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开放中推动科学发展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前一阶段,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等有关部门的同志对我省改革开放30年来涌现出的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苏州工业园区、华西村、沙钢集团、尚德公司、武家嘴村等先进典型作了专题调研,系统总结了其发展历程、鲜明特色和成功经验。这批调研报告是江苏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果,同时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亮点。本刊将于近期分批刊登这8篇调研成果,并以此向建国60周年献礼。
  
  改革开放之初,昆山自费创办开发区,闯出一条以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县域经济崛起之路,在全国引起积极反响。党的十六大以来,昆山勇当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探索出一条以科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全面小康建设之路,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全面小康社会的样本。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昆山又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地区”的新目标,开始大踏步向“第二个率先”迈进。
  30年沧桑巨变,30年春华秋实。闻名遐迩的“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发展持续快速世界少见。30年前的昆山,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弱县,在当时苏州地区排名“倒数第一”;30年后的昆山,已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市,稳坐全国百强县“头把交椅”。纵观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史,在持续高速增长期的年均增速多在5%~9%之间。30年来,昆山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亿元猛增至2008年的1500亿元,年均增速达23.9%(按可比价为18.5%),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奇迹。正是依靠这个世界少见的发展速度,昆山才在追赶先进中成功实现“后来居上”。如今的昆山,人均GDP已由30年前的466元增加到218933元,年均递增22.8%;财政总收入已由30年前的0.35亿元增加到273亿元,年均增长2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也已达到116亿元;进出口总额从无到有,现已达到613亿美元;累计批准外资项目5600多个,注册外资已超230亿美元。昆山的综合经济实力已可与大多数省辖市比肩。
  ——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30年来,昆山历经上世纪80年代“农转工”、90年代初中期“内转外”、90年代后期“散转聚”和新世纪之初“低转高”等发展阶段。产业格局已由农业支撑转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社会格局已由传统封闭社会转为现代开放社会,空间格局已由离散转为集中,城乡格局已由二元分割转为统筹一体。昆山发展的总体格局已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共进。
  ——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改革开放30年,昆山的发展水平全方位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由30年前的51.4:28.9:19.7演进为1:65:34,农业劳动力比重已从76.6%下降到5%。开放型经济形成强势。在927平方公里的市域已聚集930多家IT企业,笔记本电脑的年产量超过4000万台,占到全球总量的40%,成为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业层级持续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7%。在科技部、中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昆山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在的昆山,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城市化率由30年前的10.5%提高到6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43:1缩小到2008年的1.77:1,开始步入良性拐点,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最低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已实现全覆盖。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基础教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健康水平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环境与发展同步优化。在率先发展的同时,昆山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全市呈现出“城在林中、居在园中、人在绿中”的宜人景象。30年来,昆山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等称号。
  ——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昆山的富民步伐不断加快。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4808元、13987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均为9.3%,储蓄存款从0.12亿元增加到419亿元。昆山已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3年的8和24.4平方米增到2008年的38和71平方米。保障水平逐步接轨,城镇三大保障覆盖率达99%。
  
  一、以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增创开放型经济的领先优势
  
  开放型经济是昆山发展的最大“亮点”。30年来,昆山人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敏锐果敢地把握一次次重大机遇,推动开放型经济实现一次次重大突破。
  抓住国家沿海开发开放重大机遇,自费创办开发区,实现开放型经济率先起步。昆山的开放是从对内开放起步的。上世纪80年代初,在苏南乡镇工业浪潮的推动下,昆山克服“办工业会影响农业”的传统观念,大力发展横向联合。以上海国有企业向外拓展、“大三线军转民”为契机,昆山打破户籍管制的多年禁锢,引进一批上海、“三线”人才及企业,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昆山的对外开放是从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后起步的。受到南方特区的启发,昆山人以超前的眼光闯出一条自费开发之路。没有政策条件,就比照国家沿海开放的优惠政策执行:没有资金条件,就率先尝试以批租土地换得开发启动资金;没有项目条件,就主动出击招商引资。自费开发区终以“手脚放开”引进“手脚产业”,即从事手套生产的日资项目与从事皮鞋加工的港资项目。以此为标志,在全省县市中率先走出了自费开发、自主开放的第一步。自费创办开发区这着棋,走活了昆山县域发展整盘棋。
  抓住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的重大机遇。接轨浦东开发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迅速扩张。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为扩大开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参与昆山自费开发的早期排头兵,以过人的胆魄不断排除求稳怕险的思想障碍,抢抓昆山开发区获国家批准的机遇,利用浦东开发开放效应,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促进昆山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小区为配套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迎来招商引资的第一轮高潮。从1992年起,昆山合同利用外资登上每年10亿美元的新台阶,2002年起每年达到20亿美元以上。
  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向长三角转移的重大机遇。放大开发区效应,实现开放型经济质态提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昆山敏锐地发现台湾产业基础较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果断提出“主攻台资”的重大策略,当年8次组团赴台,对台招商一炮打响。紧接着,为满足开放型经济“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要求,借鉴台湾新竹工业园区模式,又大胆提出建立出口加工区的奇招妙想,并在2000年获国家批准,率先封关运作。凭借这张来之不易的招商引资王牌。昆山猛攻台湾电子资讯产业项目,把台湾十大笔记本电 脑厂商中的6家先后引入昆山,很快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人戏言“昆山IT企业打个喷嚏,全球IT行业都得感冒”,由此足见昆山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为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昆山积极建设日本、德国、瑞典、西班牙等园区载体,在巩固台资的同时,不断加大欧美日韩投资比重。近年来,昆山又把国家宏观调控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力,适时引导外资形成特色产业基地。投资25亿美元的龙腾光电落户昆山。不仅改写了长期以来国内笔记本电脑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而且凭借其在平面显示行业的制高权,带动20多家配套企业积聚形成一个光电产业园,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把昆山开放型经济又推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12年左右。光电产业园将达到1000亿元的经济总量。
  
  二、以外向带动提升发展水平,构建内外融合的互动格局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为促进昆山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与民营经济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以内引外、以外促内、内外并举的互动中,昆山的发展动力日益强劲。
  助推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从以往的招商引资“捡到篮里都是菜”,到“招商选资”注重打造产业链:从当初的“筑巢引凤”到后来的“腾笼换鸟”再到目前的“腾笼换凤”。昆山坚持以招商理念的创新推动外资产业不断优化。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环境容量、社会管理等诸多因素,昆山集中力量引进基地型、规模型、龙头型项目,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28家在昆山投资兴办59家企业,外资超亿美元项目达51个。在不断强化开放型经济特色的同时,昆山注重利用外资优势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通过引导和促进民资与外资配套协作,找到了民营企业赶超的捷径。目前,昆山已有1500多家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协作体系,外向配套销售额超400亿元。全市私营企业已突破2万家,数量居全省第一,注册民资突破500亿元,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额达30%。
  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改革开放初期的昆山。引进项目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投资领域较窄。近年来,昆山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前者重点抓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基地化发展为核心,着力构建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基地,做大模具、传感器、软件、电路板、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基地。后者重点抓服务外包,集中力量开发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顺时应势打造“昆山服务”、“昆山办公”新品牌。目前,美国普洛斯、法国凯捷和英国盖世理等国际著名服务企业已落户昆山。
  促进外向带动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前期,昆山主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深化配套协作,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近年来,针对缺乏科技研发资源的现状,立足开放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放大外资溢出效应,着力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项目,确保自主创新取得实效,推动“昆山加工”向“昆山制造”再向“昆山创造”转变。目前,昆山已有近100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6个项目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承担国家“973”、“863”计划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有8个。这在很多大城市也属罕见。同时,昆山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合作,设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360家、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市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6家。已建成软件园、清华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批科技型、研发型功能园区。此外,还投资1.5亿元建设集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市场为一体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近5亿元,在更大范围促进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强劲的自主创新“辐射源”。
  
  三、以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特色鲜明的科学路径
  
  在率先发展过程中,昆山较早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径。党的十六大以来,昆山以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为导向,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考核倒逼机制,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重在“补短、补软、补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导人片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昆山的城市化不断提速。昆山较早引入片区发展的先进规划理念,把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以规划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着力引导城市有序拓展、产业合理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凸显大气、洋气、海派的城市个性,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步伐,倾力打造适宜居住、生活和创业的“魅力昆山”。在此基础上,昆山大力度整合配置城乡资源,做到城乡交通“一元化对接”,城乡供水“一个龙头提供”,城乡污水管网“一齐覆盖”,城乡垃圾“一个炉子焚烧”,城乡公交和有线电视“一条线路畅通”,逐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大胆探索制度创新。在全省率先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打破农民进城定居、工作的身份障碍;建立完善的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和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就业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提供同等就业机会与优惠政策:着力打破城乡教育分割,初步形成与片区规划相适应的教育布局:统一城乡低保标准,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在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受社会保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追求更高水准,发展社会事业。30年来,昆山在科学发展的理念引导和政府财力的可靠支撑下,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高点定位,促使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教育发展上,较早确立教育现代化目标,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市各镇都已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镇,首批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评估。在大多数县级市还没有一所高等院校的情况下,昆山一个县级市就已拥有7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近3万人。在人才引进上,着力营造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各类人才总量已突破25万,高居全省县(市)之首。在卫生事业上,注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把改善卫生条件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率先建成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市。在文化建设上,注重挖掘和弘扬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周庄为代表的水乡文化,吸收借鉴先进外来文化,投资新建一批文化设施,不断丰富昆山文化内涵。
  着力优化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昆山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自觉抵制重污染项目,当初就曾拒绝过一个3000万美元的苯胺项目;90年代,提出“不管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进昆山”,注重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进入新世纪,又提出“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突出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打造“绿色昆山”,规划建设大型生态公园和公路、河流等“绿色走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5.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12平方米,从而使优良环境成为招商选资的重要筹码。近5年,被环保部门拒批和劝阻的拟上污染项目近200个。正是因为昆山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环境容量,在项目选择时优先考虑污染排放指标。才成功创成国家生态市。
  
  四、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惠民,建设安居乐业的和谐昆山
  
  30年来,昆山坚持以加快发展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用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不断把昆山引入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多策并举,实施富民工程。相对强市而言,相当长一段时间昆山的富民步伐不够快。进入新世纪,昆山坚持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持续不懈地实施“富民工程”。积极推行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和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等八大举措,建立创业指导、农民创业担保和农村社区管理三大服务中心,组建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组织,入股农户比重达到83.8%,开展局村挂钩、村企合作,每年列出2000万元政府专款用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富民举措。有效地改变了“市强民不富”的局面。现在,昆山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3%,每4个农户中就有1个老板、每3户家庭就有一辆私家车,每百户家庭拥有88台电脑。到2008年底,昆山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的农户已达89.3%,投资性、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已上升到41.5%。
  完善体系,提升保障水平。昆山在巩固既有社保成果的同时,较早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1998年,就在我省率先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从2003年开始,又创造性地实施以“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目标的“三有工程”,构筑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五道保障”。对农村低保实行全面覆盖,与城镇低保标准统一为350元/月;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无门槛”进入,全市近10万老年农民(女满50周岁、男满60周岁),每人每月可领取190~220元;对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一“刷卡”模式,参保率接近100%,农民大病统筹年最高报销额度已与城镇一样,达到20万元;对动迁农民实行“拆一还一”,农户动迁一般可拿到2~3套住房,除自住外,还可出租、出让。完善的保障体系撑起遮护城乡居民的社保“大伞”,昆山已基本实现贫有所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注重公平,融合新老市民。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昆山的外来人口每年在以两位数的增幅递增,现已超过本地人口。为了促进新老市民利益关系的和谐,体现现代社会应有的公平,近年来,昆山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专门成立“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将对外来人口的工作重点从监管转向权益保障。情感上关爱——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新昆山人,开展一系列“关爱新昆山人在行动”的主题活动,唤起新昆山人的广泛认同。权益上保障——对所有外来人员提供最低工资保障,让他们享受医保和养老保险,千方百计解决其子女人学问题。生活上照顾——集中建设外来人员公寓,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价格优惠的“旅馆式的家”。发展上引导——加强技能培训和文明教育,不断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新老昆山人融为一体,共创繁荣,形成了推动昆山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管理,力保社会稳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昆山确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创新综治、警务、调解、治保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治安管理模式,建成社会治安路面电子监控系统,全方位构建公共安全平台。从完善机制人手,建立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情民意等快速反应机制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及时发现、调处各类苗头性问题,不断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已连续三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
  
  五、以国际眼光塑造发展团队,创新亲商高效的体制机制
  
  昆山之所以能成为商贾云集、外资集聚之地,除了具有临近上海的“黄金区位”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效服务的“黄金品牌”。
  彰显灵活高效,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求,昆山注重以制度创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从依靠行政推动转变为依靠政策调节,从直接投资转变为招商引资,从包办扶持企业发展转变为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很多外商都称赞昆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政府、大社会”。同时,昆山还通过整合行政资源,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创业环境。通过全面推行首受负责制、告知承诺制、限期办结制、重点岗位AB角制等一系列新制,不断促进政务环境更加规范有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昆山在全省较早实行机关效能评估和“末位淘汰制”,率先建设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采取行政问责制、责任追究办法和设立部门创新奖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一个保障高效服务的工作机制,保证了机关效率效能的持续稳定提高。
  打造服务品牌,优化投资环境。通过长期不懈的软环境建设,昆山服务的“磁场”效应不断放大。与时俱进打造服务品牌。昆山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到90年代提出“亲商”、“对外商不能讲‘不’”、“为纳税人服务”,到新世纪又提出“亲商、安商、富商”,不断提出优化服务的时代理念和改进目标,坚持深入开展百名干部深入百家外企的“诚信服务”活动,陆续出台一系列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务实措施。全方位打造服务品牌。建立干部与企业的挂钩联系制度,实行24小时即时服务,无论客商有什么困难,大到项目审批,小到生活服务,确保客商满意。全民动员打造服务品牌。不断加大宣传引导,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推动服务客商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最早来昆山投资的昆山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杨登辉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在昆山创业,最令人感激的是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每当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总会在第一时间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之昆山的老百姓特别淳朴宽厚,所有投资者来到这里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树立国际眼光,塑造领导团队。30年来,昆山的主要领导班子换了8届。但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从未改变,变的只是适应发展要求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既保持了工作连续性,薪火相传;又保持了工作创造性,与时俱进。大批昆山人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走出国门,大大拓展了发展视野。眼界有多宽,发展的天地就有多大;理念有多新,发展的路子就有多新。30年来,昆山的领导者形成一个共性特征:善于在发展实践中创新理念。“办好一个企业,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所有法律不可违,有些规矩定要破”、“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等等。都是昆山人创造的赖以支撑区域发展的新理念。具有世界眼光的昆山人,理所当然地享受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盛宴。
  改革开放30年昆山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江苏乃至全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是对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英明决策的有力印证。
  昆山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前提,不失时机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昆山在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中,总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来开路,不断排除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多一点改革创新的勇气,就多一个敢想敢干的创举。昆山正是凭借改革创新的胆识,在发展的转折关头,总能抢占发展先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正是凭借改革创新的胆识,在没有前车可鉴时,才敢第一个吃螃蟹。在全国拥有众多首创成果。昆山的成功实践表明:有了改革创新的胆识,就没有破除不了的发展难关,就没有破解不了的发展难题,就没有抵御不了的发展风险,也就没有攀登不了的发展高峰。
  昆山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不断为推动科学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昆山30年发展的最大成功,在于始终不渝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无论宏观环境怎样变化,无论发展中遇到多大困难。总是抓住外向带动不放松,这是“昆山之路”的魅力所在,也是昆山推动科学发展的奥秘所在。昆山成功地以开放引领理念创新,以开放培植民营企业,以开放促进城乡统筹,以开放推进产业升级,以开放带动自主创新,以开放倒逼科学发展。昆山经验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江苏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坚持以对外开放为根本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昆山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三创”精神为支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昆山快速发展的背后,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这就是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核心内涵的“昆山精神”。昆山的干部群众面对困难有豪情,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志气:面对事业有激情。始终保持勇于创新的勇气;面对工作有热情,始终保持争先创优的锐气。有条件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没有条件时,创造机遇,迎难而上,靠的就是这种历久弥新的“昆山精神”。昆山发展的辉煌成就令人瞩目,昆山在实践中形成的“昆山精神”更为珍贵。
  
  责任编辑:金 雯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吴江市的经济和社会发生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与这种变化相伴生的就是人流的迅速增长。2008年,吴江市新登记流动人员833914人,注销890861人,年末全市流动人员652186人,而当年吴江市的在籍人口为795254人。公安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从改革开放前人口的几乎不流动到现在的巨幅流动,如果再加上新媒介所带来的信息流呈几何级数的发展,这就是吴江市公安局所面临的一个巨变的新形势
期刊
许多城市在建设和改造中都重视营建公共绿地特别是大型绿化广场。它既点缀了新建的高楼大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上的单调,又减轻了高楼大路给人们带来的生活空间上的挤压,更给人们提供了休憩的一方新天地。  绿化广场的大量建设反映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进步。绿化广场是物质的,但它带给市民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即生理上的舒适,还带来了精神层面上的即心理上的愉悦。这也启发我们,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
期刊
在我们江苏卫生战线,有这样一位名医:1996年被授予白求恩奖章,2009年又被评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他力倡中医特色、坚持实践标准;他济世救人、一心为患者。他献身岐黄,耄耋之年仍在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奋斗不已。罗志军省长曾亲切地对他说:您为江苏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传承发扬了中医文化,大家都要感谢您。他,就是省中医院上世纪八十年代院长、主任医师徐景藩。  徐景藩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尤其在
期刊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这是党坚持科学执政的需要和保证。而在后危机时代,正值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恰逢化危为机、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关键时刻,构建一支拥有高尖端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才队伍就意味着掌握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先机。目前,我们邗江区正处在由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迈向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新要求,面对转型发展、统筹
期刊
全省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深入推进中。省委强调,要深刻认识搞好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紧密联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更好地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是在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及相关试点工作的经验
期刊
邯郸市丛台区原组织部长王彦生对金钱、权力看得很淡,而有一样东西在他眼里却看得极重,那就是“口碑”。他不仅看重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同样看重自己推荐的干部们的“口碑”。这种思想境界很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古人云:“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是碑”。“口碑”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自身修养的结果。赢得老百姓的“口碑”,是人们对清正廉明、政绩卓著的干部发自心底的赞颂,是爱民者得民爱的真情回报。王彦生“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江苏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在“两个率先”征程上迈出新步伐。日前,中共泰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保增长、促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现将中心组部分成员发言内容摘登如下:  张兆江(中共泰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次
期刊
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泗洪县,残疾人的幸福指数达到了“五星级”:所有的残疾适龄儿童都上学,所有的下肢残疾人都坐上免费轮椅,所有的白内障患者都免费做手术再见光明,所有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都能安排就业岗位……这一切,都是李玉芳来到县残联以后出现的变化。在泗洪,李玉芳被所有残疾人视作天使,她的事迹在泗洪县干部群众中广为流传。    体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数不清的感人事例。印证了泗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六年
期刊
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打造文化强市目标,提升文化竞争力,为此,先后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并且选派12位干部赴长沙挂职工作3个月,深入学习长沙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理念、创新思路和管理经验。学习考察期间,长沙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给我们良多思考和启示。    一、发展文化产业,思想解放是前提    我们
期刊
江苏建设“更高文明素质省份”的目标,激励着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这一创建活动的精华就在于一切源于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于群众。多年来,我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服务发展、服务大局中体现价值,在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中贴近百姓。实现了创建与为民的有机统一。    改善环境,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我省围绕利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