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构建高效化学教学课堂的因素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跨世纪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理念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学民主”的理念,这一系列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期待。
  关键词:新课标 高效课堂 创新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为此,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构建有效的化学教学课堂?”
  一、良好的兴趣是体验成功的源泉
  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能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例如,对于差生,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和题目,让他们有发言和表演的机会。当他们答错时,用信任、期望的眼光鼓励他们,并说:“不要紧,敢于发言就是好的。”而对于好的学生,也应该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并让他在全班面前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同学,带动其他同学进步。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激发更多的同学喜欢英语、学好英语的欲望。
  二、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自主探究品质
  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意识的伟大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如在讲授《化学必修2》“燃料电池”这一节时,我不是从复旧迎新入手,而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用背景材料与学生实验产生的反差来创设问题情景,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如何充分燃烧燃料和充分利用热能,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归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几种燃料的比较,找出优质燃料,从而引发出开发新能源的新课题,在能源需求量日益增长和矿物资源日渐枯竭的矛盾冲突中架设探求桥梁,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思考的空间。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与交流,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燃料会是什么燃料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这样一问,学生思维再起波澜,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演示实验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挖掘实验素材、创设情景、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时经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达不到1/5的原因是什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争辩而得到结论,学生难以忘却,水的体积达不到1/5的可能原因是:装置不气密;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的温度未冷却到室温等。另外,由于化学实验多数是在试管中进行,小小的试管中所发生的变化现象要让后排学生看清楚是不可能的,这样使后排的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允许应用实物投影仪,提高观察的细微变化程度,使一般难以观察的细微变化清晰地展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演示实验既生动、直观、有趣、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生活
  现代化教育的总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使学生主动求知,发展创造性。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中,我们以高中学生从事未来教育为基点,以小学自然常识为核心,向化学涉及的社会范围延伸,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了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有利于把基础知识抓扎实,让学生有时间投身到“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和处理将来教学中偶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中,我们以高中学生从事未来教育为基点,让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学民主”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小学自然常识为核心,向化学涉及的社会范围延伸,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开创新世纪化学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应试培养而忽略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仍然大有人在,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很大程度压制了孩子们对新事物的探求,对新问题的思考。如何转变“填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创新思维开拓视野,提高解决新生事物的能力,应作为当前教学目标的导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期刊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教学在中小学中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的同时,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线教师,在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我经历了“音乐课=唱歌课”、“音乐课=唱歌+技能训练课”,以及“音乐课=唱歌+听歌(欣赏)课”等几种教学模式,渐渐地体会出音乐课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为了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学生真正
期刊
智能发展的最佳境界是人类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把创新思想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大胆鼓励、启发学生“
期刊
实验教学,对于教师不仅在于完成实验,更重要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创设直观与趣味的情景,在揭示科学对称、统一、变化与和谐之美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科学殿堂的大门,去挖掘改造自然的知识宝藏。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是新的教学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是出色的导演、激励者,而不是单
期刊
当新的一届学生来到我的教学天地时,我带领他们打开了一扇作文的窗,这扇窗是用“仿写”的形式打开的。  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似乎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每一次作文都有一个训练重点,还经常安排学生批改作文。不能说没有效果,可是离心中的期待还是相距甚远。  拿什么来改变学生的作文现状呢?  想到这个问题时,我想起了曾经带给我欢欣鼓舞的几次作文训练。这几次作文训练采用了同一种训练形式——仿写。有时是模
期刊
摘 要: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作用,在提高自身朗读水平的同时,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策略 训练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
期刊
乡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她融民间的习俗、风情、道德、情操、建筑于一炉,讲究的是地方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文化格律,体现一定时期、不同区域的风情习俗,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底蕴,留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引进乡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及地方名人趣谈、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是对学生
期刊
摘 要:“一引二导三思”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以“依课标预设问题、据学情决定讲解”为主导,学案引领为轴线。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检测”这三个层面的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了解了”上升到“记住了”,从“记住了”上升到“学会了”,从“学会了”上升到“会用了”。实践表明,应用“一引二导三思”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以真正实现。学生思维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明显
期刊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同时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使其更为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而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下面,笔者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入手,分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三个阶段,探讨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期刊
写作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是一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很少体验到作文的乐趣。对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件难事,一到作文课,他们就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时“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惑?如何使学生对生活世界萌生惊异感、向往感、自由感,产生喜、怒、哀、乐、爱等多种情绪体验?如何使学生感知到敏捷性带来情感的丰富性及对事物认识的悟性、灵性?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