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和破坏都是成长投资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妻子要给儿子冲糖水喝,把水倒进碗里,打开装糖的瓶子,正要用勺子挖糖,儿子喊:“让我挖,我来挖糖。”妻子不同意:“你不会,妈妈给你挖吧!”我劝妻子:“儿子想挖糖,你就让他挖吧——要多支持小孩子想‘劳动’的想法嘛。”妻子一听,把勺子递给了儿子。儿子像得了宝贝一样,乐呵呵地把勺子伸进了瓶子。挖出一勺糖,儿子小心翼翼地把勺子移出糖瓶子,也许是因为太兴奋,小手一抖,勺子里的糖没倒进碗里,全撒在了地上。妻子生气了,对他嚷:“我说不让你挖吧,你非要挖,这下不逞能了吧?撒得满地都是,怎么办?”
  儿子像做了错事一样,低眉顺眼地不敢吱声,手里拿着勺子不知所措。我赶忙解围:“小孩子第一次挖糖,弄撒了有啥稀奇?再挖一勺保准不会再弄撒。”
  “还让他挖?”妻子显然对我的话很不满。
  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得让他接着挖糖,一回生二回熟,只有接着挖糖,他才会通过练习做到挖糖不撒。”妻子将我的军:“要是再弄撒了,你来打扫卫生啊!”
  我欣然应允:“没问题,我负责打扫卫生。”
  妻子懒得再跟我理论,也懒得再陪儿子挖糖玩,一甩手说:“那你来跟他弄吧!”“我弄就我弄!”我边说边走到儿子跟前,鼓励道,“来吧,咱们接着挖糖。”
  儿子却有点畏缩,说:“我怕再弄撒了。”
  “没关系,撒了爸爸和你一起清理,不怕。”我给儿子吃了一颗定心丸。儿子鼓起勇气,又开始挖糖。我指导他:“挖到了,手稳一点,慢慢向瓶口外边移,好,移出来了,把勺子放平……”眼看就要成功了,谁知儿子小手一晃,勺子一歪,糖又撒了。儿子怯怯地看着我,眼泪都快下来了。我赶忙安慰他:“没事,再挖一次,这次一定行。”儿子却再也不敢尝试了。我转身进了厨房,找出一块平时用来蒸馒头的大笼布,往桌子上一铺,说:“来吧,咱铺上干净笼布,要是糖再撒了,会撒到笼布上,不会浪费。再试一次。”见我不但不生气,还想了这么个好办法,儿子胆子明显大了,又开始挖糖,可这次还是没有成功,又撒了。尽管撒在了笼布上,不会浪费,妻子还是很有意见,指责我:“你就可劲儿地造吧!糖多贵呀,好像不是花钱买的。”我开导妻子:“别说现在撒到笼布上不会浪费,就是撒到地上的那两勺糖,我也觉得不算浪费,反倒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成本。我们天天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要是你不让他学习,不让他练习,他怎么可能凭空就会做各种事情呢?因此,要想让孩子长大,有些成本是必需的付出,比如这几勺糖。”一听我说得有道理,妻子没再吱声。
  第四次,儿子又是差一点儿就成功了,我不失时机地鼓励道:“有进步,接着来,这次肯定能行。”
  你还别说,第五次挖糖时,儿子似乎找到了保持小勺子平衡的诀窍,非常平稳地把一勺糖送到了碗里。我立即鼓掌,对妻子说:“你看,只浪费了两勺糖,又进行了两次不会浪费糖的练习,儿子便学会从瓶子里挖糖了。”妻子一听,似乎忘了刚才儿子“浪费”的两勺糖,跑过来说:“真的?你再试试!”儿子一脸兴奋,又挖了一次,非常成功。妻子情不自禁地对儿子竖起了大拇指。
  不久,儿子又学会了洗碗,当然,我同样也付出了相应的“成本”——
  一天吃过早饭,我正在厨房里忙活,爱劳动的儿子跑过来,主动要求洗碗,我欣然支持,先给他做了个示范,然后让他亲自动手。妻子听见了,急慌慌地跑过来,批评我:“你咋能让儿子洗碗呢?油腻腻的你就不怕他把碗给你摔喽?还浪费水。”我说:“忘了上次儿子挖糖的事?你不让他学,他啥时候也不会做家务。浪费点水,甚至摔个把碗,也是孩子成长的成本。”
  妻子一听,无言以对。
  我还是站在一旁指点儿子:“拿稳了,当心摔碎。可以离水盆近一点,即使滑脱了手,掉到水盆里也不会摔烂……”可教来教去,还是没能避免摔碗。儿子洗的时候倒是很小心,可洗好以后往放碗的地方搁的时候,手一滑碗脱手了,正好砸在下面成摞的碗上,一下子就报销了两只碗。妻子听到响声又跑了过来,可一看我又要跟她讲道理,便无奈地两手一举说:“没关系,继续,这是‘成本’。”我跟儿子相视一笑,继续洗碗。我小声叮嘱:“小心点,尽量少牺牲一只碗。”
  儿子很有悟性,不但洗的时候很小心,送的时候改成了两只小手捧着,再没有摔碎一只碗。
  因为怕孩子浪费或者打碎东西,就不让孩子学做事情是不对的。我始终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为其“投资”的过程。既然是投资,就要付出成本,就不能在意孩子是不是“浪费”了东西,是不是“破坏”了财物。浪费和破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