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小学”掌舵人王升安他在微山湖上坚守41年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碧波荡漾的微山湖上,有所全国唯一的“船上学校”。王升安和妻子在“船校”坚守40余年,教了3000多名渔家苦孩子读书识字,“摆渡”他们走出湖区,其中更有近百人考上了重点大学。白天兢兢业业教学,晚上不得不带着老伴割芦苇赚钱养家的王升安,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教师”。如今,在那条不堪风浪的“船校”中,这对夫妻的别样爱情与一代代湖上学子励志成长的故事并肩前行。
  拒绝“上岸”留了下来
  身高1.8米的王升安爽朗热情,是典型的山东汉子。在他的家乡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微西村,70%的人口都集中在微山湖区。这里的渔民世代生活在船上。因交通不便,早些年微西村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渔民大都没上过学,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直到1964年,全国唯一一所“船上学校”微西小学创立,当地孩子才终于有学上。
  1978年,高中毕业的王升安作为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本可以留在县城工作,但为了让乡亲们的孩子也能像自己一样有些文化,他毅然回到大家都不愿去的微西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那时学校只是一条平板式渔船,条件十分艰苦。上课时,他只能佝偻着身体。王升安刚到微西小学任教没几天,“离锚”的校船就因为水位上涨,被风浪推向了湖中心。他跳入湖水,试图将锚重新压入泥中,但无济于事,校船带着铁锚和他一起剧烈地摇摆……幸亏一片芦苇地勾住了铁锚,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两个多月后,一所岸上的中学见王升安教学水平高,又踏实敬业,想把他要走。王升安转头看看那艘既是教室又是住所的简陋小船,产生了离开的想法。但40多名学生的齐声挽留,让王升安最终拒绝“上岸”,咬牙留了下来。而这一留,就是41年。
  他把妻子“骗”上船
  如若没有妻子曹桂英的出现,王升安难以想象他这个“光杆司令”校长,在小船上的教书生活会多么孤寂。曹桂英却说,她是被“骗”到微山湖来的。
  曹桂英的老家在江苏扬州,偶然经在京杭大运河跑运输的亲戚牵线,与王升安互换了照片。经过一段时间书信往来,两个人感情升温,王升安决定去扬州提亲。初次见面,曹桂英看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吃了一惊,但经过几天观察,曹桂英和家人都十分认可王升安的人品,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结婚后,曹桂英随王升安來到微西村,她想看看王升安工作的校船。到了学校,她再一次傻眼,这条连窗户都没有的船就是微西小学!破烂的船体、简陋的教室,一阵风吹来就左右摇晃。曹桂英的心情颇为复杂。但渐渐地,她发现湖区有的孩子十几岁了还没上学,丈夫不仅要家访劝说家长送孩子入学,还要管理学校一切事务,并给全校4个班级上课,这个“光杆司令”太不容易了!
  曹桂英看到船舱内的高度只有1.6米左右,而王升安的身高是1.8米,即使这样的条件他都没有放弃,她不禁越来越佩服丈夫的这份坚持。1986年起,曹桂英也成了微西小学的代课老师,每月300元的工资她领了29年,直到2015年才涨到800元。
  因为每天忙于工作,加上夫妻俩经济拮据,王升安将自己的健康也置之度外。有一次,为了备战期末考试,王升安顾不得正在发高烧,仍旧站在讲桌前,一天吃6粒退烧药硬扛着。到了第4天,他眼前一黑晕倒在教室里。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王升安的右眼角膜严重受损,视力几近于零。巨大的打击让王升安心情颓废,在曹桂英的耐心劝说下,他的心结才逐渐打开,他咬牙扛过了这场人生磨难。
  白天教学晚上赚钱养家
  王升安与曹桂英的收入都不高,两个儿子先后到来,家里生活更加拮据了。夫妻俩决定自食其力,在保证完成备课、上课、批作业等教学任务之余,另谋营生养家糊口。
  每天下班后,王升安夫妇就把两个儿子送到嫂子家,然后去割芦苇。白天要忙教学,他们只能夜里去割,有时候凌晨三四点就爬起来干活。一捆芦苇卖1元钱,一天能挣20元。放暑假时,夫妻俩就去湖里摘野生莲蓬。曹桂英的腿整天泡在水里,得了关节炎,只要一弯曲就疼。


  1995年,曹桂英做了一次手术,家里欠下9万元债务。曹桂英说:“我们那一年心里急啊,干起活来也有劲,咱不能穷到让人家看笑话。”听说养螃蟹能挣钱,曹桂英跑去找本家养殖专业户叔叔取经。这一年,曹桂英家的螃蟹爬满了塘,“叠着罗汉,多得看不见地底”。曹桂英一夜醒好几次,睡一会儿就起来,把爬到塘沿的螃蟹拨回塘里。那一年,夫妻俩养螃蟹赚了11万元,终于舒了一口气。
  有亲友劝说王升安夫妇:“既然你们掌握了养殖技术,又有文化,何必再被那艘微西小学的破船拴死,干脆辞职养螃蟹赚大钱啊!”但王升安把脖子一梗,坚定地说:“都去赚大钱了,村里的娃娃谁来教?孩子的教育失败了,你有再多钱又有啥用?”
  1999年,王升安转正了,还被评为高级教师,渐渐有了每月两三千元的工资。在王升安的“湖上执教”生涯中,学生最多时6个年级共有200多人。“船舱里坐满了,就到船舱盖上去,天热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顶着大太阳上课。”从教30多年来,曹桂英的教学水平闻名全乡,学生抽考成绩每次都是全乡前三名,得过的奖状有满满一书包。曹桂英特别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她自学了理发,课余给学生们修剪头发。有的渔家一个家族有20多个王升安和曹桂英的学生。
  41年来,夫妻俩先后教过3000多名渔家娃,用文化为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其中近百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如今,王升安夫妇仍在“船校”中做着孩子们的“摆渡人”,他们早已爱上了这种在茫茫湖面上渡人渡己、苦中作乐的生活。
  邢大军据《伴侣》东亮/文整理
其他文献
拍摄于1983年的《闯江湖》一片,是李保田大银幕生涯的起点。在电影《闯江湖》的导演岑范看来,李保田自幼学戏,深谙戏班里的江湖规矩,同时,又接受过中戏专业的表演训练,可塑性极强,是片中男主角评剧艺人张乐天的不二人选。  而《闯江湖》对于李保田的意义也远不止于电影处女作这么簡单,它还解决了李保田毕业后,因为他的档案户口一时无法落户北京,而造成的生计问题(那时没有北京的户口本,就办不了北京的粮本、副食本
期刊
北京卫视热播的连续剧《安家》,很接地气。房屋中介,大概是我们最熟悉的行当了。无论你是买房卖房,还是租房赁房,你都绕不过去这一帮子人。近十几二十年,除了尚未成年的小朋友,大概没人不接触不了解他们。然而,你真的了解他们吗?  为生活而打拼,为亲人而守护,对同事友情相助,对邻里施以援手,他们美好可爱的一面,倔强而坚守的职业精神,我们的确了解得不多。借助《安家》,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个熟悉而陌生的行业的种种正
期刊
在2020届柏林电影节中,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入围了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展映单元,且在柏林首映当日,千人影厅座无虚席。虽说暂时还不能在国内看到这部影片,但是从这部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来看,就十分令人期待。影片以贾平凹、余华和梁鸿这三位作家个人生活的讲述为主线,拉开影片的故事序幕。影片原名为《一个村庄的文学》,从这个名字不难看出,影片要讲述的故事里的人物,是跟村庄(贾家庄)丝丝
期刊
木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小姑娘晴天,放弃上海朝九晚五的高薪白领工作,回到乡下老家,用了三年时间,年销3000多万崖柏木雕。多次被媒体报道,当地木雕业内称她为“崖柏大王”。  晴天生长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县城,被世界工艺组织多次评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福建仙游。这里有上千年的木雕文化,木雕之乡的美誉传遍中国,晴天说:“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手艺精
期刊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那些最有趣的事:用一个“球”去锁定外星人,用核弹驱动航天器,90多岁的时候还和好友霍金启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外星生命探索计划……96岁,继霍金之后,这位重量级天才科学家———弗里曼·戴森,走了。但他平生的传奇仍没有讲完。  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戴森与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为伍:爱因斯坦、玻尔、哈代、奥本海默、泡利、费曼……《自旋波》一文更是被奉为物理学史上的重量级论文。
期刊
断骨间轻微的触碰,都会产生巨大的疼痛感,让我疼得冷汗涔涔。周围围着一大帮单位同事,绝大多数人还都穿着刚才踢球时的球衣。  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回想着半小时前,自己还生龙活虎地和同事们驰骋在足球场上呢,可谁知平日里经常玩儿倒勾都没出过事儿的我,这一次却咔嚓一声折在了一腳倒勾上。如果说不幸中唯一万幸的,就是伤口不是开放性的。场上场下的同事们一拥而上,有的打电话叫救护车,有的帮着把我抬到及时赶到的救护车
期刊
院子里静悄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哗。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只有宝德叔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今年鼠年的正月初一,宝德叔两口子就再也没迈出过院门一步。  冬季漫长无边,宝德叔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他在忙碌着“烧瓦”。其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烧瓦”,只是象征性地在院里砌了个小窑灶,将夏天做的几片瓦坯放在里面“烧烤”。他庄重且虔诚,生怕犯错,寸步不离。  
期刊
提起《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等歌曲,中国的歌迷耳熟能详。这些歌的词作者就是原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终身主席、著名词作家乔羽。乔羽人称“乔老爷”,不仅是朋友,就连周恩来总理亦如此直呼,可见其名气之大。如今,乔羽已90岁高龄,身体依然硬朗,且文思敏捷,谈笑风生。乔羽自认为“我好像不大在乎长寿短寿”,然而,生活中的他有着乐观豁达的性格、睿智幽默的谈吐、率真可爱的童心和幸福
期刊
95岁的他被称为“小兵张嘎之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等持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他在2000年出版的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宅”生活  出生于1925年的徐光耀再过几个月就满95岁了,没有工作,没有任务,他得以悠闲地安享晚年。徐光耀不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活动,读书,读报,看新闻,练书法,写日记,打盹,就是他的日常,新冠肺
期刊
日前,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城的一间民房里,一位年过半百的女子正在用勺子小心翼翼地喂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吃馄饨:“小心烫,吴阿姨,这馄饨皮薄、新鲜,您慢慢吃。”女子叫蒋增美,老人叫吴珠鹤。  33年前她们成为邻居  33年前,21岁的蒋增美结婚没几天,便和丈夫一起,背着分家时分到的十几斤大米,来到丽水市庆元县城租了间房子,开始人生打拼。房子隔壁,租住着年近六旬的丽水市龙泉人吴珠鹤。作为邻居,性格开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