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个“教书匠”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2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时尚的教育口号,我常常保持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励志语。“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或者说谑称。“匠”者,本意是“木工也”。自古以来,百工皆称“工”、称“匠”。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技艺,受人尊敬,让人羡慕,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语中可见一斑。“教书”何以成了“匠”?笔者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却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的。
  匠者,总有一手“绝活”。无论是木匠、铁匠还是其他什么匠,别人做不成的活儿,在他们手中却是易如反掌,这就是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据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了锯子、墨斗等木工器具,匠人的专业性就在其有独到的方法和技术;而教师的专业性,也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作为支撑。有人说:“教学方法是雕虫小技,教学观念好比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此言道出了教学思想的指导意义,但轻视了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未免失之偏颇。有思想而无方法,如同有理想而无帆船一样,只能望洋兴叹。同样是背诵经典诗文,私塾先生只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免不了死记硬背;而深谙认知心理学的现代教师,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记忆优势,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背诵方法。视觉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来记诵;听觉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记诵;动作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抄写来记忆;形象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图文互助来帮助记诵;短时记忆弱的学生可以分段背诵。如果对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有独到研究的教师,还可以运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建构言语结构地图,通过把握句段之间的内在关联,既准确地理解语义,又快速地记忆语段。这样的教学方法,一般人想不到,更做不到,这就具有了专业性。可惜的是,很多教师缺少这样基于科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常常有“眼高手低”的困窘。“手低”是能力所限,是方法与技术所限。离开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能力无从着落。由此看来,教学方法绝不是雕虫小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运用得当,且熟能生巧,达到一种化境,就成为了教学艺术,也就成了教师的“绝活”。而这,不正是匠者的成功秘诀吗?
  匠者,总有一颗“匠心”。一段普通的木头,在木匠的手里会变成一把精美的椅子;一块普通的石头,在玉匠的手里会雕刻成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因为在匠人眼里,这段木头、这块石头,已经幻化出他们心目中的那件艺术品了,这就是他们的“匠心”所在,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能从一般的教育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東西吗?面对一个不想做作业的学生,家长无可奈何,而你却能像研究“UFO”一样去研究:是不会做?是作业太多?是怕做错被批评?还是因为是讨厌老师?……当你最终破解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回到学习正道上的时候,你也就发现了教育的秘密。我们常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爱也没有教育”,而匠者启发我们“要看得到每个孩子未来可能的那个样子”,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智慧”,也就有了匠者那样的“匠心”。
  其实,我们从匠者身上,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启示,给“教书匠”这个带有贬义的称谓赋予新的理解。当下的“教学新秀”“教学能手”,不也带有“匠”的痕迹吗?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少些“匠气”,多些“书卷气”。这样的“教书匠”,不也是很可爱吗?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成为党的鲜明精神标识和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2021年年初,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文件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贯彻党
一  在人教社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马尔克斯的名作《礼拜二午睡时刻》被教材编者归入了情感话题,附录于小说后面的分析除了提到该小说的情感魅力外,特别对小说的情感处理方式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看法。编者认为: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
《时评语文读本》是一本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好书。它内容详尽、风格多样,全书分为时政篇、社会篇、公民篇、生命篇、人物篇、文化篇、教育篇,有时政的担忧,有对生命的反思,有对文化的叩问,有为教育的鼓与呼,充分展现了当下批有良知、胸怀广阔、傲骨凛然的文化人心忧天下的高贵品质。  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关注人的存在,语文教学要肩负起生命教育的重任。特级教师韩军说:语文教育
编者按: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随着新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生涯规划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成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具体实践中,以心理教师为主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不能满足对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如何进行体系搭建、课程设计、队
明代小说戏曲评点家叶昼在评价《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说:“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见容与堂刻本《忠义水浒传》)所谓“《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即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对共性与个性、类型与典型的把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故能描绘出像鲁智深这样“千古若活”的形象。  一  叶昼所指《水浒传》中的“同”就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必修阶段已经读过不少古典诗词,接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许多诗篇,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基础。但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技巧分析为主,尚未上升到比较系统的鉴赏层面,还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高中生知识面较宽,基础较好,
审题是作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错误的“高发地带”,也是教师讲评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每当发现学生存在审题问题,教师总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急于传递正确的立意,于是,往往会在审题方法上下很多功夫,反复推敲材料内涵,反复强调正确立意。学生听罢神清气爽,过后换个材料,又陷于浑浑噩噩之中。  这不禁让我思考,从材料到观点,学生到底走了多少歧路?如果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错误思路,采取“釜底抽薪”的方
编者按  2017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引发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到2019年,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都将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好统编本教材,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语文教师面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较一纲多本时期的教材,统编本教材在编写上有较大变化,比如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先识字再学拼音以及更加强调课型的区分等。如何理解这些变
儿歌《小小的船》因其内容浅显而又富有想象力,常被选人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关于此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很少对其中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存有疑问。当然,如果单从识字本身人手,把这首儿歌仅视为识字的材料,也许可以不管儿歌本身的内容,教学设计的深浅问题也就没必要提出来。只是近年来教育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随文识字日益得到教师的重视,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习:≠词的词典义,而且还要理解其文本中的语境义,乃至
三十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盎然生机和勃勃活力,—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思想眷注和内在安排。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思想的、精神的和文化的。语文教育是什么?它,不再是一种应试“利用”的敲门砖,它不仅仅是一种“使用”的交际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享用”的思想、精神和文化。  时下,语文教育赖以生存的东西有三样:一是权威,二是记忆,三是应考。语文教育沦落为一种技术、一种伎俩,麻木不仁,浑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