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新政“软着陆”

来源 :房地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zhongyu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岁末,土地政策趋向严厉,清理闲置土地、打击囤地步伐加速,首轮问责风暴随之启动,但地价与房价一样,陷入越调越高的迷局。
  
  2010年,土地新政频出,按政策“发招者”来看,从国务院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甚至财政部、央行、监察部、审计署,环环相扣。梳理2010土地新政岁末趋严的政策重点,可以归结为“两条主线,一个亮点”。第一条主线为加大供地面积,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严厉打击囤地。第二条主线重点落在“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和“综合评标”上。土地问责制度,则成为岁末土地新政“神龙摆尾”的最大亮点。
  凡此种种,可见中央政府之决心之大,发力之猛,用招之频。然而诸多房企依然“摸黑抄底”,地方政府照旧“顶风作案”,调控政策收效甚微。多数人认为中国地价与房价一样,陷入越调越高的迷局,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越调越高,不调更高”。政策不但要从严从重,还要有持续性。
  
  供应和监管之变
  
  为了缓解供地紧张,去年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供地计划:全国2010年度住房用地计划拟供应量为18万公顷,同比增加135%,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计划供应量占住宅用地计划供应总量的70%。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只有千方百计加大土地供应,才能有效缓解房企大举拿地的现象。虽然土地供应“口袋”扩容,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土地供应计划完不成。可以看到,去年前三季度土地市场总体平稳,为了完成全年供地计划,各大城市在岁末加紧土地供应,导致四季度以来交易量大涨。
  2010年12月,全国120个城市共有5966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入市交易,达到本年度峰值,同比增长11%,环比增幅则高达35%。即便如此,但远未完成2010年的供地计划。
  除了提高供应量外,对于土地市场的“严加监管”,政府可谓不遗余力。
  2010年9月,首批十城市土地规划获批102市须上报总体规划,标志着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式进入批准阶段,中央更加有效地介入并干预地方政府用地规划。
  
  2010年,招拍挂从以往单一评标方式转向多元化评标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是限房价竟地价、综合评标、限地价竟保障房面积等备类尝试。
  与此同时,严打囤地愈演愈烈。去年8月,国土部公布1457宗闲置土地黑名单,银监会将根据这份“黑名单”做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表示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一个多月后,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对于因企业原因造成土地闲置1年以上的企业,在结案和问查处整改到位前,禁止竞买人及其控股股东参加土地竞买活动。两天后再出新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等违法违规行为,要继续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并暂停其新购置土地。
  与此同时,去年全国共清理房地产闲置用地13万亩,处置10万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1月中旬,地方政府已整改处理违规违法问题7198件,收回闲置土地7275亩,撤销违法违规政府文件37个。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要求,77个城市要在2011年一季度全面完成整改查处工作。
  
  土地出让之变
  
  2010年,“招拍挂”从以往只讲地价的单一评标方式转向多元化评标方式,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限房价、竞地价”、“综合评标”、“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等各类尝试。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表示,自去年初国务院提出“要探索土地出让综合评标方法”以来,许多地方进行了探索,如北京的保障房开发经验与配建面积等指标,已成为开发商能否顺利拿地的因素之一。去年1月中旬,国土部即发布新规:城市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随后,不少地方开始探索新的评标方法。
  以北京为例,去年4月份,北京完善招拍挂供地制度,商品住宅用地出让不再“价高者得”,进行“暗标”,试点“限房价、竞地价”,并在去年底开始实行“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价被推高的现象,也由此带来了大面积的保障房建设。
  为限制大举拿地与高价地,去年12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规定拿地首付不得低于50%,进一步抬高拿地的资金门槛。紧随其后,国土部要求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要上报,进一步限制高价地的产生。
  最终明文规定的10%土地出让金用于保障房建设在去年并未实现。今年1月17日,审计署发布审计报告指出,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22个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未达基本要求。
  同时,限价令也大打折扣。南京地王、温州的浙江单价地王、义乌的全国县市级地王、上海青浦地王、广州白云新城地王,北京CBD总价地王 岁末地王“乱花渐欲迷人眼”。房企拿地规模呈上升态势。高策地产机构董事长李国平认为,据透露,国土资源部最早将于今年2月启动土地违法问责处分机制,其将发挥土地调控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作用。
  
  临近年末众多房地产企业再次掀起一股拿地热潮,强强联合拿地、股权并购、项目收购等方式层出不穷。
  
  土地问责启动
  
  早在去年6月,国土部即宣告督察用地违法情况,并首次启动领导问责,并表示“7月督察,8月约谈,9月问责。”然而真正开始实效行动,则是临近岁末的12月16日。国土资源部就土地违法问题约谈12名地方官(5个地级市和7个县级市的行政一把手),正式启动土地违法问责程序。然而不少人也对此存疑,因为被约谈的基本上都是“小帆船”,却不对重点城市的“大航母”,并且约谈过后,实际问责尚未落实。
  2010年底,国土资源部披露了全国8省市26宗住宅闲置土地情况,强调要对开发企业严肃追究责任。据相关人士透露,国土资源部最早将于今年2月启动土地违法问责处分机制。处分机制启动后,相关处分将落实到“人头”,以发挥土地调控对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作用。
  记者采访的多名专家均表示:“这种问责制在中国是比较稀缺的,许多事情没办好,就是因为没有落实到‘人头’,只有真正对‘帽子’动起手脚,才能使地方政府‘手脚’有所收敛。”但是此番问责能否缓解地价飙高,“一定要多管齐下,从严从重,这要看政府的决心与政策的持续性。这些方案从提出和进一步落实,都有待下一轮观察,”有专家这样表示。
其他文献
2010年,尽管遭遇严厉调控,但万科销售总额仍突破干亿大关。从万科身上折射出中国楼市未来发展新趋向。    2010年,尽管遭遇严厉调控,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与销售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作为行业标杆企业的万科,不但销售额同比增长接近80%,并且持续数月销售过百亿,销售总额突破千亿大关,实现了中国房地产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历史『生跨越。  千亿地产航母的成功缔造者为什么是万科?从万科企业身上是否已
期刊
保险企业力邀不动产为“舞伴”,二者一拍即合、高歌猛进,直接略过“慢三”进“快三”。四个月以来,险资频频携舞不动产,一时风光无限。    在中国,非地产主业的公司掺和地产,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是资金监管严格的保险业则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自去年9月,《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一声令下,险企投资不动产序幕彻底拉开。去年12月末,号称“史上最庞大的土地投标”——北京中服地块中的6块地,安邦
期刊
润枫欣尚、明悦湾、芭蕾雨·悦都等楼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晚交房现象。业主与开发商关于违约金赔偿的争执也再度摆上桌面。    部分楼盘逾期交房    大兴的明悦湾项目还没从去年保障房混凝土质量事件阴影中走出,近日,又陷进了商品房延期交房的纠纷中。根据明悦湾商品房购房合同约定,项目一期交房时间定在6月30日前。  但6月26日,该项目开发商北京日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业主发了一份告知函。函中称,由于小区
期刊
企业对CBD核心地块的角逐是在政府划定的场地内演习,参与者、争夺目标随着规则变化而改变,其中“先比方案再比价格”的做法,被称为“成功创举”。    1月6日,北京CBD核心区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备受瞩目的CBD核心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与此次开工的以地下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地上CBD核心区诸地块的建设更吸引眼球,包括将建成500米北京新地标“中国尊”的Z15地块。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围
期刊
房企业绩飙升的背后,是对地扩张的渴求,拿地前三名的万科、保利、恒大在2010年的销售收入位列前十,均把目光重点投向二三线城市。    “业绩飙升的背后,是对土地扩张的渴求。由此可以预见的是,拿地最多,必然‘钱袋’最充足。诸如万科、保利、恒大在2010年的销售收入位列前十。”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这样表示。中房信·克而瑞北京机构最新监测的数据显示,2010年新增土地储备量排名前二十名房企
期刊
自去年国资委宣布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有中远集团、中石化、中石油、中国黄金等已经或者正在出让旗下的房企股份,其中中远集团第—个成功退出。  1月18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发布数据显示,受国资委要求国企逐步退出酒店、宾馆、房地产等辅业政策的影响,2010年,北京产权交易所房地产业交易表现十分活跃,交易额排名第一,同比增长200,86%。北交所公开信息也显示,包括中远集团、中国航天、中石化、中石油等多
期刊
CBD核心地块高额土地款、岁末土地集中供应、开发商资金充裕,以及较高的土地出让底价,促进北京夺冠,晋级千亿规模土地出让梯队。    1600多亿,北京2010年土地市场成交总额创下新高,晋级千亿规模土地出让梯队同时,当之无愧夺得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冠军。CBD核心地块的高额土地款、岁末土地的集中供应、开发商资金充裕,以及较高的土地出让底价,为高额土地出让收入埋下伏笔。此外,尽管北京对住宅市场出台了史上
期刊
今年,擅长住宅开发大佬纷纷在京试水商业地产,这些商业综合体共有特点是,由住宅开发商操盘,完善社区配套——傍地铁、进郊区、打造新城中心。    住宅开发企业“从商”在业内早已有声势,而今,随着京城众多住宅开发商的商业综合体项目落地,住宅房企的“从商”之路日渐清晰。  作为以卖住宅为主的房企,开发商们纷纷腾出一只手自持商业,起初或有为拿地的被动之意,不料,“综合体之战”揭幕,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商业地产
期刊
这厢调控频出,那厢卖地正欢。新年伊始,有关去年土地的一系列数据触目惊心。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在房企销售业绩的强劲支撑下,拿地潮从11月份开始趋于白热化,期间多个城市频出高价地。仅12月,全国120个城市共有5966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入市交易,同比增长11%,环比增幅高达35%,为去年最高峰。2010年,调控政策之严,手段之多,可以说是史上罕见。但仍出现三个“
期刊
北京不少中小房企都在近两年遭遇了“拿地难”的困境。拿地突破,成了不少中小企业的在北京的梦想。  “今年的首要任务还是拿地,拿到地。”新年年初,在售楼处里沐浴着晨光,张攀(化名)对记者说着新年的一个愿望。张攀是北京一房企的总经理,目前在北京只有一个在售项目,而这个项目在2011年就有望清盘。为了避免“断顿”,从去年年底,张攀就开始出现在北京土地市场上,但投标三次,均铩羽而回。    难以逾越的“大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