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的“马太效应”及对策分析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q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能大赛以竞赛的形式推动教学改革,这对于改进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大有禆益的。笔者不想在此过多赘述技能大赛的正面导向作用,因为这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有目共睹的。笔者试图换个角度探讨在技能大赛这面大旗下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将其归结为“马太效应”,探讨的目的是想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以期更好地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莫顿于1973年引用了《圣经》中《马太福音》的原文,把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如今技能大赛已成为各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各校几乎都是倾其所有,将有限资源优先配置在与技能大赛相关的专业学科上。凡参赛专业,在实训器材添置、师资配备、科研资金划拨等方面总是优先配备,这就造成了技能大赛的“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显然,“马太效应”的结局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其后果是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必须引起重视。
  一、技能大赛“马太效应”的表现
  1.大赛项目安排上的“马太效应”
  按照《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苏教职[2008])40号)文件中所提到的“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个专业。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位专业教师。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位学生”的要求,高职、中职各专业应该都设有大赛项目,但事实上是这样吗?笔者注意到:自大赛创设以来,外贸类专业从未有过竞赛项目。而像数控、电子、计算机、烹饪等专业,不仅年年有项目,而且还不断细化比赛项目。理工科项目较多,财经类尤其是外贸类偏少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赛事级别安排上的“马太效应”
  自从开始创设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以来,市级职业技能大赛、县级技能大赛、校际技能友谊赛也应运而生,凡有省级竞赛项目的,相应就设立市级、县级、校级技能竞赛项目,诸多专业至少“一年三赛”。凡省级大赛有的,由上至下,层层设置比赛项目;凡省级大赛没有的,由上至下,层层不见比赛项目的踪影。没有大赛项目的学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它专业的同学在紧张集训,即便有满腔参与之心,却无参与之机。
  3.技能大赛导向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就是指挥棒,各校都把参赛项目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中之重。同一所学校,参赛专业有一流的实训条件,非参赛专业有不入流的实训条件。而且,后续的差距不断在拉大,由于参赛取得成绩,各级财政支持资金争着抢着投往出成绩的大赛项目专业,实训设备得以不断更新完备,几乎堪称良性循环。但是,那些更多的没有参加竞赛的学生呢,他们要么在使用简陋的实训器材,要么仅仅能保证最基本的实训时间,造成这么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恐非技能大赛设计者的初衷。
  二、技能大赛“马太效应”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1.对领导决策的影响。出于树立名师形象、打出学校品牌的角度考虑,各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几乎对技能大赛倾注了无限的关爱。凡与大赛有关的事项一路绿灯,完善资金、师资、后勤保障,实训场地经常看见领导巡视的身影,回荡领导勉励的话语。赛前动员会、赛后表彰会,领导总是拨冗躬亲,其厚爱程度可见一斑。反之,无技能大赛项目的师生则几乎身处局外。
  2.对教师心态的影响。每年县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技能大赛结束后,各专业参赛队伍或多或少都有所斩获,校方自然喜不自胜,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这还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毕竟这些教师或者学生都是该专业中的佼佼者,获得奖励表彰是靠其自身实力,可令人费解的是目前各种表彰奖励都与技能大赛的成绩挂钩,作为非竞赛项目的专业教师“自动”退出获得高等级荣誉的队伍,哪怕你其他方面表现再优秀,你拿不出一个竞赛的成绩来,诸多荣誉就与你无关。而有大赛项目的专业教师年年荣誉不断创新高。更有甚者,最新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也将获得技能竞赛成绩作为一项基本条件。
  3.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森说“学校是个使富有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地方”。凡是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相对容易获得像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然后就是入党、获得奖学金等等,他们在积累了这些资本后,就会变得更加自信,表现得更好,这又为他们获得更多荣誉和奖励奠定基础,从而表现为赢家通吃的现象。而没有机会参赛的学生总认为自己一无所长,缺乏自信,相对削弱了他们的竞争力。此外,从接受实训的机会来看,凡是参赛的学生,其实训练习的时间往往数倍于非参赛学生,这也是对非参赛学生的一种不公平。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影响了学生的均衡发展,人为加大了他们之间的差距。
  三、克服“马太效应”消极影响的对策分析
  1.确立教育公平理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社会公平的前提是起点公平,起点公平的重要手段就是教育,要让学生在踏入社会前获得最基本的接受教育的公平。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未受到最基本教育水平的人,很难参与现代化的生产过程,很难获得基本的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他们的收入获取能力必然很低。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要让学生在职业学校获得其未来从业所必需的技能,而不应有所偏颇。
  2.建立技能大赛“轮赛”机制。由于目前技能大赛项目众多,且各市、县纷纷配套出台相应竞赛项目,一年三赛成为常态,使得辅导老师和参赛学生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集训和比赛上,反而忽略了常规教学和学习。笔者建议,是否可以引入“轮赛“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将所有大赛项目一分为二,一半项目今年比赛,另外一半项目明年比赛。县、市级技能竞赛相应调整,凡是今年省级技能竞赛轮空的项目,举办县、市级选拔赛,挑出竞赛苗子,准备第二年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这样一来,每年可举办的技能竞赛项目可大大增加,可以将一应小众专业囊括进来,真正实现每个专业、每位老师、每位学生都能参加技能竞赛的要求。
  3.大赛成绩与表彰奖励“有缝对接”。建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在出台表彰奖励规定时,不要将技能大赛成绩作为获得奖励的必要条件,而是将其设定为重要参考条件。因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参加比赛的仅仅是少数师生,获奖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而且,为了保证学校能获得一定名次,每年去参加比赛的也往往是那么几个“老面孔”,如果人为设置技能大赛成绩要求,其后果只能是荣誉集中在少数师生,不利于调动教师队伍的整体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均衡发展。
  4.正常教学为主,技能大赛为辅。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赛场,取得好成绩自然是师生及领导的期望,但切不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程。笔者事实上接触到这种现象,有竞赛项目的学生有时会挤占正常的上课时间去加班加点参加赛前培训。笔者建议大赛组织方是否可以将大赛放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这样,假期就可以成为赛前培训的最好时间,而不与正常教学进程发生冲突。同时,为了保证所有的同学都能公平享受教学资源,大赛培训也不能过度挤占正常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项学习设施。
  “马太效应”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其扶强抑弱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资源和教学奖励的最佳分配,有利于骨干教师的迅速成长,还能强化竞争意识,加速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但其“损不足,补有余”的做法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因而要尽可能回避其劣势积累的局面出现,如不及时有效控制,其差距必将成倍扩大,只有克服“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才能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融资难题一直是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物流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而股权质押以其融资速度快、成本低等特性能有效应对物流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物流企业融资的
2010年秋,我校尝试性地成立了"威风锣鼓队"的学生社团,购置一批锣鼓装备,并聘请曾指导亚运会开幕式威风锣鼓队表演的知名教练指导。组建社团时,学生感觉很新奇,报名踊跃。社团
随着我市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天津及北方地区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湖泊、池塘中普遍存在着来源广、蕴藏量大的高等植物碎屑和腐殖质,水库中
一、塌陷地面积超过500亩,深度超过3米的按1:150的比例发展网箱养殖1.网箱的形状和制作养殖滤食性鱼类一般使用长方形,吃食性鱼类一般使用正方形;网箱的面积根据鱼类养殖环境
本文通过工作实践研究,介绍了预拌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的问题,提出了混凝土企业质量控制途径及出相关的措施。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是这些高“帽子”,让我们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深受极大的压力。有人戏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以及媒体的压力是教师头上的“五座大山”,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越教越迷茫,越教越茫然,于是乎有了“鸡叫出门,鬼叫回家”的自我调侃,也有了安徽六安教师改编的《新教师醉酒》:“这些年补课加班白发
目的观察可吸收生物止血膜在巧克力囊肿腹腔镜囊肿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腹腔镜囊肿剔除术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80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
本文根据弹性理论,在对滑坡面进行一定假定的基础上,建立山体将要发生滑坡时的计算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根据位移值,可以对修建于山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根据转型技术学院的需要,结合《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自身特点进行改革,依据课程培养目标,优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以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为教学实施提供保障
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进入新时代,中国将在全球担当起更大的生态治理责任。中国一项项伟大工程及“美丽中国”的建设都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