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朱姓及其分布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南宋之前,朱姓大多分布在中原地区,即黄河与长江之间广大地域。明、清两代,江南、西北各省区有许多朱氏涌现。从清初开始,东北各地朱姓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北满东部地区。朱姓进入东北,与清初几起大案有关。
  清朝顺治、康熙时期,被清廷流放东北宁古塔的关内汉人中,姓氏很多,尤以朱姓数量为最。这些被流放者都与几件大案如“通海案”“朱三太子案”及平定吴三桂等叛乱的“三藩之乱”有关。
  通海案发生在顺治十六年,历时十年之久。顺治时期,郑成功于海上起兵抗清,并与内地反清武装配合,十多年间不断攻击浙闽沿海,给清军以重创,成为清王朝大患。顺治十六年五月,郑成功率军大举进入长江,连破吴淞、镇江等地,七月进抵江宁(南京)城下。张煌言率抗清武装由芜湖进取徽、宁等地,东南震动。清廷急调重兵反击。因郑成功指挥失误,被清总兵梁化凤大败,大将甘辉被杀,郑率兵退出长江口,还至厦门。不久,清政府下令追查通海事,在江浙闽按捕与郑军有联系者,兴大狱,受株连者甚广,除大肆杀戮外,数百人连同眷属被强行放逐东北宁古塔。被流放的通海案犯中无疑有江浙地区的朱明王朝宗室,他们是最早来到宁古塔的朱姓人。因郑成功部屡次攻打沿海城镇,清王朝遂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下达禁海令,实行海禁,强迫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朱明王朝宗室全部被发配边远之地,其中相当数量来到东北宁古塔。牡丹江大学原副校长朱一凡先生清楚地记得其家谱上记载:他的祖先是于康熙二年(1663年)从福建晋江迁来宁古塔的,最初落脚之地即今牡丹江市西郊。其先人们在这里建官庄给官家种地生产粮食,于是这里便有了居民区——朱家屯。
  清初宁古塔流人张缙彦在其《域外集》中写道:宁古塔“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赵、燕之人”。流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宁安地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朱、颜、邱、郭、陈、卢、林、柳、张、金、李、刘等。有些老村屯同姓人口较多,如卢家屯(宁安石岩民主村)、陈家屯(范家乡劳动村)、林家屯(宁安城郊茂盛村)、柳家屯(海林城郊斗银村)、金家屯(金圣叹后人居地)、张家屯等。郑成功父叔的后人郑氏、吕留良的后人吕氏等人数也很多。张缙彦于1661年被流放到宁古塔,1672年死于宁古塔新城,距今已335年。可见牡丹江(宁古塔)地区朱姓与清代中期“闯关东”无关,与清代末期吴大澄招民实边也无大关系。
  第二件造成宁古塔——牡丹江地区朱姓人口多的原因是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案”。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发生之后,京师(北京)人杨起隆诈称是明崇祯帝之三子朱慈满,并以此为号召起事反清,事泄逃走,其徒党被镇压。第二年正月开始,清廷关闭北京各城门大肆搜捕“朱三太子”,追查其党羽与支持者。在“三藩”大举进攻与数省降清明将叛乱之时,“朱三太子”会成为反清势力的旗帜。清廷认为生死不明的崇祯之太子兄弟显然是乱起根由,于是一面追查“朱三太子”,一面清除京城的朱明王室。明王室的子孙纷纷被放逐到边地,其中有的被流徙到宁古塔。宁安人士说渤海镇的大朱家等村屯的朱姓先人,就是因“朱三太子案”而来者。2013年,朱姓人口较多的宁安市大朱家村、小朱家村的村民,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弄明白他们并不是满族人。其先人来自江西省,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与其谋反叛乱的五世孙朱宸濠之后,是清代雍乾年间来到宁古塔的。据此地朱姓人说,其先人在乾隆朝做官,不是被朝廷流放,而是自愿带领家族到宁古塔的。此说法未必准确,当年宁古塔毕竟是冰天雪地、生活艰难之地,南方人怎会轻易背井离乡,远迁东北北满地区!今年夏天,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郊发现一朱姓佳城(坟墓),砖上有乾隆年号,可见,清初牡丹江市一带也有朱姓人家。
其他文献
一位52岁的女教师,34年如一日用纤弱的脊背驮着学生过河上学10多万次,她坚守大山深处,不离不弃艰辛任教,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深山学子。她就是湖北十堰市郧县南化塘镇罗堰教学点
语文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中职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确立人生目标,教他们为人处世。 Language c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