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区二街镇鲁黑村抗震夯土民居研究与实践

来源 :云南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宁区二街镇鲁黑村传统夯土民居年久失修,夯土墙体普遍开裂,居住环境差,抗震安全隐患大.为传承发扬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在开发新型夯土抗震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鲁黑村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了新型抗震夯土民居,提高夯土民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彰显夯土民居特色,已建成的28栋抗震夯土民居为云南生土民居可持续营造提供了示例.
其他文献
“云想七院”是筑境在云南澄江市抚仙湖畔进行的酒店改造提升方案.设计关注传统工艺与自然材料的融合,以独特的“云形竹构”创造出一系列特定的仪式性空间,打造“仰山、品澜、浴光、观海、揽翠、邀月、听风”七个院子,描摹出象山宾馆独特的场所气质.
通过菩提缘·景真避暑山庄创作实践表明在现代材料、技术条件下寻求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是特色建筑创作的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各地民俗性质旅游建筑不停疯长,结合勐巴拉小镇项目,希望从地域建筑创作手法上进行探讨,既要使旅游建筑与地方风貌,地域特点相结合,又要适应建筑本身的休闲、审美、功能、经济等多方位需求的目的.使方案具有更加现实及落地的意义.
嵌入——空间上的秩序重建.拆建过程中对新旧建筑之间的分与合,空间质地上的对立与统一进行适应性修补;渐入——时间上循序渐进的提升.非一次性地修复过程使使用者与建筑空间的交融状态渐入佳境;融入——融入在地人文情景后的多元化空间场景.通过时空上的设计引导而使新的空间场景逐渐融入周围人文环境的共同生长过程.
为改变农村建筑隔震技术的落后性,对现有成熟技术的橡胶隔震支座的材料进行改良,使用3240酚醛环氧树脂板材替代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中的钢板,使其满足农村建筑隔震要求.考虑到该板材相对钢板的性能有所降低,对改良后的橡胶支座进行了竖向刚度实验、水平刚度实验及探索了不同竖向荷载及剪应变下支座的等效阻尼比,研究表明:3240酚醛环氧树脂板橡胶支座,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明显,且支座的竖向刚度远大于水平刚度,是一种理想的隔震支座.
总结了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近年来所经历的从粗糙到精细、从隐式到显式、从串行到并行以及从力学到结构的技术进步趋势;简要介绍了《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的基本规定、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地震输入、结果应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抗倒塌设计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指出了传统建筑结构抗震“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方法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的基本思路、实现步骤、技术基础及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在想要城市中居家拥有一方天地愈发变得困难,因此高层住宅庭院空间产品应运而生.试图从中国传统人文“庭院情节”出发多角度分析有关产品的衍生和发展过程,寻求对其空间复杂性的深刻认识.
《云南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试行)》(云建震[2020] 178号)已经颁布实施,笔者已按此《技术要点》进行了一些超限项目的 技术审查.现将部分典型项目的 一些加强措施及结构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对结构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建筑设计进入繁荣创作时期,云南本土建筑师对建筑设计也不断进行反思.与此同时,地域主义给予本土建筑师创作的灵感和创作方法,云南地域性建筑创作也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批判性的探索.《云南建筑》期刊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能够从中挖掘出云南地域性建筑创作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出不同建筑师对于“地方性”建筑的探索,他们重视历史文脉和地域的特色,重视建筑与地方、气候、历史事件、手工艺传统等重要要素建立对话.在思想话语上,“民族性”、“地域性”、“地方性”等词语在21世纪被反复提起,是
对20世纪中国第一代建筑家介绍的权威文献系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建筑五宗师》一书(杨永生、刘叙杰、林洙著2005年第一版),书中的“五宗师”均是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家,他们是吕彦直(1894-1929年)、刘敦桢(1897-1968年)、童寯(1900-1983年)、梁思成(1901-1972年)、杨廷宝(1901-1982年).无论是20世纪经典建筑作品的创作,还是用中西方结合的中华建筑思想的教育与传播,他们都当之无愧为中国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建筑先师.据不完全统计,从杨廷宝大师跨越1920年代至19
期刊