要看到后现代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
  三、中国大众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着彰显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身价值的需求,后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为其提供了宽松的文化环境。
  在后现代思潮的推动下,大众文化中交互性成分被无限放大,进入一个大众参与表演的时代。进入21世纪之后的短短10余年间,由于电视这一流行文化的核心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选秀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群体前所未有的关注。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选秀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表演的舞台。他们可以报名成为比赛选手,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艺,尽情地展现压抑在心中的张扬自我的愿望。他们也可以以观众的身份参与演出,因为观众同样可以成为场内及场外的大众评审,场内大众评审手中有决定哪位选手继续留在场上的权力,场外观众也可以用发短信或网上投票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实际上都成为了活动的参与者与表现者,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另外一个吸引大学生眼球的大众文化形式就是流行音乐与卡拉OK。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是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他们在享受流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的同时,同样也想要像他们心目中的流行偶像一样一展自己的歌喉,并展现自己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卡拉OK的盛行便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表现自我的欲望。此外,对于休闲运动的选择,如瑜伽、跆拳道、街舞、户外旅游也受到大学生的偏爱,成为他们张扬个性和释放压力的主要方式。   (二)后现代中国大众文化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挫折感及辨析力,引导其塑造健康人格。
  “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在选拔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环节“PK”。选手们在每一轮的晋级中都有可能被淘汰。虽然每一位参赛选手都希望自己能走到最后成为冠军,但一旦被淘汰,他们没有抱怨、没有叹息,用微笑鼓励继续留在舞台上的同伴。面对这样的挫折,他们表现出了超出实际年龄的心理承受力。同样,许多备受大学生喜爱的偶像剧中的主人公往往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窘迫。但他们拥有美丽的心灵和超强的意志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绝不低头,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他们这种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勇气正是年轻一代大学生所缺失的,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大众文化表现形式从正面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感,磨练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也看到,选秀活动是不少大学生误认为进入娱乐圈是一条成功的捷径,使许多人的成才观、价值观、爱情观或多或少刻上了明星的印记。因此我们要利用选秀等活动从反面培养大学生的辨析力,引导他们在五花八门的大众文化潮流中去除盲从、虚荣的形式主义和享乐主义。
  (三)网络媒体与网络文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本形态,为大学生提供了了一个公共、公平的表达与交流的平台。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逐步普及开来。例如在人人网或校园BBS的论坛中,往往只有一个话题,每个注册的大学生都可以针对此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心得。他们可以简单的赞成、反对,也可以进行专业的评论或分析,对于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甚至频频抡起“板砖”或“斧头”。跟帖也同样地被阅读或评论,大学生往往能够从这些充满生命活力和个性色彩的表达中找到共鸣。这样,大众的文化感受不再是私人性的,而是使大学生获得了公共、公平的表达和交流的途径。
  (四)大众文化走进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文化通道,有利于大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熟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即将面临的社会压力有太多的恐惧和陌生。
  大学生生活在相对单纯的校园中,往往有些自命清高、唯美、浪漫的情怀,对当下的社会生活或多或少地存在情感上、认识上和行为上的隔膜。而带有浓重的市场化、商业化气息的大众文化进入大学校园,使种种新鲜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进入校园,从而为相对单纯的校园增添了新的社会元素,是大学生在不经意间产生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习得了一定的社会观念与行为模式。不难发现,大学生“愤青”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自我期望与评价也趋于客观。虽然他们不乏对社会不公和就业压力有所抱怨,但总的来看他们的心态还比较务实和理性,对即将步入的社会具有了更加包容的心态和平和的意识。
  四、结语
  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各种后现代大众文化形式随之铺天盖地地进入大学校园,值得肯定的是它们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同时我们又要居安思危,有意识地避免其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不良诱导。我们应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清楚自己该去追求什么,坚持什么,倡导什么,认清自己的努力方向,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高素质带动未来社会的發展和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费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姜华.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威廉姆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 北京:三联书店,2005.
  [5]陆扬,王毅. 大众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黄群英,张春芳.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文化品位提升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95-97
  [7]刘红林. 论当前高校大学生时尚风潮的文化表征和引导策略[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136-140
  [8]刘建佳. 论当代青年大学生文化的现状与重塑[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1),29-31
  [9]肖尚君.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及其塑造[J]. 辽宁教育研究,2008(7),120-122
  [10]徐景一,王迎春. 浅谈流行文化和世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 法制与社会,2008(8),356
  本论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荒诞派戏剧艺术研究”(项目编号A14016,52WN1403)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鉴国内外已有的顾客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生满意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學生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影响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生满意度;影
期刊
【摘要】服装专业的职业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不能充分地突出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鲜明特征。因此,本文提出了服装生态实践教学模式的概念,并对该模式中“四点一环”和“一环两带”的构建作了论证。  【关键词】生态实践教学模式,四点一环,一环两带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职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
期刊
【摘要】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大力开展会计实训工作,市场对会计人员经验的要求使得我们得实训必须贴近企业实际工作。会计仿真实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需求,但在仿真实训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就现阶段会计仿真实训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完善会计仿真实训,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仿真;会计实训;实践教学    通过对国内会计
期刊
【摘要】分析当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数学教师需学习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校本教材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任课教师,面对数学课程新的挑战,我认为教学应该从中职学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出发,突出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培养,同时注重与专业知识相联系,使教育更好地为教育目标服务。下面就中职数学课程改革谈谈我一些
期刊
【摘要】警务化管理是警察学院进行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培养警察高职业品格的必要途径,因此要求警察学院必须举报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辅导员团队。近几年来,我国警察学院也逐渐意识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警察学院辅导员团队的重要性,再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警察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策略。  【关键词】警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语言首先是有声的,也就是说,有声语言是第一性的,凭借这有声语言,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关键词】有声语言;音标教学;读音规则    中職学生在进入中专以前,虽然至少都学了三年、五年的英语,但基础普遍都较差,甚至有些同学连最简单的单词、句子的正确朗读都做不到。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遗忘率会逐步增大,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中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做了一点探索性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手段和形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考虑,
期刊
现代化教学不仅要传之以“知”,更要授之以“能”。大家知道,士官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它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强调职业性与应用性,注重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为了把士官学员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我们根据学科的专业特色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开创性地采取了情境型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指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
期刊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综合表现,而且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在人生的各种经历中,在教师教育的修炼中,逐步形成、不断发展、终身完善的。它是教师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整个心理活动的倾注,是教师多种素质、才能的集中体现。教学风格简单说就是在有利于自己和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做你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自然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经常和一些教师交流怎样才能上
期刊
【摘要】农村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学生前途的一个问题,也是衡量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学生能否有科学的就业心理,对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分析和把握农村中职生的就业心理,特别是在当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较差、就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学生顺利就业以及学校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中职生;就业心理;学习    农村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