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荀子“虚壹而静”的思维方式内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虚壹而静”是荀子继承道家老子而来,其还是“解蔽”的主要思想核心。“虚壹而静”是认识世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分析、再认识的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是动态发展的,具有综合性、思辨性、整体辩证的特征。“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有用“虚壹而静”的思维方式才能达到“大清明”的“虚静”境界。对“虚壹而静”的思维方式内涵进行剖析。
  [关    键   词]  虚壹而静;思辨性;整体性;思维内涵
  [中图分类号]  B22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096-02
   一、“虚静”的来源及其发展
   (一)来源
   “虚静”起源于道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是對世界、宇宙等事物的看法,重在对人休养生息的思辨。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①万物纷纭众繁,各自有规律,回归到其根本,成为静,是心境空明的境界。融汇于方方面面就能达到至大至正的天人合一;达到穿越时空、跨越万物、跨越地域而充塞天地的境界,从而真正进入了道的境界。
   (二)继承并创新
   庄子把这一理论传承发展得更加具有系统性,更加完整。庄子在《天道》中说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②这里庄子把“虚”和“静”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人修身养性需要达到心境平和宁静、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自我修养的根本。
   荀子汲取道家的“虚静”,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解蔽》中提出“虚壹而静”的理论认识法。之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创作论里面提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③,培养人的情思虚静的心境,虚就是让心境空明所以才能接受事物,心静方可明察事物,做到“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能够让思维的想象不受时空、地域、外在的万物所影响,自己的想象可以任意驰骋,然后“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二、“虚壹而静”动态的思辨性
   (一)认识事物的思维形态
   人看待客观事物往往不能全面,人也具有客观分析、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会运用“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但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们容易产生片面性的认识,因而也就容易犯一些错误,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会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就做不到全方面、辩证地看待客观事物,会有“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的情形,所以荀子说“精于道者兼物物”,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去认识事物,因而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便是“虚壹而静”。“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壹而静。”这里的“虚”,指要使内心已经有的认识、知识、方法等不会阻碍对新事物的认知,不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把新知识糅合在一起;“虚壹而静”就要中庸地处理好“虚”与“藏”、“一”与“两”、“静”与“动”这三对矛盾。荀子说:“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④”这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不断发展的一种运动中的思维内涵。
   (二)辩证的动态思维
   事物不是绝对的对立,也不是绝对的统一,要做到对立统一。荀子便从“虚壹而静”的角度更好地阐释这一认识方法。首先便是要处理好“虚”和“藏”这一关系,所以他的“虚”是针对“藏”而言,不能因为已有的知识而妨碍对新知识的接受。要不断使内心打开,接受新事物,因而实际生活中不能总是墨守成规,拘泥于过往,要减少现实和历史条件的思维束缚,不断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不断更新自我,行动上做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创新,在思想上做到“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一种跟随自我主观意愿的遨游状态,不受任何拘束,思维想象能飞翔得十分遥远。做到“虚”与“藏”的两者有机统一,使心能动态发展并能准确认识事物。
   事物总是发展的,是从量变到质变这样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消亡的过程。荀子在《解蔽》里说道:“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⑤这些都是“蔽”,并都阻碍人对事物的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阻碍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以要求做到“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达到质的飞跃,而不是让它成为认识新知识的阻碍。做到内心的“虚”,才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发展的思维才能正确认识动态中的客观事物。
   (三)浑然自成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①,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同时要让内心深处保持一种“虚”的状态来把握事物,从“静”中汲取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真正“虚”与“藏”融为一体,使之内心的新旧知识达到那种圆融无痕的“炉火纯青”的程度。
   三、思维的整体辩证性
   (一)整体性
   万物迁化,这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应的对立,甚至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总体趋势归“一”。荀子提出要做到“虚壹而静”就得处理好“两”与“一”的关系,“两”是虚数,不是专指“两”这样一个实数,也不是特指的两个事物,这里指的是多。“两”与“一”是多和一的统一,所有的具体事物的认识都是将此物与彼物相区别。此物是“两”或多,彼物是“一”,而认知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对客观事物客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的认识,能动性的统摄归属于“一”。    所谓“一”就是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性及全面性,将“两”这样一个片面性使之为一个整体性,这就是“一”的思维性。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②人对于大道理的全局性不能喻晓,是被事物的一面或某一个局部的片面所“蔽”,这是人在认识上的毛病。“两”,这就是心蔽塞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要全面、整体地把握并认识事物。
   (二)思维性的统一
   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要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思维。“两”便是人们发散思维所要具备的,同时按照“一”为起始,各种万物纷呈,意境便呈现于眼前。只专注于“一”,人的思维便会陷入“枯井”的绝境;不接受新知识,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了固定模式,不能与时俱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生存下去。思维受限,神思就会枯竭,成为“死去”的思维。发散的方式是荀子“道”的重要因素,“欲、恶、始、终、远、近、博、浅、古、今”这些都为“蔽”,有这些片面性,就要将其整体性、全面性摄取为“一”。
   荀子的“一”是内心动态的、变化的综合性的统一,是“心境空明”容纳万物以一,空明中专一而志的“虚静”。“一”也指现实中想要精通于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就得专心致志地做到“心外无物”地钻研某一样事物,让内心不受外物的纷扰,做到荀子所说的“不以夫一害此一”,这就是“壹”。
   “一”与“两”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断转化,二者相辅相成,失去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会犯错误,从而不能全面、动态地把握事物规律或是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会形成“蔽塞”。要辩证地运用二者去認识动态中的客观事物,不能因对那一种事物的认识而妨碍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一”和“两”的这种辩证统一就是“壹”。
   四、“虚壹而静”的能动性思维
   “动”与“静”运动式的思维,荀子提出:“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③人的心无时无刻都处于运动之中,睡着了心总是会进行各种的思辨,思绪的千万运动状态有时会干扰人,导致人不能全面清晰地认识事物,所以要让思想宁静下来。所谓“静”就是不让各种胡思乱想和烦恼来扰乱思维。
   “静”是荀子继承道家而创造的一个修心观念,但这是与道家的不同,它不是道家“无所为”的顺其自然而使内心“虚静”,而是一种主动性、能动性积极地对运动中客观事物的认识。
   “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④,人在追求真理、认识事物的途中,做到心无一物的虚心来接受新事物的一种心态。这里的“道”是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能动地、创造地认识事物并利用这一规律。要秉着“虚静”是接受的态度,虔诚虚怀地包藏世间积极的主客观事物,不断发展人的思维。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新思维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同时还要排除神思或感情方面感性的纷扰,达到万物归于心而心无一物惹尘埃的新境。
   有了“虚壹而静”的“大清明”的心灵状态,人就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并把其用在实践之上。用“虚静”的心态去体悟“道”,在“道”的标准指引下,有一定的认识标准内涵,人能能动性地去实践。
   “虚壹而静”是“虚”和“藏”、“两”和“一”、“动”和“静”三对为核心的对立统一,进而使之达到“清明”的心境。心态的开放性(虚)、神思的方向性(壹)和万物虚无只归于心的坚定性(静),这是理论与实践和而归一的思维方式,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解蔽”。
   综上所述,“虚壹而静”属于一种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思维认识活动。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其所蕴含的思维内涵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名春.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J].孔子研究,2009(1).
   [2]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唐]杨倞注.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龙振峰.“虚壹而静”的思维方式剖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受大家关注.在教学方面,大量的信息化资源给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带来新的变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给“学生的学”提供了
[摘 要]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改变,逐渐由浪漫主义变成实用主义,美国教育学家在这一思想浪潮影响下将实用主义运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研究出项目教学法。自20世纪中叶,德国的职业教育就开始尝试项目教学法,并于80年代在全国推广。我国对该教学方法的使用还不够全面,在工科类的就业项目中运用比较充分,但语文类中职教育还停留在语文化认知上,并没有在这种思想潮流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 There be句型是英语中常见的表示“有”的句型,虽然这一句型看着简单,而且在初中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但是出错率仍然非常高。作为中职学校英语专业的任课老师,发现学生在使用there be句型表达和写作中屡犯错误。为此,通过收集平时学生在there be句型里出现的错误并进行分析,试图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并进行必要的纠正。  [关 键 词] There be句型;错误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是直接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任何学科教师都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并没有真正将更多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而一直沿用着讲授教学法,导致很多学生还是在枯燥的知识灌输中接受知识、学习知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中职学校,由于部分学生自身的原因,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依旧得不到改变,直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阶段。随着新时期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变化,在中职专业人才教育过程中,注重英语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中职院校教学的重点。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群体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对中职英语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愉快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融合应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对中职英语整合愉快教学法的相关实践进行分析和探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