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能不能教?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erorn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一词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时下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构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
  那么能不能在课堂上“教”创造思维?这个对于中国教育界至今都很尴尬、别扭的问题。它最初来自于一位美国老师在中国的一段经历。
  这位老师叫达琳·叶格。访华期间,给达琳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创造性能不能教”的问题。不少中国的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如果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画出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等有违常理的东西怎么办?”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上作示范。
  达琳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她更感困惑的是,无论她怎么解释,中国老师都无法理解创造性是不能“教”的。这反映出中美两国教育的巨大差异。
  因为“创造性”这个被中国的教育界长期忽略了的问题,终于被有意无意地提了出来,然而,到底创造性能不能教呢?
  如果创造性可以教出来,那美国的老师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事实上,美国孩子开始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大胆地“构图”。
  美国教师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就是从美术课上信笔涂鸦开始的,因此,美国孩子画完画后,也只问老师“好不好?”,不问“像不像?”这无疑对孩子绘画发展创造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勇气。
  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刚好是圣诞节期间,看到中国孩子的画技非常高,于是便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
  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
  同一样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容易把“快乐的节日”与圣诞树联系在一起来画,觉得也有无可厚非。但接下来就发现不对劲。
  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呢?原来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以“快乐的节日”为主题的画。
  令她深感失望、吃惊的是,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无从下笔。达琳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只好又把墙上那幅圣诞树揭开……
  达琳的例子,深深地震动了每一个人。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绘画训练其实就是“从墙上到纸上”的拷贝、克隆。学生一旦习惯了这种训练模式——通过眼睛把黑板上的样板“拷贝”下来,也就失去了心的参与,所从事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机械过程,就如同“复印”。 那么,怎么样才能启发孩子们内心的创造灵感呢?
  我认为,教师需要明了“教”和“训练”的差异,不能将“教”混同于“训练”,要将二者分开,不能强迫使学生接受部分或全部,也就是不能把“教”变成“训练”。
  从定义上讲,“训练”是要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特长,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受训者对此没有选择。
  比如,绘画的“知识或技能”是可以传给他人的。而“教”则不同,应从孩子们内心的形象思维着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鼓励批判性思维。这也是时下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改变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创造性是不能“教”的,只能去培养,因为创造性并没有预设的目标和固定的答案。
  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在这个问题面前,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要去创造一种开放与包容的学习环境,少些约束,多些启迪,并让孩子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用人性化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双针穿刺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可行性.方法: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经患侧小关节内侧缘或椎板外切迹进入硬膜外侧间隙,Ⅱ组在X
美国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观察和系统研究,得出一个重要原则——多加一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或“少一盎司”,但其最终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存有天壤之别。  一盎司只相当于28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区别,则会让你的学习、工作、生活大不一样。  在青年时代,约翰·坦普尔顿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