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辨式思维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设计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bin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辨式阅读为传统文本结构、中心思想等浅层阅读注入了深层的思想内涵,让其具有反复揣摩挖掘的内涵。不管是对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还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强大的推进力。本文对基于审辨式思维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设计展开了具体探索。
  【关键词】审辨式思维;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199-02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审辨式思维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发展的重要基础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辨式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后续阅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审辨前提——挖掘认知冲突,调动思维
  问题是培养学生审辨能力的重要基础,审辨是对文本作品的深度挖掘,也就是对文本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延伸和拓展。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发展,促进其思维拓展,是实施审辨阅读的重要物质保障。教师可以从因果联系、比较异同、情节变化、情理悖谬等角度入手,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全面的思维习惯[1]。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敢于提出质疑,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审辨式思维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设计,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质疑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焦虑,担心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消除其心理焦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调动其审辨的积极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特点,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实现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如在《秋天的雨》教学过程中,文本将秋雨作为重要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串联起来,在整体上塑造丰收的秋天,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描写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文本语言的美感,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文章中使用多种修辞,将秋雨拟人化处理,表达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同学们,秋雨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出文章里秋季的景物象征么?大家想想,秋天里我们常见的水果有什么?秋天里都有什么颜色?”学生说:“柿子、橘子、菊花……白色,紫红色,淡黄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积极鼓励学生树立阅读自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其记录、背诵优美的词句,为后续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审辨过程——评估问题推理能力,全面审辨
  在学生提出认知冲突问题后,可以通过审辨解决问题。在课堂活动安排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审辨活动的严谨性特点,将审辨过程分为辩驳评估、推理分析等。要对问题实施正面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参考奇特观点,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形成有可行性、合理性、中和性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本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卷进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从牛肚子里出来”的顺序为思维导图的线索,以此展开思维导图,让学生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这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文本内容,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学生了解到牛肚子总共有四个胃,在饮食过程中会出现反刍现象,明白以后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用自己的智慧考虑问题,要对朋友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红头为什么会进牛肚子里,它遇到了什么,它最后怎么出来的?”等问题。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这个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有效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明白朋友间要相互帮助的道理,从而锻炼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实现学生审辨思维的最大化发展。
  三、审辨结果——完善知识思维建构,审辨总结
  审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世界,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审辨能力是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审辨阅读结果的过程中,教师要总结相关的审辨方法,提升学生的全面反思能力,使其不断完善知识、思维方法的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通过图文并茂的手段将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深化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审辨式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缺乏发散性思维。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阅读手段,促进学生创新型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审辨式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统筹思维的辩证与认知发展。如在文言文《司马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问:“司马光为什么砸缸?司马光如果不砸缸,那后果是什么?”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学生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结合注释找出司马光砸缸的原因,锻炼自主探究能力;問题的设置也要体现从反方向思考,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明白在关键时刻要学会灵活变通。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提升了学生审辨式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过程中,审辨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结合,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审辨式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续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吴玉妮.与文本深度对话让学生爱上数学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初探[J].新教师,2018(4).
  [2]林华清.扎根文言文沃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7(30).
  [3]张礼霞.审辩式思维:为有生长的“表达”助力[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6).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奠定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书写、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智力、学习习惯。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听说读写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
期刊
【摘 要】统编版教材的应用,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帮助。对统编教材的改版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更加注重与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材改编下应该以怎样的素养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当前所要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此展开了分析,首先提出了统编教材的新变化,再提出教师新素养的要求。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统编教材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教师;素养
期刊
【摘 要】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自觉性较差。如何有效率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传授更多的课本知识和培养语文素养,是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研究总结的教学课题。若有些教师既要身负语文教学职责又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那简直难上加难。本文着力探讨教师如何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找到教学和管理之间的平衡点,诠释出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风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管理;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作文是不少小学生都感到困难的内容,在农村小学中尤其如此。本文首先从兴趣不足、缺乏真情实感和价值取向这几个方面出发,简要分析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探讨了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184-0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但随着环境的改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单一而枯燥,无法发挥太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策略,争取构建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阅读课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法;丰富;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三年级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作文写作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小学生对于习作普遍有种畏惧心理,这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兴趣不高,所掌握的习作技能也比较少,无法满足基本的习作需求。在课堂上制作手抄报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将手抄报与习作内容巧妙地结合到一起,能无形中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基于手抄报的上述优势,本文首先系统地指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手抄报活动对学生习作学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愈加重视。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够接触到许多值得学习的榜样,进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进行效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要高度重视情感渗透,才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文章传递的思想和精神。本文具体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
期刊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人文意蕴,具有巨大的人文教育潜力。但其从语言形式到内容皆具有浓郁的历史性,加之小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及语言文字理解力薄弱,对此教学则大多肤浅而单纯拘泥于对诗句意义的翻译与对诗词主旨的简略揭示上。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对其语文素养的培育。基于此,本文便以新课标原则,对小学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做出建设情境以引导钻研古诗内外与前尾、尊重
期刊
【摘 要】在教育领域,班主任工作不但琐碎繁杂,还具有双重角色,除了教书还要育人。教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只有奉献精神是绝对不够的,还要灵活应用好“四心”,即爱心、关心、耐心和狠心。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心”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理念,为在新时代促进学生上进心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四心”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5
期刊
【摘 要】乡土地理因素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育中融合乡土地理因素,是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地理教育途径的重要举措。乡土地理教育应坚持遵循课标,形式多样;紧扣教材,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加强探究;学为中心,立足发展等原则。乡土地理教育可与地理课堂教学相融合,也可在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