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7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已有1300多所,在校生近800万人,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高等教育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体育人文校本课程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展高校办学特色,使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开发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人文 校本课程 实践
  [作者简介]江彩凤(1978- ),女,广西防城港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何茂(1975- ),男,广西防城港人,广西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A18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46-01
  一、高职院校定位与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出:“学校定位是指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在一定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思想。现代教育观念也要求教育模式由终身教育取代阶段性教育;教育本位由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中心;学生的发展从以重视学科转为重视能力,最终成为与世界接轨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的基础性和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体育人文校本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中的基础地位。
  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现状
  1.体育人文校本课程概念。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体育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包括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价值选择、体育目标、体育道德、体育规范和体育的设施条件等。体育人文课程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学生人性人格。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健身性、休闲娱乐性,重视学生的价值取向,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实用的、休闲的现代保健方法和理念;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2.高职学生的健康观。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人权的最重要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健康定义为:“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躯体健壮或没有疾病。”高职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对健康的自我觉醒,是保证生命最佳状态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95%的高职学生不能准确陈述健康的定义,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为健康即身体健壮,20%的学生能说出心理健康,而对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和环境健康几乎没有能提到,这说明高职学生的现代健康观没有建立。
  3.高职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本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是关于体育在培养人、改造人等方面的本质功能价值判断和基本观点。目前高职学生认为体育就是学校的教育手段和目的,没能在体育的价值方面形成一个正确的观点,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产生了掣肘现象。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功能、实现身体健康的途径及整体健康内容的认知水平是影响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正确的认知产生动力。
  4.高职学生的素质观。我国一直以来重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所获得的较稳定的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除了要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外,还应重视能力、个性发展、身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75%的高职学生认为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就是精通职业技术,而对素质的其他内涵知之甚少,这是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真实反映。
  三、高职院校开发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路径
  1.重塑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人文体育观。高校体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让学生领会其中蕴涵的体育价值,真正树立人文体育观。体育人文呼唤我们学会关心,学会关怀,学会珍惜。正如杜威所言,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就在于按照社会环境给天生自发的活动以一种理性的指导。体育人文教育观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重塑人文关怀和人权保护的价值观。学生从人文的视角看待身体的活动,才能领悟体育的真正意义,形成对体育人文价值的认识,真正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2.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型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传统的体育教育内容较为单一,而体育人文教育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应在人本原则的指导下,融合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人文教育内容,教会学生“做人”“爱人”“立人”,生成完整人格,彰显完美人性。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课程中,应增加更多美的元素,让学生体会到练习带来的美,向学生传授运动损伤和营养知识等。体育人文课程适当减少“人体生物科学”内容,从“人的哲学”层面增加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体育哲学、体育人类学与体育文化学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人的本质、生存及历史发展规律与价值的正确认识;增强大学生生存与生活能力。适当突出体育人文教育思想,积极建构将身体运动、身体教育、身体艺术与人生哲学“融合”起来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3.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在体育人文教学中,要将“健康”“健美”“健心”“健脑”融入学生发展教育中;以“育身”“育体”“育心”“育人”的和谐生命运动教育观完成“人的解放”与“课的解放”。采用更具艺术、审美、感性、人本的多元化教学手段,更具科学化、信息技术化、大众化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竞技性和娱乐性、刺激性和休闲活动的结合,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使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体育教育应使学生的体格发展与人格完善协调、社会实践与人格实践协调,生命机体的健康及个性品质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身心和谐、知行统一和人文素质,为培养具有相对完美而独立人格魅力及旺盛生命活力的高职学生服务。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其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人文教育的成败。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应向学生讲授人文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涉猎广泛,除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都具有较全面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但除体育实践外,其他学科知识缺乏,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十分不足。另外,教师对人文素养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学生对体育人文素养的态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培训,采用有效措施鼓励教师自我提高,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高职院校实践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基础任务。
  5.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人文环境。环境对人发展的潜移默化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良好的校园体育人文环境为体育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的塑造离不开体育人文环境。体育人文校本课程应加强以人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人文内涵,强调文化成分,制造浓厚的体育人文氛围,组织体育文化节、体育嘉年化、民族体育,开展形式各样的趣味竞赛等活动,培养高职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人文奥运”后的中国体育,应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体育人文在理念的内涵、体育人文实践的具体途径等还有待深入探讨。但体育人文所具有的重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是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其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陈瑞玉.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意)维柯.论人文教育[M].王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低频振动条件下家兔胃共振频率和振动特点,为器官共振损伤及其反应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家兔8只,1.5%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麻醉后,将加速度传感器固定于胃表面,兔以仰卧位同
[摘要]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文章通过呈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提出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以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新时期员工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吴志鹏(1977
在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界别中,民办教育界的委员已经由十届的1位增加至9位。这个数字变化背后既体现了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站在全国“两会”这一国家政治生活最高平台上,不断壮大的民办教育阵营也让民办教育的话语比重进一步增强,呼吁有了更多呼应。在众多呼吁中,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支持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呼声尤为强烈。  今年全国“两会”,来自教育界特别是民办教育领域的代表委员强烈呼吁,应尽快修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