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图形图像似乎和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艺术”没有交集,但是如今,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抛弃传统的工具和材料自由选择媒介的时候,很多人瞄准了数字技术。科技和艺术的关系随之又更加紧密了。
我们从SIGGRAPH的全称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中也看得出来,SIGGRAPH自从诞生起就像是体操吊环运动员一样,一手紧握科学一手紧握艺术进行着精彩的表演。在SIGGRAPH Asia的整个活动中,艺术馆和E-Tech展示馆永远是观众流连的焦点,那么在CG的世界里科学和艺术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专访了SIGGRAPH Asia 2012艺术馆的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系主任徐迎庆教授,希望从他那里得到解答。
Q=《数码设计》、A=徐迎庆
Q/ 我们在艺术馆区里看到非常多优秀的作品,这次展览的总体水平比去年怎么样?
A/ 今年初选时,我们一共收到了140多件作品,经过包括我在内的12人委员会的一次次讨论和筛选,一共选出了19组作品参展。我对每一件作品都爱不释手,因为从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参加的作者独特的视角以及他们对技术的运用的态度。艺术作品的水平不能简单地说比去年提高,因为牵涉的方面很多,包括技术环境,艺术手法以及艺术家的理解等等,但是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高兴,就是今年的作品对今年主题“回声(Echo)”的关注程度提高很多。
Q/ 谈谈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吧,还有作品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A/ 每个作品都有独到之处,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声音装置(指声音装置作品Coronado),作者用一个机械手臂控制一个表面洒满了小钢珠的浪声鼓,来模拟他生活中常常听到的海浪声。这个装置很切题,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生活进行了思考。
作品的选择标准,首先要表现今年的主题“Echo”,这个单词你可以理解为回声,也可以理解为回响、互动,而这个互动可以存在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现实和未来,过去和现在之间,技术和艺术之间;其次,我们还要看这个作品在本领域有没有更宽泛的影响。
Q/ 这次的“回声”主题也是有特别的寓意在里面。
A/ 是的,我们回想一下,当今的社会变化太快了,好多东西比如说CD、MD,以及Walkman随身听这些东西就好像瞬间就淘汰了,不像老一辈人身边的东西可能会伴随他一辈子。每当技术以这种飞快甚至是令人有些恐惧的速度发展的时候,我们应该也有需求坐下来好好想想,思索、沉淀一下,现实和虚拟,现在和未来,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今年的这些作品都努力地在艺术于技术之间寻求平衡和融合。
Q/ 作为一个在科技和电脑图形图像艺术界都游刃有余的专家,在你看来,艺术出身和技术出身的人在呈现作品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他们思路有根本的区别么?
A/ 科学与艺术自古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简单直观的例子莫过于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用于油画创作的颜料可能也就无从取得,而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变得更是前所未有的紧密。首先,科技仍然为艺术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已经远远超出了绘画、雕塑这些传统范围,更多的艺术家选择用新媒体、新技术作为他们的独特语言。相反,艺术家们狂野的,天马行空的想法,甚至是很多科幻电影大片里的想法也反过来启发了科学家,很多电影在制作的时候是以一定的技术未来可能为基础的。
它们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很难判断哪些是纯科学或者是纯艺术。就像本届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品都基于触摸技术,这也反映了现在触摸技术的焦点地位,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立体影像被运用于艺术创作,现在的技术手段或者说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人人都可以用这些工具进行创作。
Q/ 作为清华的教授,你平常的教学研究中是如何把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呢?
A/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当人们提到一件事情,比如说建模的时候,设计师和工程师脑子里面想的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设计师在用设计的语言思考解决问题,而工程师则是在用工程的语言,所以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以及平时的工作中,设计师和工程师要学会听懂对方的“语言”,两种思维方式要互相理解融合和碰撞,两种立场要互相对话。我的学生就来自很多不同的背景,有学计算机科学的,有研究社会人文科学的,也有设计和艺术人才,当把他们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教会他们怎么和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的时候,很多好的点子和作品就应运而生了。(编辑:鲁忠泽)
我们从SIGGRAPH的全称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中也看得出来,SIGGRAPH自从诞生起就像是体操吊环运动员一样,一手紧握科学一手紧握艺术进行着精彩的表演。在SIGGRAPH Asia的整个活动中,艺术馆和E-Tech展示馆永远是观众流连的焦点,那么在CG的世界里科学和艺术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专访了SIGGRAPH Asia 2012艺术馆的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系主任徐迎庆教授,希望从他那里得到解答。
Q=《数码设计》、A=徐迎庆
Q/ 我们在艺术馆区里看到非常多优秀的作品,这次展览的总体水平比去年怎么样?
A/ 今年初选时,我们一共收到了140多件作品,经过包括我在内的12人委员会的一次次讨论和筛选,一共选出了19组作品参展。我对每一件作品都爱不释手,因为从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参加的作者独特的视角以及他们对技术的运用的态度。艺术作品的水平不能简单地说比去年提高,因为牵涉的方面很多,包括技术环境,艺术手法以及艺术家的理解等等,但是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高兴,就是今年的作品对今年主题“回声(Echo)”的关注程度提高很多。
Q/ 谈谈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吧,还有作品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A/ 每个作品都有独到之处,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声音装置(指声音装置作品Coronado),作者用一个机械手臂控制一个表面洒满了小钢珠的浪声鼓,来模拟他生活中常常听到的海浪声。这个装置很切题,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生活进行了思考。
作品的选择标准,首先要表现今年的主题“Echo”,这个单词你可以理解为回声,也可以理解为回响、互动,而这个互动可以存在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现实和未来,过去和现在之间,技术和艺术之间;其次,我们还要看这个作品在本领域有没有更宽泛的影响。
Q/ 这次的“回声”主题也是有特别的寓意在里面。
A/ 是的,我们回想一下,当今的社会变化太快了,好多东西比如说CD、MD,以及Walkman随身听这些东西就好像瞬间就淘汰了,不像老一辈人身边的东西可能会伴随他一辈子。每当技术以这种飞快甚至是令人有些恐惧的速度发展的时候,我们应该也有需求坐下来好好想想,思索、沉淀一下,现实和虚拟,现在和未来,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今年的这些作品都努力地在艺术于技术之间寻求平衡和融合。
Q/ 作为一个在科技和电脑图形图像艺术界都游刃有余的专家,在你看来,艺术出身和技术出身的人在呈现作品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他们思路有根本的区别么?
A/ 科学与艺术自古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简单直观的例子莫过于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用于油画创作的颜料可能也就无从取得,而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变得更是前所未有的紧密。首先,科技仍然为艺术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已经远远超出了绘画、雕塑这些传统范围,更多的艺术家选择用新媒体、新技术作为他们的独特语言。相反,艺术家们狂野的,天马行空的想法,甚至是很多科幻电影大片里的想法也反过来启发了科学家,很多电影在制作的时候是以一定的技术未来可能为基础的。
它们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很难判断哪些是纯科学或者是纯艺术。就像本届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品都基于触摸技术,这也反映了现在触摸技术的焦点地位,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立体影像被运用于艺术创作,现在的技术手段或者说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人人都可以用这些工具进行创作。
Q/ 作为清华的教授,你平常的教学研究中是如何把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呢?
A/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当人们提到一件事情,比如说建模的时候,设计师和工程师脑子里面想的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设计师在用设计的语言思考解决问题,而工程师则是在用工程的语言,所以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以及平时的工作中,设计师和工程师要学会听懂对方的“语言”,两种思维方式要互相理解融合和碰撞,两种立场要互相对话。我的学生就来自很多不同的背景,有学计算机科学的,有研究社会人文科学的,也有设计和艺术人才,当把他们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教会他们怎么和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的时候,很多好的点子和作品就应运而生了。(编辑:鲁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